“三山两塔一座楼”:三山指的是福州城内鼎足而立的乌山、于山和屏山。三山之上,各有标志之物,乌山有乌塔,于山有白塔,屏山有镇海楼。相传,三山就是福州的龙脉,乌塔和白塔分列东西,那是龙的双角,镇海楼在北,那是龙的尾巴🐲
福州,因北有福山,故名。福州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北宋治平年间,太守张伯玉在城内遍植榕树,又称榕城。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建筑遗存,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三坊”,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七巷”。
黄巷
衣锦坊
加载更多
“杭”其实是从“航”音衍化的,这里有一个地理变迁的历史过程。古时闽江水绕过大庙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头。这片曾经以商业的繁华而闻名的古老街区,一直以来是民俗、史学专家们研究福州商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地方。
建郡会馆
加载更多
平远台,始建于宋代,毁于元朝战火,是于山二十四奇景之最。峰北侧的平远台石刻刻于明代,一棵老榕树已经将石刻包住了~
于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鼓楼区东南隅,相传汉代何氏九兄弟炼丹于此,因名九仙山。又以闽越王无诸九日宴饮于山,取名九日山。又因古代有一支“于越氏”居此,俗称于山。
状元峰,又名鳌顶峰,岩壁上有许多历代名人题刻,其中宋淳化元年(990年)所刻的一段是福州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之一。因南宋绍兴年间陈诚之在此苦读考中状元,因而取名“状元峰”
于山,又名“九仙山”。相传战国时有一支于越族迁居于此,因而得名“于山”。汉代又有何氏九兄弟在山上炼丹,终而成仙,又称“九仙山”。又名“九日山”。据传汉武帝时,闽越王无诸于九月九日在此举行宴会而得名。
狮子岩的美主要还在于岩顶上附生的一株大榕树,根须造型独特,盘错虬结,纠缠在岩顶之上,远远望去象雄狮飘逸的鬃毛,故得名“狮鬃榕”
传说,宋高宗的母亲章太后病后失明,梦见仙人告诉她要用丹井水洗眼。试过好多丹井水后,只有于山丹井的水让她洗后复明。明朝沈德琛有诗:“烧丹人去迹具陈,废井千年水尤绿”
加载更多
此碑官方简介:该碑为清乾隆44年(1779年),闽浙总督三宝上疏,得乾隆皇帝恩准后竖立的。碑高3.5米,宽1.59米,厚0.4米。质地为水成岩石。碑上方镌刻的是乾隆皇帝御书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至今已有220多年的历史。碑面阴刻一尊络腮胡须、形象略嫌粗犷的大士(男相观音),大士坐于树下,手持净瓶,烟口飘出一缕轻烟,烟端处显现一尊面目姣好的女相观音。据记载:观音为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传入中国之初为男相,元以后盛行女相。而此碑表现的正是研究观音从男相变为女相的有力的实物见证。这在福建是仅有的,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根据碑中的文字记载,该碑又是古代“祈天求雨”的重要实物资料,弥补了古代官员“祈天求雨”时,只留下文字记载,而没有实物的不足,实属难得。
观音阁中有栋建筑的大厅被布置成前敌总指挥部的会议室。大厅中间摆放了一张大会议台,会议台两边排列着十多张藤椅、八仙椅,正前方还设有主席位。就在主席位后面的墙上,挂着一面现今很多人都没见过的旗帜,就是当年鼎鼎大名的“铁血十八星旗”。
加载更多
醉石,明嘉靖年间,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奉旨援闽,在宁德、连江、福清、莆田等地打了一系列的大胜仗,平定了多年的倭患。当他率领部队准备回浙江路过福州时,全城百姓夹道欢迎,在于山大摆庆功宴。戚继光也开怀畅饮,不觉醉卧这块石头上,酣然入睡。后人就以刻石作为纪念。现醉石二字是1978年才仿原字重书刻上的
一棵千年的荔枝树与一块“魁石”。
郁达夫“满江红”题记、“誓雪国耻”的题刻。
郁达夫的《满江红》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传烈。拔剑光寒日本人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
会稽耻,终须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在补山精舍内可以看见这么一方巨石,形似武将头盔,石头顶上有一莲式须陀座石塔。
武威塔的原名是“螺洲石塔”,原本座落在螺洲镇吴厝村孔庙的北侧。
加载更多
“第一山”,据清代的冯登府认定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真迹,且是美女簪花体。但也有专家认为是后世仿摹的。怪只怪米芾爱石及山,山山第一...
乌塔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 “崇妙保圣坚牢塔”。因塔身为花岗岩青石所砌呈乌黑色,故称乌塔。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所建“净光塔”。塔为八角七层,通高三十五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
始建于唐贞元十五年(西元799年),赐名“贞元无垢净光塔”,后废; 闽永隆三年(后晋天福六年,西元941年),闽王王延曦为祈福,在唐代“无垢净光塔”旧址上兴建此塔。原计划造九层,天佑九年(西元944年),闽王王延曦在部属政变中被杀,塔仅建七层结束。
白塔是王审知为其母亲和长兄祈福而建造,乌塔是王审知为唐德宗皇帝祝寿祈福而建造~塔记:篆额“崇妙保圣坚牢塔”碑文楷书,21行,行27字。碑质黑色页岩,高l.37米,嵌于第五层南面塔壁。另有祈福题名碑,上列闽国16名高级官员爵号、职位及妻子的爵封、姓氏,镶嵌在第七层南面塔壁佛翕中
崇妙保圣坚牢塔:位于鼓楼区乌石山东麓,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塔身风化后呈黑色,俗称“乌塔”。与于山白塔并称“双塔”,是福州的标志
乌山多花岗岩,表皮经风雨侵蚀发黑,“黑”福州话为“乌”,故称乌石山,俗称乌山。另传说闽王余善曾登山射乌鸦,故又称“射乌山”。另外唐天宝中玄宗曾敕乌山为“闽山”,宋代程思孟也曾改山名为道山,但均未能流传开来。
加载更多
福州镇海楼位于屏山之巅,是福州知名景点之一。明洪武四年(1371年)始建,原是作为各城门楼的样楼,后更名为镇海楼,是福州古城的最高楼,为城正北的标志,并作为海船昏夜入城的标志,“样楼观海”曾是福州西湖外八景之一。镇海楼历经六百余年沧桑,屡建屡毁。现存的镇海楼于2006年11月开始重建,2009年1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重建的镇海楼楼体由基座层、台基层及二层楼阁组成,总高为31.3米(其中台基高10米);基座层内设地下宫,台基层、楼阁一层作为展厅,二层作为观景休闲厅。
镇海楼位于屏山之巅,历经六百余年沧桑,九毁九建,但每次重建都严格遵守原来的尺寸,“尺无所短,寸有所长”,变化不超过一尺。唯一的一次是咸丰十年(西元1860年)楼遭雷击之后重建,宽度缩减了三尺,结果仅30余年便坍塌,为史上最短命的一回,官民多认为为这是原有的尺寸被改变造成的。
2008年重建的镇海楼楼体由基座层、台基层及二层楼阁组成,除增加了一个高10米的台基外,其他均严格遵守了历史的尺寸;基座层内设地下宫,台基层、楼阁一层作为展厅,二层作为观景休闲厅。楼前右侧有七星罡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筑此楼以寓北斗之水厌火祥之意,保佑全城平安;从建成后效果看,其高度、体量、形式与色彩都还算合适,较好地契合了福州古城的特色及城市总体格局,再现了福州镇海楼的雄姿;从楼阁上能看到福州三山及西湖周边景色,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复了三山二塔之间的视廊关系,得到了各方的基本认同。
福州镇海楼旧址位于屏山之颠。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明初,福州时有海患。为了防御日本人的入侵,也为了城市的发展,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负责砌筑石城,称为福州府城。建福州府城时,王恭先在屏山顶修建一座谯楼,作为各城门楼建造的样本,称为样楼。样楼是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高约20米,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成为城正北的标志。样楼楼前广场有七口石缸,排列如北斗七星,称七星缸。当年登样楼可以望见大海,所以又名镇海楼。
福州文庙,又称“先师庙”、“圣人殿”,初为培育生徒的学宫,兼祀孔子,在州城西北。唐大历七年(772年),福建观察使李椅移建今址。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现存庙宇是清咸丰元年(1851年)十二月至四年(1854年)六月所建。坐北朝南,占地7552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有下马碑、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孔子坐像、七十二贤人石雕像等~
加载更多
闽王祠原为五代十国时期的闽王王审知故居。
在古代,为了缅怀王审知劝农的教谕,福州当地的郡守在每年立春会率当地官吏来闽王祠取土捏制春牛,以进行发动春耕仪式。
前东西侧曾有牌楼式跨街宫墙(俗称东西辕门),祠为红墙青瓦,坐北朝南,辟三门,中门前一对石狮,旁有抱鼓石。大门上一碑:“奉旨祀典”,碑下一额:“忠懿闽王祠”,左右二仪门。大殿木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面为长廊,后面为殿堂,额“功垂闽峤”,中供闽王塑像。祠内保存唐碑一、宋碑一、明碑二。殿西尚存董太后享堂一处,面阔三间,进深五柱。
五代时的“重修忠懿王庙碑铭”于976年(宋开宝九年)由福州刺史钱昱所树立,由摄闽县丞林操书丹,现嵌于闽王祠后墙。
碑身为圭形黑色页岩为料,高3.58米、宽1.8米,龟趺座高0.45米,宽1.83米,残长1.9米,碑文采用楷书,记载了王审知生平功绩及修复该祠的缘由。该碑原来在庙前东侧,民国时倾倒断裂,于是被嵌入后墙。
前庭有一座碑亭,亭中树立有刻于906年的唐代“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是闽王祠内最古老的碑刻。碑文意在记录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功绩,是闽王祠内最古老的一座石碑,郭柏苍称之为“天下四大碑之一”。
加载更多
冰心的故居,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所以也有人习惯称之为"福州林觉民故居"
加载更多
醉仙楼福州小吃
芋泥
马蹄糕
西湖猴山,70年代的印记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福建博物院是一座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其前身是1933年设立的福建省立科学馆,1953年4月成立福建省博物馆。2002年10月,投资2.7亿元的新馆落成并更为今名。占地6公顷,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展厅15个,其中包括“福建古代文明之光”、“福建近代风云”、“福建古代外销瓷”、“工艺藏珍”、“福建戏曲大观”、“恐龙世界”、“动物万象”7个基本展厅和6个临时展厅。
灰陶塔式壶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500-4000年),闽侯昙石山遗址出土
彩绘陶簋
新石器时代昙石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
外口径21.1、底径12、唇宽2.3、高9.7厘米
闽侯县昙石山遗址出土
敞口、平沿,唇外折,深腹,平底,喇叭形圈足。浅黄色泥质陶。沿面饰红彩。腹外壁拍印网格纹,折腹处一周附加堆纹。
彩绘陶壶
新石器时代昙石山文化(约公元前3000年)
口径10.1、底径7、高10.5、把长3厘米
闽侯县昙石山遗址出土
侈口,缩颈,折腹,圈足。腹部附一上翘的短把。灰黄色泥质陶,质地较坚硬。器表拍印绳纹并涂红色卵点纹;口沿内壁绘红色竖条纹。
印纹硬陶觚形杯
商代晚期黄土仑文化(约公元前1300年)
口径9.4、长14.2厘米
闽侯县黄土仑遺址出土直口微侈,口沿下出棱一周,深斜腹,圆饼状座。腹部锥刺勾连S纹组成的图案,近底部有凸棱四道,座面施凸弦纹四道。
加载更多
如来立像 漳窑
景德镇窑青花天球瓶 清 (公元1644-1911年)
郑和铜钟,是郑和等为祈保西洋之行往返平安,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所铸造。
铜钟身高69厘米,钮高14厘米,通高83厘米、口径49厘米,壁厚约2厘米,重77公斤。钟呈褐绿色,覆釜形,葵口。钟钮为双龙柄,制作精美。肩表面浮印十二组云气如意纹,腹中部以云水波浪纹为母题,此外还铸有铭文、八卦、云雷等字纹。主纹饰上部环绕一周八卦纹,共五组,其中第二、四组各铸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铭文。铜钟下部的铭文,分五组,行楷,共54字。全文如下:
“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
仿制品
铜鎏金长颈瓶、铜狮形熏炉
乾隆54年铭琉球墓碑
加载更多
恐龙馆
河虾
恐龙蛋
蝉
鲟
满洲鳄 、 龟化石
菊石、鸮头贝
中华鲟
加载更多
美术馆
林则徐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福州市有涌泉、西禅、林阳、地藏、万福、雪峰六大重点寺院。。。
西禅寺位于福州西郊怡山之麓,是福州五大禅林之一。古寺原为王霸仙人修道之地,后于唐咸通八年建成佛寺,先后易名为清禅寺、延寿寺、长庆寺,而现称“西禅寺”是因为福州旧时东西南北四郊均有禅寺,而长庆寺在西郊,所以得此名~
从寺院大门步入天王殿,大门上的横匾写着“林阳禅寺”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由著名的佛家领袖——赵朴初先生,于1981年巡视林阳寺所书。
天王殿的背后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者三尊大佛,殿前的牌匾上“大雄宝殿”是清末学者陈宝琛所提写的。殿内还有弘一法师写的“证无上法”横匾,并保存着一口康熙五年铸造的大铁钟。
法堂位于寺里的最高处,堂内有着清雍正年间刻印的六大橱数千册佛金。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雪峰寺又名崇圣寺,全名雪峰崇圣禅寺,位于闽侯县西北雪峰凤凰山南麓。唐咸通十一年(870)建,现存殿宇多为光绪年间重修。
加载更多
开元寺为中国国内著名消灾延寿药师佛信仰道场,该信仰从唐代传承至今,寺内灵源阁一楼设有药师殿。内供消灾延寿药师佛,为开元寺主供佛。药师佛的功能就是保消灾平安,佑健康延寿。
加载更多
2元
加载更多
多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属群居性动物,一般都有十数头或数十头集群生活,猴群大小与栖息地环境优劣而有别。繁殖和缺食季节,往往集群大些,故活动范围也较大。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山林区或石山上,毛长能耐寒。善于攀援跳跃,会游泳和模仿人的动作,有喜怒哀乐的表现。
涌泉寺“无尽石门”
千年陶塔耸立在寺门两侧,东边一座是“庄严劫千佛宝塔”(庄严劫指过去佛之意),西边为“贤劫千佛宝塔”(贤劫即现代佛之意)。
加载更多
吸江蘭若,一個不起眼的小廟,非凡的氣勢
鸿运当头~马儿奔腾
山羊
麒麟
加载更多
元宵花灯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评论(1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