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中西历史的磨合,成就了今日璀璨的澳门。我说不清这里究竟是东方的蒙地卡罗,还是更像一个安静悠闲的南欧风情小镇。每次去来到这个弹丸之地,它总能给我带来一些惊喜,这次也不例外。
这次去澳门,是因为我们要经澳门飞马尼拉。既然过境免签,就不妨在这里小游一番。这是我第三次去澳门了,婷婷之前也曾去过澳门,所以诸如大三巴、大炮台这类游客集中的景点,就没再专程去了。
我们在去年十二月陆续预订好了2015年春节去菲律宾的机票,因为当时放假时间安排的通知尚未出炉,所以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相对保守地把从澳门出发的时间定在2月17日,也就是大年廿九。后来,我和婷婷各自工作的公司都提早了开始了放假时间,所以我们就利用澳门过境免签,在澳门先玩了两天一夜,去了一些相对小众的景点。关于菲律宾部分的内容,我已经另外发了一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松山灯塔和圣母雪地殿教堂
国父纪念馆
圣味基坟场和圣弥额尔小堂
哪咤庙和大三巴
新葡京酒店
澳门之夜
妈祖阁
郑家大屋
西望洋圣堂
加载更多
早上七点十五分,雾霾天气,广州杨箕地铁站坐大巴,大约九点半到珠海拱北。也许是因为临近春节假期,过境的人还蛮多。原本以为用护照过关会比用通行证快,实际上更慢。首先要查验我们从澳门离境的机票,并且只开放一条通道,所以我们过大陆关就用了将近一个半小时。随后的澳门关倒是很顺利,半小时就过好了。
在关闸,有很多赌场酒店的免费巴士。我们预订的酒店是澳莱大三元酒店,靠近十六浦索菲特酒店,所以可以坐十六浦索菲特酒店的免费巴士,下车后步行几分钟就能走到。
关闸
在去酒店的时候还有个小插曲,开始我记错了酒店的名字,走到了另一间名叫澳莱英京的酒店,幸好两家酒店距离不远,不用多久我们又到了正确的酒店。婷婷在兑换店用100欧元兑换了大约870澳门元,澳莱大三元酒店在白眼塘横街,入住时间是下午两点。我们抵达的时间尚早,还没到点,所以我们把行李寄存前台之后就去吃午餐。
我们住的酒店
酒店附近就有一间被推荐的餐厅——祥记面家。店面不大,却不能掩盖其大将之风。这家店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店门上贴着有1993年蔡澜写的一篇推荐祥记面家的文章,以及2013年蔡澜再尝这家店的虾子捞面的《星岛日报》专版。店内的招牌菜是虾子捞面、鲜虾云吞、金沙鲮鱼球、南乳猪手。味道的确值得推荐,不过菜品的分量确实不多。面家的老板娘刘太已经年近七十,子女都在外国读书生活,所以找不到人接班,不知道这间店能再坚持几年呢?
鲜虾云吞和虾子捞面
金沙鲮鱼球
饱餐一顿后,我们走到附近的新马路,准备去新马路/营地大街站坐18路公交车去普济禅院。不过我发现三街会馆也正好在附近,于是就先去了这里。所谓“三街”,指的是澳门最早的三条街道:营地大街、关前街和草堆街。三街会馆开设之初,是商人议事的场所,也是清政府发布公告的重要场所。日子一久,三街会馆成为澳门华人的议事场所,而后来的澳葡政府也以会馆作为联系华人的唯一机关。因三街会馆内一直供奉关帝,所以在后来会馆功能逐渐消退之后,这里遂演变为关帝古庙。在2005年,三街会馆以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会馆里面
坐18路公交车去普济禅院,大约需要二十分钟。观音堂位于美副将大马路,路东段北侧是望厦门坟场。“美副将”名叫美士基打,他于1849年8月带兵占领关闸,袭击北岭炮台杀害清军官兵,后来逐渐升至上校,旧译副将。
俗称观音堂的普济禅院是澳门最大的禅院与最具规模的庙宇,始祖为石濂大汕。现存建筑建于1627年,禅院内存有一块刻着“天启七年七月吉日立,祀坛”字样的石碑,证明建于明朝。值得一提的是,1844年,美国外交官顾盛和两广总督耆英在普济禅院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强迫中国开放通商港口,扩大美国领事的裁判权。
大雄宝殿
石狮子
我们沿美副将大马路步行转入士多鸟拜斯大马路,这条名字古怪的马路是以1917至1918年任葡萄牙总统的士多鸟拜斯命名。这里在1931年曾经发生过一起澳门总督官邸火药库爆炸,不单止总督府被夷为平地,附近地区都受到波及,造成上百人伤亡。据说事后发生了圣母显灵事件,甚至梵蒂冈教廷也曾派专人前来调查。
松山灯塔也叫东望洋灯塔,位于澳门东望洋山山顶上。我们从二龙喉公园上山,尽管东望洋山还不到一百米,但已经是澳门第一高峰。这里建有的松山缆车,是澳门的唯一一个缆车,也是全世界最短的缆车系统,仅需花一分二十秒就可以完成单程的路途。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每逢周一缆车例行维护。既然没得坐缆车,那就徒步上山吧,好在山不高,不用爬多久就到了山上。
松山灯塔是一座白色带着黄色的线条点缀的圆柱形结构建筑,塔高十五米,建于1864年,并于次年开始运行。灯塔最初只是靠一盏火水灯发光,而如今塔顶的巨型射灯,照射范围可达十六海里之远。灯塔的所在地面位置之座标值,为澳门于世界地图上之地理定位。灯塔亦被用作悬挂风球讯号和灯号,向公众发放风暴消息。
灯塔旁边设有一座具十七世纪葡萄牙修院特色的圣母雪地殿教堂,教堂约建于1622年,内伺奉雪地圣母。传说当年荷兰人入侵澳门时,圣母曾步出小教堂外,张开自己的斗篷来抵挡敌军的枪炮攻击。1996年,澳葡政府对教堂进行内部保护和修复工程时,发现了壁画遗迹。壁画上的圣经故事和人物,运用了中国绘画的技法,整个画面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的大融汇。这种特色是澳门众多教堂中独一无二的,为了保护笔画,教堂内部禁止拍摄及大声喧哗。松山灯塔和圣母雪地殿教堂于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并且做为图案先后出现在10元澳门元和100元澳门元纸币中。
二龙喉公园
东望洋山上的火炮模型
婷婷飘逸的长裙
灯塔里的风球讯号
雾霾下的澳门
附近山下的楼房
穿过荷兰园正街,走到卢廉若公园。这座位于澳门的颇具苏州狮子林风格的园林,园址原为龙田村的农田菜地,1870年被人称卢九的澳门富商卢华绍购入,并由其长子卢廉若聘请香山人刘吉六设计。后来,孙中山在澳门旧地重游,应卢廉若之邀下榻卢园的春草堂,并在卢园会晤澳督主教等中外人士。
卢廉若名鸿翔,号廉若,祖籍新会,是澳门著名的慈善家和教育家,曾任澳门商会主席及镜湖医院总理。他支持孙中山革命,亦曾获清廷授命及葡国的嘉章。
公园里的观音像
池水假山
楼阁
经过塔石广场,我们走到了位于西坟马路上的圣味基坟场。这座设于1854年的天主教坟场,建于当时的澳门城外。圣味基坟场,也叫做旧西洋坟场,其中的“旧”是相对于被称为新西洋坟场的望厦坟场。“圣味基”即是天使长弥额尔,有时也被翻译为米迦勒。
位于圣味基坟场内的圣弥额尔小堂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建筑,始建于1874年,在1948年重建,内供奉天使长弥额尔。教堂立面的正中部是钟塔,墙上则有尖券、雉碟装饰,两侧择有扶墙券廊,外墙为绿色粉刷配以白色线条装饰。
墓碑
沿西坟马路和新胜街向西走大约十几分钟,便到了白鸽巢前地。这附近聚集了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和圣安多尼堂几个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的景点,此外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白鸽巢公园。
白鸽巢公园,也叫贾梅士公园。贾梅士又译作卡蒙斯,是被公认为葡萄牙最伟大的诗人。他甚至被誉为葡萄牙国父,但与其他开国元勋或建国者被誉为国父不同的是,贾梅士是因为文学上的成就而成为葡萄牙国父的。公园原址为澳门富商俾利喇的花园别墅,建于十八世纪70年代。曾租给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澳门分公司,其后易手卖给另一葡萄牙富商马葵士为居所。马葵士喜欢养白鸽,由于大量白鸽栖于檐宇,远观像白鸽巢一样,故而得名。马葵士的另一喜爱为葡萄牙诗人贾梅士,故在公园摆放了一些与诗人有关的物件。相传,诗人在此地的石洞内完成了著名葡萄牙史诗《葡国魂》的一部份。后来,物业被澳葡政府所购入,成为对外开放的花园。
旁边的东方基金会会址,建于1770年,是澳门富商俾利喇的别墅。1885年该房屋成为澳葡政府的财产,二十世纪60年代后曾改作贾梅士博物院,现为东方基金会澳门办事处所在地。
与东方基金会会址一墙之隔的是基督教坟场,这里安葬了传教士马礼逊,以及一些自英国、美国、荷兰、丹麦、瑞典和德国的国民。坟场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21年建立,以解决当时新教徒在天主教占特权地位的澳门城缺乏长眠之所的问题。后来所有外国人都可以在此安息,而原先葬于其他地方的遗体亦迁葬于此,所以有些墓碑的年代早于坟场始建的年份,坟场在1858年关闭。
坟场内的马礼逊教堂,最初是1821年与坟场同时兴建的,后于1922年重建。重建后的教堂,外表为白色,造型模仿罗马建筑风格,是基督教新教教堂在澳门的典型。
墓碑
圣安多尼教堂也被称为花王堂,创建于1560年,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初为茅草覆盖的简陋小教堂。根据镌刻在门前石碑上的葡文内容“建于1638年,毁于1809年,重建于1810年,再次毁于1874年,重建于1875年。”可见教堂曾多次被毁与重建。据记载,1874年9月22日甲戌风灾,圣堂被雷电击中起火,但其火光却引导了海上的居民上岸,故教堂每年都会庆祝“天灾节”,以纪念这事迹。
教堂奉圣安多尼圣师为主保,圣安多尼出生于十二世纪的葡萄牙,一生有很多的传奇事迹。他死后被封圣,并在1946年被奉为教会的圣师及失物主保,很多天主教徒若遇到失窃,都会向他救助。后来,人们不只希望他帮助寻找失物,更希望他帮助寻找伴侣,于是圣安多尼也成为了“婚姻主保”,于是以往葡人婚礼多在此教堂举行。
另外,教堂亦供奉了曾于澳门学习神学的韩国第一位圣人圣金大建。圣金大建在返回朝鲜半岛传教后,在1846年9月16日被斩首殉道,当时年仅25岁,于是他也成为了韩国神职人员的主保。
教堂里面
沿花王堂街和大三巴街走,再沿一条斜街上坡,就到了大三巴旁的哪吒庙。这座哪咤庙创建于1888年,建庙缘由与澳门另一座哪咤庙——柿山的哪咤古庙有关。据说有一年澳门瘟疫流行,该区坊众以本区并无神庙压邪,于是与柿山坊众商议,拟请柿山的哪吒神来大三巴,建庙奉祀,但遭反对,屡洽不果,于是自行建庙。
说到柿山的哪咤古庙,也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曾有一位打扮为丫髻兜肚童子常与孩童嬉戏,并给予他们保护。一日,村民目睹此童子踏风火轮而去,故被认定为哪吒显灵,遂建庙以祀。
如今,大三巴下的这座哪吒庙常被视为澳门中西文化和恰相处之象征,2005年成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其门前是另一文物旧城墙遗址。
哪咤庙与大三巴是澳门中西文化和洽相处的象征
哪咤庙旁边,在大三巴街和大三巴右街之间,有一条恋爱巷,全长约50米。乍一听这个充满烂漫色彩的名字,很多人肯定推测这条小巷名字的由来必定与恋爱有关。其实不然,“恋爱巷”这名字是来源于其葡文名称,根据附近街道例如大三巴右街的葡文名称,恋爱巷的本义是耶稣受难。
经过大三巴牌坊前,走到卖草地街,这里是澳门游客最多的地方,并且集中了大量的手信店。大三巴牌坊的正式名称为圣保禄大教堂遗址,1835年1月26日黄昏,澳门天主之母教堂起火,所以最后剩下教堂的前壁。大三巴牌坊亦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2005年与澳门历史城区的其他文物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澳葡政府曾对教堂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及修复工作,并发现了当时教堂背后的建筑遗址及埋葬教士的墓地,后来还在该遗址建成了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与墓室,展出不少澳门教会的珍贵文物。因为我和婷婷以前都曾来过这附近,所以就没有再详细游览了,我们直奔今天的晚餐地点——番茄屋美食。
象征中葡友谊的铜像
手信一条街
在卖草地街拐入史山斜巷,经过教业中学门前直上,就到了番茄屋美食。这里创立与1994年,供应的是葡国风味,有澳门出品最好的平价葡式餐厅之称,算是物美价廉。如果想尝正宗的葡国菜,又不想太破费,只吃味道不追求环境情调的人来说,这里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因而也被推荐。店门口张贴着这里的四大招牌菜:阿里巴巴焗鸡扒、葡式咖喱崩沙牛腩、薯丝炒马介休、葡式红豆猪手。
薯丝炒马介休,是将马介休、烟肉、马铃薯切丝,然后将马介休、烟肉拉油,薯丝过水,再加入青红椒丝一起炒。马介休即鳕鱼,是葡国人最爱的咸鱼。
薯丝炒马介休
阿里巴巴焗鸡扒
晚饭后,我们沿板樟堂街走到新马路,沿途经过玫瑰圣母堂、议事亭前地、仁慈堂大楼和民政总署大楼,这四处地方都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玫瑰圣母堂是由道明会创建于1587年,初时用木板搭建,被当地人称为“板樟庙”,后称“板樟堂”。又因教堂供奉玫瑰圣母,故又称“玫瑰堂”。自1929年起,这里称为传播葡萄牙花地玛圣母崇拜的重要基地,并于每年5月13日举行花地玛圣母像游行。
仁慈堂大楼位于议事亭前地旁边,为澳门慈善机构仁慈堂的物业。天主教澳门教区的首任主教贾耐劳于1569年创立澳门仁慈堂,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仁慈堂大楼建于18世纪中叶,建筑物于19世纪后期加建拱廊,其工程于1905年完工而成为富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欧陆式建筑物。
议事亭前地
仁慈堂大楼
民政总署大楼是一座两层楼高的巴洛克式建筑,这里最初是明朝宣读政府命令以及作为中、葡官员会面的场所。直到1784年,葡萄牙人购买了此处的地皮,并修建了当时葡萄牙人在澳门实行自治及办公的议事公局大楼。
民政总署大楼前的新马路,又称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开通于1918年,以当时葡萄牙最高法院法官亚美打利庇卢的名字命名。而澳门人称之为“新马路”,除了是葡文译名太复杂为人所难记之外,也因为这条是新开辟的马路,故以“新的马路”来称之。
我们经福隆新街回酒店休息,这条古老的街道,历史已经有几百年了。福隆新街曾经是商业繁盛的地区,包括邻近的福荣里、福宁里、蓬莱新巷、清和里、白眼塘等。在1932年,香港禁娼之后,澳门娼妓蓬勃,并集中在福隆新街。直至1940年后,澳门才先后禁娼及禁毒。
在酒店休息了会儿,我们决定出去逛逛,顺便吃宵夜。于是沿新马路,经过议事亭前地和新葡京酒店,走到永利酒店。
议事亭前地的花灯
花灯
门前的水池边,有一个拍摄澳门夜景的不错机位,可以拍摄到新葡京在水中的倒影。
澳门之夜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澳门的镜海长虹——澳凼大桥。这座桥落成于1974年10月,是连接澳门半岛和凼仔岛的第一座跨海大桥。大桥与两岸建筑风格和谐一体,显得蔚为壮观,犹如一道飞跨镜海上空的长虹,“镜海长虹”也因此成为澳门八大景之一。
在新马路靠近炉石塘巷的地方,有一档推车仔的宵夜——明记牛杂美食。这间著名的宵夜档,在每天下午五点后才开档,一直营业到次日凌晨,摊档前都排满了垂涎三尺的食客,一盒牛杂50澳门元起,分量十足,味香浓郁。
在澳门的第二天,依然是个雾霾天,能见度很不好。我们住的澳莱大三元酒店门口正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粥品专家,这间店也是最出名的就是自制的猪肉丸和牛肉丸,味道很鲜。如果想两种丸子都尝,就可以点份特制金银丸粥,一次过满足你两个愿望。
这里最出名的是特制金银丸粥
早餐后,把行李寄存在酒店前台。我们去火船头街站坐车去妈祖阁,很多公交车都会经过妈祖阁,我们坐的是一辆10A。车很顺,十来分钟就到了。妈阁庙始建于1488年,时值明朝。当时妈阁庙门前已为澳门之海岸线,是当地及附近居住之渔民作业之上岸补给、歇息和祈福之处。庙宇背山面海,沿崖建筑,古木参天。
相传妈祖乃福建莆田女子,本姓林,生时能预言吉凶,物化登仙后常显灵海上,帮助海难商人及渔民消灾解难,化险为夷,闽南人船员为了能在靠岸时祭祀,遂与当地居民商议,在现址立庙。而庭院内有中国帆船石刻浮雕,传说娘妈曾乘此船自家乡出海,经历台风巨浪,平安抵达澳门。妈阁庙分别被大西洋银行和中国银行多次用作澳门币纸币正面的图案,并在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妈祖阁正门
庙宇背山面海
妈阁庙里的百年夫妻树
从妈祖阁出来,沿俗称“万里长城”的妈阁斜巷往东北方向走,大约五分钟后就能见到港务局大楼。大楼于1874年建成,初作为在澳门的印度藉警察之营地。1905年,改为船政厅和水师巡捕所的办公地点,故被俗称为水师厂。大楼高两层,其外墙柱窗是穆斯林式穹顶,配合通花围栅,仿阿拉伯样式风格。如今的港务局大楼,一楼大厅是开放参观的,其余的房间仍然为办公场所,不允许入内。
大楼外墙柱窗很漂亮
一楼大厅
继续沿妈阁斜巷往东北方向走,几分钟后就到了位于澳门西望洋山北面的一个小广场——亚婆井前地。由于亚婆井前地及周围古旧建筑,故被列为澳门建筑、历史和文化文物区。2005年开始,这里随澳门历史城区之一部份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传说明朝有一位婆婆在此地筑水池贮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饮用,故人称呼水池为亚婆井。此地昔日为澳门水池之一,澳门早期的葡萄牙人便聚居此处,故为最古老的住宅区之一。澳门昔日的葡萄牙人有民谣说:“喝过亚婆井水,忘不掉澳门;要么在澳门成家,要么远别重来。”
亚婆井前地旁边有一座大宅,叫郑家大屋,为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郑家大屋属岭南风格民宅,大宅由两座四合院式建筑组成,并以大内院相连。建筑材料以青砖为主,墙基则由花岗石筑砌。中式建筑特色表现于中式大宅建筑格局与屋顶等;而西方特色则表现于古典建筑装饰风格,可见于部分室内天花、门楣窗楣的式样、檐口线和外墙批荡等。
郑家大屋约建于1881年,由郑文瑞筹建,其子郑观应协助父亲兴建。郑观应在此撰写的《盛世危言》,堪称中国近代社会极具震撼力与影响力之巨著。后来,自郑家后人迁出后,曾被多户占据,最多时曾居住了三百多人。当中不少文物亦成为贼人的目标,以致破败不堪。经多次磋商后,澳门政府终于成功用“以地易地”的方式,接收了郑家大屋的业权,并在2010年对公众开放,现已作为澳门历史城区之一部份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大屋里的内院
室内
接下来,要从郑家大屋去西望洋圣堂。西望洋圣堂位于西望洋山上,我们在亚婆井前地转入亚婆井斜巷,所谓“斜巷”都是有坡度的路,再转入西望洋斜巷,继续上坡,最后一段路坡度很大,所幸路程不长。
西望洋圣堂,又称主教山小堂或者海崖圣母小堂。西望洋圣堂原名卑拿圣堂,葡萄牙文意为位于海边之山岩。教堂面朝大海,由圣奥斯定会修士于1622年创建,又分别于1837年、1934只1935年重建,供奉天神之后圣母。圣堂外观为新罗马式,顶部有一座圣母像,正面墙上采用玫瑰窗、透视门,右侧有高起的钟塔,表现出哥德式风格。教堂前有一座大理石的圣母望洋像,西望洋圣堂联贯相通后面的主教私邸。
圣母望洋像
依然是雾霾天
澳门塔若隐若现
下了西望洋山,沿学校巷和和平斜巷走到高楼街,继续往西北方向走几分钟,到了位于风顺堂街一座高台之上的圣老楞佐教堂。这座被作为澳门历史城区之一部份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教堂,始建于十六世纪中叶,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后来重建,目前的规模形成于1846年。以前,当地华人称这座教堂“风信堂”,后来又以粤语谐音,改称“风顺堂”,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
位于高台之上
教堂内部
岗顶戏院位于龙嵩正街,又称伯多禄五世剧院,于1860年由土生葡人集资兴建,以纪念葡萄牙国王伯多禄五世,是中国首所西式剧院。在2005年,岗顶剧院与附近的圣奥斯定堂、何东图书馆、圣若瑟修院、岗顶前地,一同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岗顶剧院旁的圣奥斯定堂,由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于1588年创建,最初的建筑非常简陋,用蒲葵叶覆盖屋顶来遮挡风雨。每当大风吹来,蒲葵叶便随风飞扬,当地华人远远望去,觉得这情景像龙须竖起,就称教堂作“龙须庙”,后又以粤语转称“龙嵩庙”。
里面
何东图书馆建于1894年,原为官也夫人所拥有。其后被香港富绅何东爵士于1918年购入用作别墅,曾在此定居。1955年何东爵士病逝,后人根据生前遗嘱意愿将故居赠予政府作为公共图书馆用途。2005年何东图书馆主楼后花园侧建了一座新大楼,成为全澳门最大的公共图书馆。
与何东图书馆一墙之隔的是被俗称为“三巴仔”的圣若瑟修院,最初是1728年由耶稣会士创办。二百多年间,这里培养了许多中国和东南亚各地教会的人才。
被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堂围绕的岗顶前地,面积不大,但前地铺上波浪形图案的葡萄牙风格碎石和小食亭,增添了广场的欧陆气息。
从东方斜巷走到民政总署大楼附近的新马路,我们接下来要去胜利茶餐室吃午餐。这家门面很不起眼的茶餐厅,做的是熟客街坊生意,招牌菜是猪扒包、虾多士和海南鸡饭,不仅味道好,而且价格很实惠。
茶餐室内饰简单
猪扒包
海南鸡饭
在胜利茶餐室吃完午饭,我们在澳门的行程就结束了。因为其实没消费太多,所以我们身上还有不少澳门元,于是只好去兑换店把手头里的澳门元又兑换成菲律宾比索。然后回澳莱大三元酒店取好行李,走到火船头街站坐车乘坐26路,到机场下车。澳门机场位于氹仔,距离蛮远,我们坐公交车用了大半个钟头时间,下午一点半左右到了澳门机场。
我们的飞机
评论(4)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