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2‖骑行线路
3‖“古藤园”主要看点
4‖紫藤的故事
5‖腊梅花开正当时
6‖园内的古物
7‖这里的景致挺精致的
8‖点睛之笔的洞门
9‖园林的眼睛——漏窗
10‖后记
上海有五座“古”字开头的园林,分别是:奉贤区的“古华园”、嘉定区的“古漪园”、浦东新区的“古钟园”、闵行区的“古藤园”、金山区的“古松园”,其中,“古藤园”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临沧路,“古藤园”小巧玲珑,就像是一个私家花园。
Day1(2022.2.24):华宁路→东川路→临沧路→东川路→华宁路
“古藤园”主要看点:
1、园林景致。整个园子很小,但亭台楼阁、轩榭廊舫,江南园林的布局很规范、很完整,尽管园内没有寺庙,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还是有的。
2、文物古迹。园内除了一棵明代的“宜阳古藤”外,还有宋代的“八棱石井栏”、宋代的“蟠龙石础”、明代的“雕花旗杆石”、清代的“节孝坊”,以及民国的“崇德桥”等文物古迹。
3、闲暇休憩。园内的主体建筑是“紫云阁”,也是个茶室,可以喝茶唠嗑,也可以静思发呆,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来公园的人非常稀少,在这种清雅幽静的环境下,如果弄个古筝或古琴的弹弹,绝对可以风雅一把。
园内是不可以带宠物的,前几天带着小狗子过去,被保安拦在了门外,不知道猴年马月,能让我们的小狗子们也可以进园看看风景哦。
“古藤园”的主角,当然是紫藤了!说起这棵紫藤,可是有故事的。
这棵紫藤的所在地,过去叫“紫藤棚”,以紫藤为中心,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街面上架棚,紫藤浓荫如盖,延绵了大半条街,整条小街有烟杂店、咸肉庄、鲜肉摊、碾米厂、南北什货店等商店十多家,河东、河西还有关帝庙、筑耶城庙,紫藤树下是一家茶馆,是当时最热闹的一处聚众的地方。《上海县志》有记载这棵紫藤的气势:“今犹生气盎然,花时香气蓊郁,冠盖半街,远望如天半紫霞。”
这棵紫藤相传是明代嘉靖年间诗人董宜阳亲手种植的,所以后人把这棵紫藤尊称为“宜阳古藤”,近500余年的沧海桑田,当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有关这棵紫藤的两则传说:一则是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短暂停留,曾把马拴在了这棵紫藤树上,二则是太平天国时期,紫藤被一场大火烧坏,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枯萎的紫藤才重新吐青,恢复生机。
为保护这株上海最古老的紫藤,上世纪90年代,兴建了“古藤园”,原来的小街消失了,一棵树长成了一座公园,生机勃勃的“古藤园”,如今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线。
现在的紫藤一点动静都没有,连爆青的痕迹也没有,不过,紫藤开花的时节不远了,一般在每年的四月下旬,是紫藤绽放的最佳节点,到时候,踏青、赏花、春游、打卡,再去探探这棵上海滩上最古老的紫藤开花的盛景。
紫藤还没到赏花时节,腊梅却已悄然绽放,此时的紫藤没上线,然赏梅正是时候。
“古藤园”种植的全是腊梅,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进口处照壁两则的路旁,还有一处是在“紫云阁”的后院。
“腊梅不是梅,花中真寒客”,腊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迎霜傲雪,岁首冲寒而开,拥有着一份独特的美丽,因为她生来自带的中式古典气质,清丽傲骨、冰清玉洁,在万物萧瑟时绽放于疏瘦花枝之上,璨若星辰、隐隐生辉,所以自古以来就深受国人的喜爱,更是文人墨客喜爱的植物之一。
“古藤园”里的腊梅,最佳取景处应该是“紫云阁”的后院,这里可以拍摄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画面。当推开“紫云阁”的后门,看到黑色的瓦砖、白色的院墙、褚色的格窗,还有金黄色的腊梅,脑海里突然涌现出大观园的影子,这个场景再也合适不过这样一个人物,那就是披着大红氅,看似娇弱柔嫩,实则刚韧坚强,俏皮又不做作的林妹妹,如果配上婉转缠绵的琴声和大雪纷飞的背景,那绝对是一幅绝妙精致的画面。
此时的脚本镜头还可以是这样的:冬夜。一个人坐在屋里。拥着炉火。翻着书。抿口茶。窗外。飘起了雪花。推开窗。墙角的一枝腊梅。在风雪中摇曳……
这种情境很诗情、很画意、很古典、很浪漫。
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境,我会顾不得寒冷,走出屋子,嚓!嚓!嚓!先去拍几张照,然后码上抒情的文字,火速爆朋友圈,抢头条去。哈哈哈哈!
“古藤园”里的腊梅,快要谢了,盈盈一枝梅,静静报春回,初春的“古藤园”里很安静,静静的散步、静静的赏梅、静静的迎着阳光、静静的送走晚霞,这样静静的氛围,很适合喜欢安静的人,去静静的体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
“古藤园”里除了“宜阳古藤”是原址保护外,其它的古物都是迁移过来的。
1、宋代“八棱石井栏”。这是一口青石质的井栏,始建于南宋绍定五年,井栏呈上小下大八棱形,高0.36米,上口内径0.25米,底部外径0.61米,外壁有八个立面,其中一面镌有55字铭;井栏原址在闵行吴泾镇境内东南角、黄浦江转弯处的一个村落口,这口井很早就被废弃了,被塘湾人姚顺林收藏,后来姚顺林把它捐给了“古藤园”,有刻铭并有确切纪年的宋代石井栏,在上海地区是较为少见的,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清代“节孝坊”。这是一座三门四柱五顶式花岗岩石雕牌坊,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牌坊高8.00米,宽7.23米,中间顶檐下为蟠龙纹的青石立碑,正面刻有“聖旨”二字,背面好像有字又好像没字,看不清楚了,其下横匾镌有“节孝坊”三字,门上横枋前后都雕有飞禽走兽、云龙鱼蚌和吉祥纹样等高浮雕,四根立柱前后均雕刻楹联;牌坊原址在闵行老街前东街15号的旅馆内,就是现在的浦江花苑东南面,上世纪90年代闵行老街改造拆房,把它迁移到了园内,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3、清代“积翠坊”。这是一座单门二柱三顶式花岗岩石雕牌坊,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牌坊高5.40米,底宽2.65米,中间顶檐下为双龙戏珠边纹青石立碑,正面刻有“聖旨”二字,背面原来刻有“恩綸”二字,现在没有了,其下横匾镌有“積翠”二字,横枋石正面上下分别为菱形纹饰和双狮戏球高浮雕,两根立柱正面刻有楹联,由于表面风化,字迹已经难以辨认;牌坊原址在上海市中心襄阳南路西、建国西路南侧地域,上世纪90年代市区旧房改造拆迁,把它迁移到了园内,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4、民国“崇德桥”。这是一座三节四拼花岗石平板桥,长8.35米,宽1.45米,始建于民国4年,原址在马桥镇工农村杨家宅西里溪泾上,上世纪90年代建园时,拆迁部分构件安置于园内,现在的石桥长3.35米,宽1.10米,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资料都说园内一共有6件古物,还有两件古物:宋代“蟠龙石础”和明代“雕花旗杆石”,在园内翻遍了角角落落,还是没找着,问询了园内的几个人,都说不知道,这两件古物到底在哪儿呢?
“古藤园”的整体设计,是典型的中国江南园林风格,采用了“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手法造园,突出了整个园子的端庄、含蓄、幽静和清雅,有一种“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当你走进园内,你会发现平面的布局、空间的组织、意境的创造,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一山、一池、一楼阁、一亭、一榭、一复廊、一桥一石一景墙,各自成景,走遍园子,感觉园内的两处地方比较出彩:一处是景墙+半亭。它位于园内的西北端,在一道景墙前,设置了一座亭亭玉立的翘檐形半亭,亭中置放着“八棱石井栏”,该景取名为“宋井亭”;还有一处是池塘+复廊。它位于园内的池塘南面,两个廊中间隔了一道墙,均可通往同一个目的地,而景致却是截然不同,这种故意分隔不同景色的建筑手法,实在是巧妙。
几年前看到的小花猫还在,依旧懒散地躺在院墙上孵着太阳,还不时地在园中穿来穿去,享受着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清闲,小花猫能够在园内自由自在,潇洒自如,而我的小狗狗却不能进去,至今我还耿耿于怀呐!呵呵。
我们常说,好的景致是一曲凝固的音乐,又是一首无声的诗歌,“古藤园”里的景致瞅着瞅着,还真感觉到挺精致的。
洞门是中国园林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分隔的园景联系起来,起到“穿针引线”的妙用,它是中国园林充满诗情画意的点睛之笔。
中国园林的园墙常设洞门,常见的有:月亮门、葫芦门、八角门、贝叶门、如意门、月牙门、蕉叶门、海棠门等,“古藤园”中的洞门也是别有洞天,挺有特色,一个洞门,一种风情,我觉得这些洞门就是一幅天然的画框,洞门里的景色就是一幅美妙的画作,园内还有洞门套洞门的设计,给人一种幽深莫测的感觉,形成了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真可谓:洞门无门有天地,天地有别在洞门。
走进一个个洞门,观览着庭院深深、景色变幻、曲折回环、若断若连的布局,无意中发现诗画一般的美景,回味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顿时会产生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感觉。
中国园林的漏窗是一座园林的眼睛,透过漏窗,人们可以从一个单元透视另一个单元,使得园林空间有了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漏窗花样繁多,常见形式主要有:方形、圆形、扇形、菱形、六角形及其它各种不规则形状。
“古藤园”中的漏窗,主要分布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就是分隔园内与园外的院墙,全部采用了漏窗,另一个地方就是园中的一条复廊也全部采用了漏窗。
一座园林,就像一幅画,如果没有漏窗,总觉得精、气、神缺少了点什么,站在园内的漏窗前,漏窗内的绿草碧树、花坛石峰、通幽曲径虚虚实实、影影约约,渲染了一种扑朔迷离的神秘,不由得生出了迫切的心情,想探寻其中的奥妙;园内东面的院墙,有两扇漏窗套漏窗的设计,很是巧妙,每扇漏窗内的景色各自不同,画中有景,景中有韵,让整座园林一下子就有了妙趣,透过漏窗,好像窥见了整座园林的灵魂一样,李渔所说的“尺幅窗,无心画”的境界,通过这一扇扇虚空的漏窗,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深远无尽的想象。
看了“古藤园”的漏窗,我发现漏窗之美,实际上蕴含在它所营造的一种美妙的意境。
评论(3)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