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行,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张地图,组成这张旅行地图的或自然景色,或是人文历史。而作为一个吃货,我的旅行地图是靠一家家食肆组成的,而我的旅行往往最终会变成逛吃逛吃,而在今年的11月,我终于来到了一个吃货的圣地,成都。
成都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城市,也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绚烂民间文化,但是这一切对于一个吃货而言没太大关系,因为我的目标就是吃。成都除了以上的称号外还是一座美食之都,这是有官方证明的。据说在2010年2月成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美食之都”称号。既然是联合国授予的那自然是有着一定的含金量的,作为一个从未去过成都的吃货而言,成都之旅自然是一次让人期待的旅程,于是也就有了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11月9日去的成都,到那已近午夜,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走在成都深夜的马路上,深秋的成都似乎没想象中那么寒冷。
对于旅行,笔者的定义就是颓。卸下所有在自己居住的城市的压力和面具,卸下所有的人际关系,把自己丢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睡一个好觉,吃一顿美食就是一种无比自在的享受。所以把自己丢在成都,也就懒得思考去吃什么了。随遇而安的我把一切都交给了同行的朋友,于是就有了我们的第一顿午餐,成都吃客。
成都吃客位于一个看上去不是那么起眼的小路之中,旁边似乎并没有太多商业化的高楼大厦,像极了某个小县城的普通街道。这样的感觉让我有一丝惊喜,在我的意识中,真正好吃的东西往往都出现在这样的地方。朋友说这条是大名鼎鼎的致民路,恕我无知,未曾耳闻。
成都吃客的门面看上去并不大,在一幢有一定年代感的大楼底层,以至于我想当然的认为成都吃客是一家小店。朋友带着我上了二楼,我才发现是我走眼了,成都吃客没想象的那么小。
这里的装饰显得文艺而喜庆。餐厅的主基调为红色,搭配上柔和的灯光,非常温馨的感觉。餐厅楼梯顶上挂着竹筐,竹椅,楼道旁挂着的着看不懂的方块字木牌,墙上的成都老照片和书写的地名,这些都为这家餐厅增添了一丝文化氛围。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成都老底子的东西,对于老成都人而言应该会有些触动吧。
在服务员热情的招呼下找到桌子,还未坐定就被邻桌的“异像”所吸引。邻桌新上的一道菜上冒出了烟,弥漫了整个桌子。经隔壁老哥允许就拿起相机狂拍,隔壁老哥一边吃一边给我们介绍这里的特色菜。
小时候糖醋小排骨
经不住诱惑也就点了隔壁桌一样的菜:裸奔坨坨虾、纸上焗鲍鱼、绝情蛙以及吃客小时候糖醋小排骨。这些据说都是餐厅的必点菜,可能是因为生于海边,笔者对于坨坨虾情有独钟。
裸奔坨坨虾
剥了壳的虾放在热油里烫熟,视觉效果不错,热油的香味融入了虾那鲜嫩的口感之中,也是绝配。只是这个虾个人感觉还是老了一些,或许可以尝试让客人自己把生虾放入热油之中烫熟。
绝情蛙
第一次在成都吃川菜,几个菜的感觉都没有想象中那么辣,除了那个绝情蛙,绝情蛙的卖相相当别致,装在一个切开一半的红酒瓶里。瓶子用一个铁链形状的物品固定住瓶口立在桌子上,以至于我害怕吃菜的时候瓶子会不稳。看起来鲜绿色的藤椒放置在鲜红的剁椒上,光是色彩就足够诱惑人,蛙肉被掩埋在这浓郁的色彩下面。这道菜真的是辣,对于我这个自诩非常能吃辣的人而言,这道菜居然能辣到我胃疼。不过麻辣的味道凸出了蛙肉的鲜嫩,也是一个绝配。至于上面说的那个冒烟的,就是所谓的糖醋小排骨了,这个口味个人感觉倒是一般。
纸上焗鲍鱼
这里除了典型的川菜,还有各种海鲜,比如上面的纸上焗鲍鱼,鲜的鲍鱼融入了川菜的香辣做法,显得更为鲜嫩了。
烤扇贝
加载更多
丰盛的午餐过后已是下午14点,带着这具被成都的辣蹂躏过的躯体去寻找一个地方释放我这无聊的灵魂。好在成都吃客的墙上写着很多成都著名的景点,给了我足够多的选择。
大慈寺
朋友建议去大慈寺,因为比较近,而且紧邻太古里,又可以看美女又可以喝茶。如果我说我是因为喝茶这个理由而同意去的大慈寺,不知道大家信不信。
太古里
说起大慈寺自然要说一说太古里了,太古里是成都的一个商业街区,靠近春熙路步行街。对于太古里美女很多这个事情是早有耳闻的,因为那里是一个商业中心,自然也是妹子们购物的好地方。
由于靠近春熙路,太古里周边全是高楼大厦,但是总觉得成都的高楼大厦是恰到好处的,没有上海那般有一种让人窒息的感觉。
太古里仿古的建筑与周围留存的古建筑相互呼应,竟然没有一丝不和谐的地方。在太古里旁边就是一座千年古刹:大慈寺。
大慈寺建于公元3-4世纪之间,被誉为"震旦第一丛林"。这座寺庙就很厉害了,据说曾经西天取经的玄奘法师就是在这个寺庙受具足戒的。
唐玄宗时期,因安史之乱而避难成都的玄宗还在这里提了"大圣慈寺"匾额。寺庙历经战火洗礼,屡废屡建,现存的寺庙大都为清代重建。
这座千年古寺藏于太古里这样繁华的地段,面对附近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气势上却一点也不弱。太古里位于成都这个省会城市的中心地带,地价自然不菲。所以大慈寺的地价可想而知,但是这个古寺却是免费向民众开放的。
宁静的寺庙周边虽然被现代的繁华所替代,寺庙内部却好像是另一个世界一般,保持着它独特的烟火气。寺庙里庭院森森,古树繁茂,香火不绝。
据说成都人喜欢说一句话:“走,到大慈寺喝茶去。”曾经到大慈寺喝茶成了老成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大慈寺依然是人们烧香与喝茶的理想去处。几个人围坐在竹椅之上,端着大碗茶,在这片水泥森林之间觅得这处幽静之所,悠哉悠哉。
吃货的旅行日常永远是美食,在太古里和春熙路逛到瘫的时候,找一家美食补充能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作为一个火锅爱好者,来成都当然是要去吃火锅了。
成都这个城市火锅很多,基本上三步一火锅,五步一串串。当地朋友强烈推荐我去大龙燚,据说这家火锅在成都众多火锅餐厅中可排到三强,我倒要看看这个前三的火锅是怎么样的。于是就到了大龙燚太古里店。运气不错,去的还算早,不需要排队。
刚到电梯口就看到关于大龙燚的各种标语,看来这家火锅店对于宣传简直是不遗余力啊,标语一再告诫大家这最后一个字读“YI”,而不是读“YAN”,好吧,又学到了一个字。
大龙燚火锅餐厅看上去不算很大,简单而文艺的装修风格中融入了一些中式的格调。整个餐厅环境给人的感觉略显拥挤,估计是火爆的生意带来的一种“气场”。
四川火锅的菜品也就那几个菜,所以没有过多提的必要,无非就是毛肚爽脆了一些,鸭肠新鲜了一点。
毛肚
这个餐厅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来自于细节,小桌旁的封闭塑料箱,用来给顾客装衣服行李以免沾染上火锅味儿,桌子旁的USB接口也是非常的贴心。
这里的腰花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25秒就能吃,处理得比较干净。
我想大龙燚作为成都排名前三的火锅自然有他的道理,因为味儿?因为食材?作为一个对于火锅只会分辨锅底辣和不辣,食材新鲜和不新鲜的普通吃货而言,这家餐厅的口味似乎并没有太特别的地方。除了它的名字,让人印象深刻。
据说九眼桥离太古里很近,也就随着朋友一路散步过去,领略成都夜景的同时也慰藉一下我那个吃撑的胃。一直觉得九眼桥应该是有一座桥,桥上有九个眼。查了百度才知道,那座古桥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留下了这么个名字。
朋友指着远处的一座廊桥说那就是九眼桥。只见一座灯火辉煌的廊桥立在水中,流光溢彩。但是这座桥远远没有九眼桥这个名字蕴含的那种味儿。
有人说“在成都人眼里,九眼桥从来都不只是一座桥,它更是青春和荷尔蒙”。九眼桥就是成都夜生活的聚集地,这边有灯红酒绿的喧嚣,也有轻吟浅唱的孤寂。路边一个背着吉他的少年,抱起手中的吉他,吟唱着动听的歌曲。
街上的小酒吧门口站着拉客的服务员,卖力的向游客介绍自己的酒吧。几个小丑打扮的人在大街上穿梭,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朋友说这个地方属于夜晚,我想是吧,这里的夜晚比白天热闹。随便找了个路旁的酒吧,几杯酒下肚,倦意也就来了。
经过了前一天的跋涉,第二天醒来已是午后,被朋友拖起来带到了目的地:位于玉林生活广场的如在蜀。其实看到这个名字还是有些诧异,明明就在蜀地,为什么还要起名叫如在蜀呢。想来是店家的版图不止四川这个地方。
小店的门口看着不算很大,相比那些动则大红大紫的火锅店。这家餐厅的门面看上去小清新了不少,门口一张老照片成功的把人带到了某个回忆的瞬间。
如在蜀餐厅内部是一种仿古的感觉,灯笼,方桌子无不透露着一种古意。墙上是一副麻将围着火锅的图片,很好的诠释了成都人民的两大喜好。
如在蜀火锅的菜给人的感觉比较精致,颜色亮丽的双椒牛肉,在鲜嫩的牛肉上洒了一层黄黄绿绿的辣椒,光看看就让人垂涎三尺。
还有那个红酒沁肥牛,看着这个名字就有一种美感。“沁”是浸润的意思,用红酒浸润的肥牛,应该会有着一丝红酒的香味吧。
当热腾腾的火锅在我眼前沸腾的时候,整个食欲都被调动了起来,吃火锅会很热,这里的冰镇小汤圆就派上了用场。这样的小汤圆倒是第一次吃,不甜不腻,冰霜可口,解辣效果非常不错。
在如在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火锅小哥了。小哥正在餐厅的明台后面忙碌着。
我过去问明台上这三口锅的用处的时候,小哥很礼貌的给我一一介绍。颜值高又长得帅的小哥自然能给人留下好感的,所以我对这个餐厅也就充满了好感。
在我看来,四川火锅最重要的是食材的新鲜和服务,至于汤底,各有各的特色,没有绝对的好坏。好在新鲜的食材和完美的服务,如在蜀都不缺。
似乎每一个城市都有这么一条街道,古色古香,人潮汹涌。在成都,这条街叫宽窄巷子。吃完饭闲来无事就打车去了宽窄巷子签个到。
从地铁宽窄巷子里出来就已经感受到这里的热闹气氛了。宽窄巷子其实就是三条巷子组成,名字也是很简单直接,宽的叫宽巷子,窄的叫宅巷子,还有一条是井巷子。这里清一色的青砖黛瓦,典型的明清民居建筑。
据说这里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明清时候留下来的,从不起眼的角落里露出的残砖就可以看出来这里曾经是一片老建筑。
这条巷子可以说是成都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有戏院,茶馆。穿着戏装的演员站在茶馆门口招呼着来往的游客。
街边上,几个采耳的师傅正在忙碌着。采耳在成都是一门传统手艺,而在宽窄巷子体验采耳的游客也非常多,尽管这里的价格不算便宜。不过似乎在这里围观的人群比采耳的更多。
老墙根下演唱的歌手,给这个古色古香的商业街市增添了一丝文艺气息。
采耳的师傅、茶馆前招呼客人的演员、城墙下弹唱的歌手、街边竹椅上喝茶的游客以及街旁各色各样的店铺在这里形成了一幅众生图,忙碌之中透入着生活的趣味。
在宽窄巷子这片喧闹的地方我居然发现了一个私宅,大门紧闭的私宅让人有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
宽窄巷子是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之一,这里不是纯粹的商业步行街。只有揭开它喧嚣的面纱,才能发现它骨子里浓厚的历史底蕴。
朋友说,在四川省,西昌的烤肉是最有名的,那里的火盆烧烤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所以我就被忽悠着跑到了离住处很远的一家烧烤店,一家叫醉西昌的烤肉餐厅。
餐厅似乎比较大,进门就是一个开放式的露台。餐厅的装修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宽敞而大气。
虽然西昌最著名的是火盆烤肉,但是很显然,这里用的不是火盆。网状的烤架下用的是电热丝,桌子顶部一个罩子用来吸烧烤产生的烟。相对于火盆,电热丝似乎更干净一些。
既然是火盆烤肉,这重点自然在于肉了,作为肉食动物而言,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肉解决不了的。
在醉西昌最值得推荐的肉应该是小猪肉了,看着旁边桌一块块被腌的黄黄的猪肉被大竹签穿着送上来,看着都直流口水,可惜我们人少,那么一大份吃不光。
小猪肉被烤得油光发亮,服务员全程帮忙烤肉,剪肉。一块小猪肉裹上生菜再配一点酸菜,就没那么油腻了,味道想当不错。
电视上看到过别人吃火盆烤肉都是几个人围着炭火盆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红红的炭火照得每个人的脸红红的。我们只能围坐在这干净的桌子上小口喝着酸角汁大口的吃肉。气氛虽然不同,但是这个美味还是一样的。
火锅和烤肉都注重食材,因为这些都需要自己动手制作的,食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食物的口感。这里的烤肉这么好吃,想来食材一定很棒。
这里供应的可不止烤肉,当地特色的炸酥肉和包浆豆腐的口味也非常不错,值得来尝试下。
来成都之前,对于西昌的唯一印象就是卫星基地,到了成都才知道西昌还是个烤肉基地,这次没吃到真正的火盆烤肉多少是有点遗憾的。我想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会去西昌走一走,品尝那里真正的火盆烤肉。
自小出生在海边,一阵子不吃海鲜就会想念。在成都待了2天,基本上就是吃了两天重油重辣,所以 就想找地方吃海鲜解馋。于是朋友带我去了一家泰式海鲜火锅店,位于太古里的集渔,而选择这里的原因是因为这个餐厅在大众点评的必吃榜单上。
来到集渔的时候已近12点,虽然是大中午,这里却已经排起了长队,似乎生意很好的样子。集渔看上去特别显眼,外形像一家精致小资的咖啡馆,特符合这个城市CBD地区的气质。贴心的店家在门口准备了桌椅,供等位的客人休息。
半个小时的等待不长不短,不过为了能吃到海鲜也是值得。餐厅以绿色为主基调,装饰着热带绿植。绿色的背景、柔和的线条以及户外透进的阳光让这个餐厅显得浪漫而精致。进到餐厅,所有等待的焦虑都被这柔和的环境安抚了。餐厅里弥漫着浓郁的香茅味儿,这很泰国。
来这里主要是为了吃海鲜,所以点的也都是海鲜。真的很难想象在成都这个内陆城市居然能吃到这么新鲜的海鲜。
一份鲍鱼端上来的时候都能感觉到它抽搐着的鲜活,这看起来似乎有些残忍。海鲜拼盘上的虾虽然被穿上了竹签,但一看就是活虾,因为虾身上透着一种鲜活的青褐色。就冲着这个虾,又忍不住点了一份鲜虾刺身。
鲜活的海鲜在泰式冬荫功的锅底里涮一涮再配上老成都的干碟,这种混搭别有一番风味。
就像之前所说,对于火锅而言,最重要在于菜品的新鲜,所以新鲜是一个火锅餐厅该有的本分。而这家餐厅偏要在本分之中体现出它的特色来。那就是餐厅的服务,在这里吃饭你基本不需要动手,一切由服务员帮你搞定,包括烫菜,捞菜和剥虾。
个人真受不得这样的伺候,搞得服务员小姐姐急死了,一定要帮我剥。也许这是他们服务的标准流程吧,有些不适应,不过还是感叹于他们的服务理念。
餐厅的另一个特色是无限量供应的甜品,点了套餐就有甜品赠送,这确实非常划算。这里的小甜品品精致而美味,足以看出餐厅的用心。一顿海鲜大餐加上无限量的甜品,不吃撑是不可能的了。顺便提一下,这里的泰国菜也非常不错哦。
由于是成都的最后一天,计划去一下锦里,顺便逛一下武侯祠。武侯祠顾名思义是纪念蜀相诸葛亮的祠堂,但是到这门口一看,只看到了汉昭烈庙。因为这个祠在明代重建的时候就并入了汉昭烈庙。所以这里也就成了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同时也是最负盛名的三国圣地。
初到武侯祠就看到景区前聚满了游客,门口两只雄狮威武的注视着过往行人。武侯祠景区游客众多,但是个人觉得不是很方便。这么大一个著名景点居然只收现金不能电子支付,幸好随身带有现金。
武侯祠的外面是浮躁喧嚣的现代社会,一进到内部顺便瞬间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庄严而宁静。祠内古柏森森,加上当天阴郁的天气,武侯祠给人的感觉就更加的沉重了。
一进大门就可看到两侧碑亭里的古碑,分别是唐碑和明碑。二门进去则是刘备殿,又名昭烈庙,刘关张三尊塑像分列大殿当中,庙里的塑像据说重塑于清代,形象鲜明。只是这里的关羽的塑像居然是白脸的帝王装扮,样子和之前看到的关公像大为不同。
大殿两旁分别是文臣武将廊,文臣武将各居一侧。刘备庙后就是武侯祠了,上悬名垂宇宙的牌匾,可见后人对于诸葛武侯的推崇。
武侯祠景区内绿树如荫,小桥流水,把这个景区点缀得如同江南园林一般。在通往惠陵的路上有一段红墙让人印象深刻。红墙夹道而立,中间是一条青石小道。弯弯曲曲的红墙两旁遍植竹子,苍翠的绿配上温暖的红,让这地方有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据说这个地方有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红墙竹影。此刻如果从红墙的尽头走出一位古装的女子,想来也是一件非常美丽的景致。
锦里就在武侯祠旁,通常游客游完武侯祠就会去锦里走一走。成都别称锦官城,因蜀锦出名,蜀汉王朝曾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而锦里这个名字自然也和蜀锦有关系。据说锦里这条街道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闻名于世了。
自古以来锦里就是一条商业街,一进入口就发现这里的人潮比起宽窄巷子真的是不遑多让。背靠武侯祠,这里的建筑也是浓浓的古味儿,只是大多为仿古建筑。
与宽窄巷子类似,这里有着成都的茶楼、戏台、当地小吃,还有各种各样的土特产以及民俗表演,还有掏耳和成都常见的露天茶馆。
锦里的游客很多,挤满了这条狭窄的街巷。比起宽窄巷子,这里的商业味道似乎更浓烈了一些。据说锦里被誉为”西蜀第一街“,不知道比之宽窄巷子又如何?我就是个匆匆而过的游客,随便看看,吃点儿东西,在我看来,锦里的历史的底蕴没有宽窄巷子那么浓。
成都的最后一顿晚餐,朋友提议一定要尝一下成都的串串。吃了近两天的火锅,其实内心还是有些抗拒的,在成都吃一顿串串,就当成是一个告别仪式吧。我们去了住的地方比较近的一家串串,和成都吃客一样同在致民路,叫做马路边边。这家透着烟火气的餐厅居然也是一家网红餐厅。
马路边边就在马路旁边,名副其实。初看门面确实非常简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进到里面才有了一种特别的感觉。
对于90后而言,可能并不会有太大的触动,而对于笔者这样出生于80年代或者更早的人而言,这里简直就是满满的回忆。
这里就像来到某个80年代的老街巷,墙上的装饰无不透露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墙上的标语,壁画上骑着自行车的两道杠少年,总能撩起你记忆深处的一个点。
马路边边的收银台也是极具特色,名曰马路边边小卖部,像极了儿时的小卖部,小卖部售卖的咪咪虾条,健力宝,西瓜泡泡糖等零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就是最好的零食。
连这里的菜单也被做成了预习本的样子,用过这样的预习本的人应该差不多都当爸爸了吧?
马路边边所见的总总,对一些人而言是噱头,但是于我而言,这是就是童年的缩影,都禁不住好奇马路边边的老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低矮的桌椅,上面摆着小时候常见的搪瓷调料盘,桌子下面一个煤气桶接着一个小煤气炉,炉子上放着一个小时候常见的老式小铝锅。在见惯了电磁炉火锅的今日,那样简陋的陈设反而让人觉得有些清新了。
相比一些串店黑黑的串签,这里的签就干净了不少,墙上早就写明了,这里都是用一次性串的竹签,比起反复使用的签确实让人放心了不少。
对于美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对我而言,马路边边的东西一定不是最好吃的。但是它的所有一切都能让人看出满满的诚意,生意那么火爆不就是个证明吗?
坐在开往火车站的出租车上,和司机师傅闲聊关于成都这几天的日常。师傅一句标准的四川话脱口而出:“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虽然这句话已听过多次,但从司机师傅口中不经意的说出却让我感同身受。短短几日,似乎去了很多地方,又似乎哪里都没去。很多人说成都是一座休闲城市,有着与生俱来的休闲散漫的特质。
这几天的逛吃之旅让我看到了成都的一种独特的大气,虽然遍地高楼大厦却总能在大厦之间发现一些民间传统的东西。成都留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一种包罗万象,包容着旧传统和高科技,包容着辛勤工作的人们也包容着如我这般的过客,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许这就是人们不想离开成都的原因吧。
评论(1)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