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这样一段话,佛说,你有多爱这少女? 阿难回答说,
“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但求此少女从桥上走过…… ”
桥,一个多么神奇的建筑,就像一根红线,牵绊你,缠绕我。
今年是寰行中国的第四个年头,主题是探索中国桥。张家界一路自驾到贵阳的途中,邂逅了很多令人惊叹不已的桥。比如,张家界大峡谷的玻璃桥、矮寨特大悬索桥、龙津风雨桥等等。它们横卧在那,向每一个到来的人们诉说着这些年来的风吹日晒,以及它们的今生前后。
“你我本不想干,山南山北隔相望,奈何...”
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观赏的桥,踏过你抚摸的梁,靠在你驻足远眺的围栏,只是想,用你的角度,透过我的眼光,看一看你欣赏过的风景。当那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映入你的眼帘,你的心中,所想的是什么呢?
世上的城市那么多,城市中的景物那么多,而我,偏偏要从你的城市路过,我不是为了寻找你,而是现在这座城市的某个地方与你相遇,默然相视,寂静欢喜。
别克寰行中国,带我来到你的城市,寻你的路,觅你的桥,找一找,这座城市,这些桥梁的古今,让它和我们谈一谈,此地的风景,跟着别克,寰行中国,寻寻中国文化,看看中国桥的古今。
DAY1
.临近晚上到达张家界
DAY2
AM10:00-11:30 参观宝峰湖&桑植民歌
PM00:30-5:30 张家界大峡谷,张家界玻璃桥,田家大院
DAY3
AM08:30-12:00 矮寨大桥
PM2:00-3:30 德夯苗寨
PM3:30-5:00 凤凰古城
DAY4
AM09:00-10:00 镇远古镇&祝圣桥
PM00:30-3:30 西江千户苗寨
DAY5
AM08:30-12:00 苗绣&苗家蜡染&方舟戏台
PM 回贵阳,准备回杭。
行程中,从张家界到贵阳,皆为自驾,别克,安全有文化的驾驶。
临近夜晚到达张家界
成行之前,心中满满都是对你的揣测,听闻过太多对你的惊叹与赞美,大自然的鬼斧,也雕琢不出你的神奇,你是天生仙境落凡间,张家界,我终于遇见你。
怀揣着激动与向往,跟着车队早早的来到了宝峰湖,这个“人间瑶池”之称的湖泊,这个“世界湖泊经典”。
宝峰湖是武陵源四绝之一,明媚的阳光下,我们登上游船,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微风袭来,湖面泛起点点涟漪,那青山倒映在湖面上,水因山而绿,山因水更青,相得益彰,正所谓“乱峰围绕水平铺”,杜甫笔下所写,大概跟此景相差仿佛吧。
峦峰错落间,皆是山水色。
宝峰湖不大,是人工拦坝而筑的人工湖,高山之间,自然流水而下,因此水质清澈,基本没有污染。湖中心有湖心岛,乘船登临其上,恍若画中。
除了怡人山水,还有撩人风情:游船之上,三五特色服装的妙龄少女,用她们充满青春气息的嗓音,给我们唱响了当地独特的民歌——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是湖南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桑植民歌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且历史悠久,据传向上可以追溯到10万年前,屈原的《九歌》中就有对桑植民歌的记载,“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姱[1]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山水之间,歌声相伴,略微的疲惫都被这样的纯净洗涤一空。
“如果你 穿上红色的连衣裙
站在窗前 看云来云往
如果你 戴上没有眼眶的眼镜
在角落里 吞咽你的沧桑
那么我愿在你的房子下面
和玩耍的孩子一起歌唱
那么我愿在你对面的舞台上面
一句一句唱出你的悲伤
你说嘿 爱着我的小伙子啊
你是不是还要浪迹天涯
我说嘿 不爱唱歌的姑娘啊
我明天就娶你回家”
--宋冬野
匆匆在当地的寨子里用过特色的钵钵菜之后,终于迎来此行的第一个重点目标: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传说中的“云天渡”!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是一座景观桥梁,有着很多方面的作用,兼具景区行人通行、游览、蹦极、溜索、T台等功能,简直是一座桥梁,多种花样。
玻璃桥主跨430米,桥面长375米,宽6米,桥面距谷底相对高度约300米,这座全透明玻璃桥的长度、高度都是世界第一,所以如果你有幸到此,站在玻璃之上,就像悬停在空中,整个世界都在你的脚下。
这座桥有很多的名头,占据着很多桥梁史上之最,比如“世界最长玻璃桥面人行桥”,“桥面上建有世界最高蹦极台”,“世界首座超大跨度而没有抗风缆的悬索桥”等等等,如此之多的名头加身,让我走在玻璃桥上,还有点小小的激动呢,当然,这其中的很多项目是我绝对不敢尝试的,比如这世界最高的蹦极台...
据悉这座桥的设计师是一位以色列人,当年他的外祖父母逃离迫害犹太人的俄罗斯而到了上海,他的母亲就是在上海出生的,所以为了表示他对中国的爱和感谢,他把这座桥称为“爱桥”。
而这座桥的另一个名称“云天渡”的由来,是根据众多网友投票的结果,来自于一位上海的网友,哈哈,这座桥跟上海还真是有些莫名的缘分,据这位网友解释,“云天渡”的命名释义为“天桥合一,以渡天下人”,这样的名字给这座充满传奇的桥梁增添了几分缥缈仙气。
试想在苍茫蓝天下,一座无暇透明长桥延伸向远方天际,就像与天相接,登临其上,如同踏天之道,升仙之路就在脚下,是不是很玄?
“云天渡”亦是勇气之桥,那个即使害怕也要陪你一同走过的人,那个与你相互依偎而过的人,那个与你相互鼓励的人,现在一定还在你的身旁吧。
告别爱与勇气之桥的云天渡,我们驱车来到下一个张家界的最后目的地,“千年土王府”田家大院。
田家老院子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四年,也就是公园1044年,其建筑布局、设计风格、历史传承等是大湘西遗存的土家民居活化石。
田家族人人才辈出,先祖田承满在北宋年间先后出任太保、太傅、太师之职;末代子孙田奇是新中国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在此祖屋之内,先后曾走出800多位精英人才,可谓真真的书香门第之家。
进门第一间正房,就向我们展示了田家先祖当年的管辖区域。
书香门第之家,随处可见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摆件,字画之类的艺术品。
诸多小物件的摆放和设计,让我们见微知著,细节处的展示更能体会到这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让我们忍不住想象当年的这个大院里,热闹繁华的场景。
加载更多
人间瑶池的青山绿水,爱与勇气的云天渡,书香满盈的田家院,昨日所见皆历历在目,萦绕心间,引人回味,而今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一段旅途,寻找更多的中国文化之地,跨越古今的文化之桥。
与张家界的“云天渡”同样其实不凡的矮寨大桥,是一座钢桁加劲梁单跨悬索桥,大桥主跨1176米,桥面到峡谷底高差达355米,两岸索塔位置距悬崖边缘仅70至100米,横跨德夯大峡谷,是一座公路,观光两用桥梁。
如此其实磅礴的大桥,其身上的名头自然不会少,矮寨大桥有四项世界第一,而且在如此环境之下要建造这样一座桥梁,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这样一座桥梁的建成,对湖南和重庆的交通现状,乃至中西部的对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矮寨大桥和张家界玻璃桥,作为中国新造的两座标志性桥梁,是中国如今经济和技术的一种象征。五千年文化中华,一路走来,坎坷不断,有盛有衰,特别是近现代的历史更是一团糟。可就算是经历了这样的波折,陷入了这样的低谷,我们先辈仍然用他们的头脑和血汗,一步步的扛着中国重返世界顶级国家之列。
也许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仅仅是这样的一座两座桥梁,可它们所代表的,远远不止于此。
在没有这样的一座桥之前,两座山峦的人,想彼此靠近,也许需要翻山越岭折腾大半天,可现在,一线牵似的矮寨大桥,让彼此的距离,靠得更近。
道路的便利会带来很多东西,最明显的一项就是以往出入困难的村子里面的人们,与外界的联系加强了,而这样一座座桥梁,就是我们沟通的渠道和枢纽。
别过这样一座恢弘的大桥,我们探寻的脚步继续向前,去追寻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民族特色十足的德夯苗寨,苗人口中的“美丽的峡谷”。
德夯依山而建,千山飞瀑环抱,民居飞檐翘角,半遮半掩,封火墙,吊脚楼,雕花窗,造型奇特,格调鲜明,色彩纷呈,丰富多彩,无不显示出远古遗民的氛围。
依山而建的德夯苗寨自然是少不了小溪小河,而这样一座小小的石拱桥,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桥梁代表之一。这样的石拱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看到很多,样式多种多样,在古代的运用十分的广泛,就算到了如今,仍然是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
这样一座小小的石桥,彰显的是我们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桥梁建筑史的辉煌历史。
苗寨的民风淳朴,氛围热烈。苗寨的姑娘喜欢戴银饰,穿无领绣花衣,见到我们的到来热情的奉上当地特色的米酒。当地的人们沿用古老的方法榨油、造纸、碾米、织布,用筒车提水灌田。小溪河旁,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筒车,吱吱呀呀地转动,构建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除了特色的服饰和风情之外,德夯苗寨还有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那就是苗鼓。
德夯苗寨号称天下鼓乡,苗鼓是德夯人热情的体现,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反映了苗族人民的质朴,勇敢,团结同心而富于理想,热爱生活的性格特征。
苗寨的人们把他们欢迎客人的热情通通的灌注到苗鼓里面,质朴的动作敲打在鼓面,阵阵鼓声从鼓中传出,到达此地的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们所要表达的感情。
湘西苗族鼓舞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典型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很深的艺术底蕴和实用价值,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你来到此地,被这鼓声和舞蹈所吸引,想要尝试一下,好客的苗寨人会给予你最大的热忱。
“凤凰飞落湘西州 ,逶迤沱江穿城流。
滟滟碧波暄浣女 ,潇潇烟雨泊归舟...”
道别热情的苗寨人民,我们来到了“恨未轻舟到此游”的凤凰古城,一座被路易.艾黎称为中国最美小城的古镇。
到达凤凰已是傍晚,这有美丽的古镇显得有些许不同于百日的喧嚣的安静。
清澈的沱江水横穿古城,两旁是石板铺就的街道,凤凰城内有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200多条,在石板街道的旁边,是一些依水而建的商铺,到了这个时候,游客和居民坐在河畔,任晚风拂面,三三两两而坐,面对着静谧的沱江水,述一述古城的前世今生。
夜幕慢慢袭来,古城开始焕发出新的光彩,沱江畔灯火通明起来,照亮了这座韵味十足的小城。
沱江两岸,色彩斑斓,水中倒影,如幻如真。或实,或虚,或浓,或淡,别有韵味。如果说初临之时的古城似一张水墨画,那么入夜的凤凰就是一张油画。
“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就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一个人若沉得住气,在这种情境里,会觉得自己即或不能将全人格融化,至少乐于暂时忘了一切浮世的营扰。”
沈从文笔墨下的凤凰古城美丽而纯粹,多了一些诗情画意的哀伤,也许在沈从文的眼中,凤凰古城已经不再单单是一座古城,而是他的更多的回忆所托之地。
夜幕下的沱江水,静而悠远,流水可逝,美丽却能长存。
凤凰花开,请到凤凰来,半边安静半边笑,一蓑烟雨一缕笑。
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充满波折的,尽管我们每个人都追求向往美好与和平,但总是有一些“意外”会扰乱这份美好。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总会遇到太对的不顺心和不如意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身处美好之中却不知道珍惜,等到这份美好不再,才扼腕叹息,可往往为时晚矣。
我们不会永远身处美好,就如同昨日还身在如画卷般的凤凰古城,今日就已来到芷江抗战受降纪念馆,回顾历史,感受这份历史的厚重,帮助我们长存居安思危之心。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来入侵第一次取得全面胜利的标志,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混战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丰碑。
纪念馆陈列了芷江人民抗战历史及受降的全过程,也重点介绍了芷江龙津风雨桥在抗战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通过参观,我们可以体会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惊醒世人爱好和平。
毛爷爷要说,这一场战争不仅仅是中国的胜利,更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唯有经常回顾历史,缅怀先烈,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的一切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纪念馆内有很多当时抗战时期的一些物品的展示,从抗战到最后受降的整个过程的讲述,我们虽然没用经历过那段岁月,却可以在这些文献之中感受到那段烽火岁月的不易。
和平是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的,就像这些象征和平的和平鸽,带着我们的和平愿望,在这大好河山中飞翔。
收拾好心情,用过午餐之后,我们的脚步来到了在抗战中有过重大作用的龙津风雨桥,这座“三楚西南第一桥”。
风雨桥从初建到如今,可谓真真的几经风雨。它最开始时,是明代的一位名叫“宽云”的名僧带头捐建而成的,然后在后面的岁月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天灾也好,人祸也罢,加之时间的侵蚀,几经毁坏又重新修复。毕竟这座桥作为重要的交通要塞,给老百姓和商贾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所以到了1999年,再次动工重修,耗资巨大之后,终于变成了如今的模样,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风雨桥。
也许现在的风雨桥已经不再有之前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性,慢慢的变为了人们观赏的桥梁,可此地的人们对它的感情仍然是不会因此而减少。生活在风雨桥畔,看看书,打打牌,节奏虽慢,可有质朴的风雨桥作陪,生活简单而不简略。
我们到达风雨桥时,正是阳光最好的时间,在明媚的阳光下登上观赏亭,舞水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明山叠翠,舞水拖蓝,犹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令人神往,浮想联翩。整个风雨桥都为木架结构,无一钉一铆,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惯东西两岸。深蓝色的琉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脊等,隐含着当代园林风味。悬柱、悬瓜、柱角、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楼阁观赏厅、亭、廊、柱枋、店面门牌等对联、条幅系全国名家书法精品,由名匠雕刻制成,展现了当今名人书法和木刻艺术风采。风雨桥整体设计建造简洁明快,工艺精雕细琢,既保留侗乡建筑文化品位,又充分体现当代的园林建筑艺术。
林清玄说“你是你,已不是最初的你!也不是昨天的你!奔波的岁月,一站又一站的旅途,在动荡与流离中,只要返观自心、自净其意,就定了、静了、安了……每天的睡去,是旅程的一个终站。每天的醒来,是旅程的一个起点!”
这就像风雨桥,虽然现在的风雨桥已经不再是最最开始的风雨桥,现在的风雨桥是饱经风雨之后的重生,是一个新的起点。
而我们旅程的下一个起点,是舞阳河畔的黔东名镇,镇远古镇。
此时已是出发的第三天的下午,所幸一路过来天气都算好,在这样一站一站的移动中,我不禁想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广阔的国度中,像我们所追寻的此类景物还剩下多少呢?这个世界愈来愈趋向经济世俗化,有很多的东西都会随之被同化掉,最终化为历史的尘埃,彻底的被世人所遗忘掉。可是这些景,这些物代表的都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文化沉淀啊,如果我们不去把他们寻找到,记录下来,当有一天这些东西真的无处可寻之时,我们的文化,是不是也会慢慢的被一种完全陌生的不属于过往的文化所替代掉呢?我们还能称之为我们吗?
很庆幸有这样的一段寻找之旅,让我遇见这些有故事的“你”。
几个小时的跋涉之后,终于在傍晚时分来到镇远古镇,站在高处往下看,镇远古镇的四周皆山,河水蜿蜒,在余晖的蓝天下,河水干净清澈。沿着河流,越向下,房屋建筑越多。
都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我想镇远古镇的人们一定是幸福的,在这里,有山有水,有着和睦的各族人民。镇远古镇之上生活着汉族、侗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们,他们和睦相处,互相包容,多文化多风俗在这里交融,各宗教各传说在这里交汇,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保护圈。
每一座古色古香的城镇中都会有一条河流,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美化装点了这座城市。镇远古镇中的河流蜿蜒穿城而过,不同于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的雅淡,这里的多风格建筑绽放出完全不一样的美。
夜幕渐渐降临,镇远古镇开始显现出与白日不同的色彩来,晚霞映照半边天,另一半却全是明净的蓝色,青山与蓝天相接,晚霞笼罩古城,这如画般的美景倒映在河面上,整个画面都带上了宝石一样的蓝色,纯净而透彻,是镇远古镇此时的颜色。
而随着夜的慢慢到来,三三两两灯火开始亮起,在一片通透的蓝中点缀少许的红,不由让我想起周杰伦歌词中的那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是啊,我在等你,一个不一样的镇远,一个夜的镇远。
加载更多
美好的一天从美好的景物开始,美好的景物从一座桥开始。
有河的地方必有桥,不管是什么样式的桥,它都能帮助我们跨过河流,到达我们追寻的彼岸,所以我们感谢桥梁,我们追寻桥梁的脚步,探寻它的故事。
镇远古镇中,当然也有桥,而且是一座充满故事的桥。
让我来讲一讲祝圣桥的故事吧:祝圣桥最开始并不叫祝圣桥,而叫“溪桥”,可后来有一天,我们的九五之尊康熙皇帝要过大寿,普天同庆,于是“溪桥”便在这样的好日子中被改名为“祝圣桥”,意为祝福圣上的意思。再后来,这座充满故事的祝圣桥成为了连接阳河两岸的唯一通道,更是滇黔古驿道上的重要通道。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宽8.5米的桥上还跑起了汽车,作为滇缅公路的延续,承担了输送生活物资和战备物资的通道作用。
祝圣桥已经不再是一座简简单单的桥,而是一段段故事,一段段历史的见证者和承担者。
而关于祝圣桥,还有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在修建这座桥梁时,给桥墩下脚就碰到了难题:河底淤泥太厚,挖不到底。众石匠苦苦思索,无有良策,工程停下多日。张三丰见了,却哈哈大笑,说;“基脚挖成这样,已经行了,只是差一样东西垫在下面。”张三丰找了个竹篮,去到街上买了一篮豆腐,晚上来到桥基地方,往每个基脚坑里撒了一些豆腐,口中还念念有词。第二天,众人出工来到工地,往基坑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采基坑底是整块的大青石,稳稳当当。就在青石上砌上了桥墩,所以镇远人都说祝圣桥是张三丰用豆腐垫的底。
如果桥墩真的都是豆腐,那我想,我一定会下去切几块下来,尝尝这张三丰亲手摸过的豆腐
镇远古镇每年都有划龙舟的习俗,虽然我们去的时候不是这样的节日,可我们却有幸参观了当地手工制作龙舟的匠人皇安东师傅。
皇安东师傅今年已经68岁,虽然年近古稀,但精气神堪比五十来岁的中年人。皇师傅由于个人爱好,8岁时与龙舟结下不解之缘,对“龙”文化研究的执着像对初恋的恋人一样,热情而迷恋,经过60多年的龙舟文化研究探索,他手工雕刻的龙头威武灵动,融汇了镇远传统精髓。
我想只有对一件事物爱到了极致,才会这么多年如一日的专研探索,孜孜不倦吧。
祝圣桥没有因为风霜加身而沉沦,而是变得越来越有味道,它就这样伫立在阳河之上,看日升日落,任风吹雨打,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看着其上来来往往的过客。
也许对于祝圣桥来说,我们就是诸多过客当中的一个,人来人往,它已见过太多,可对于我来说,我来过,听见过,感受过,如今,我要把你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所以我的脚步不能听,我的目的地永远是下一个,等着我们去感受的“祝圣桥”。
贵州境内的山是如此的有特色,满翠的青山间,蜿蜒如长龙的公路沿着山腰盘旋而下,我们在别克的带领下,向着下一个美好而去。
仰望蓝天大多有白云陪衬,那些变幻莫测的云,或流动,或停驻,有意无意地为蓝天添了装饰;平视蓝天则是一望无际的素面,满眼都湛蓝或者蔚蓝的颜色,在这样的时刻,除了纯净和安祥,你几乎再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绘。青山,白云,还有那追逐嬉戏的林间小鸟,构成了一幅绝好的水墨丹青。
而在这样的一副水墨丹青之中怎么能少得了房屋与人烟呢?飞檐翘角,石瓦青砖,或木质,或石砌,一座斑驳秘籍的寨子就这样闯入了我们的眼帘。
西江千户苗寨,就这样与我们撞了个满怀。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相连成片草村寨组成,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族聚集村寨,也是苗族发展史的露天博物馆。
从高处往下望去能看到层层叠叠的苗族特色建筑,他们如一朵鲜花的花瓣,相互连接,相互层叠,一层一层,构成了苗寨这个最美丽最有特色的“花朵”。
只凭肉眼这样望去,你很难分辨这里到底有多少的建筑,多少的房屋,甚至你都不能分辨出这斑驳的建筑群只见的道路,就像一个巨大的迷魂阵,我想如果没有当地人的带领,你肯定会迷路的吧。
来时正是阳光明媚,日光正好时,苗寨的人们十分热情好客,且经常有特色歌舞表演。我们到时正好见到广场之上的两场表演,其一就是苗族芦笙。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必备的乐器,在中国大地上,有苗族的地方就有芦笙。吹起芦笙跳起舞,是寨子里人们节日必备的项目,而现在,我们能够见到这样的表演,可真是眼福不浅。
芦笙对于苗族人们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不仅可以作为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媒介,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他在苗族人们的心中是神圣的,珍贵的。所以你看,他们在吹奏芦笙之时的表情是十分严肃而认真的,也许在我们看来这就是一个与普通乐器不一样的管制乐器,可是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吹奏其芦笙,不仅是为了表达对于我们的欢迎,更是向我们传递着他们的文化。
阳光下,芦笙上的红巾微微飞扬,与蓝天相映成色,布衣布裤,微微黝黑的皮肤,认真的表情,动听的乐器声,我想,这是苗族人们对于客人,最好的欢迎了吧。
除了芦笙表演之外,另外的一个表演是苗族大姐们给我们带来的独具苗族特色的歌舞表演,虽然我没有很听懂她们唱的是什么,可是我还是有被这热烈的气氛所感染。
苗族的服饰十分的有特色,特别是女性的服饰。苗族的服饰据说有200多种不同的样式,不同地区的苗族服饰也是有差别的,而千户苗寨这里,女性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主要的衣料为青土布,上面绣有很多不同的图案,而且这些皆为手工刺绣而成,毕竟,苗绣是不逊于湘绣、苏绣等的技艺,号称巧夺天工也不为过。
如果说服饰是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那么银饰就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
苗族的银饰造型独特,全部都是由手工制作而成,可分为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对于我这样一个不懂其具体分别的旅客来说,它的繁杂和精美却深深的吸引了我。
我想这不同的银饰肯定是有着不同的代表意义的,也许是一些苗族传说,也许是一些苗族独特风俗具现,我不懂,可我能感受到它的美。
加载更多
又是一个清晨,时间果然飞快,五天之旅转眼便到了最后一天,真的非常感谢别克的这次唤醒中国之旅 ,一路走来,跟着学到了很多,了解到了很多,特别是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无疑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颗明珠办的存在。
今天的目的地很简单,探寻上文所提到过的苗族衣裳的制作之谜。
苗绣是苗族人民在长久的生活中所慢慢行成的一种刺绣技艺,地区不同,苗绣的形式和风格都有差别,这也就造成了苗族服饰的多样性,前面也讲过,苗族服饰多达两百多种样式。
苗族的刺绣艺术,是苗族文化的特有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们勤劳智慧的结晶,传承千年到如今,经过创新,苗绣已经面向国内外,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为世人了解苗族传统手工架起了一座艺术的桥梁。
千户苗寨中的苗族衣裳多少以青土布为原料做成,在配上特有的刺绣图案和技术,形成了寨里人们的特色衣裳。
其实苗族服饰在经过闲杂的创新之后,已经变得国际化了很多,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点我想在如今的苗族面向外界的服饰上可以看出少许,它不再只是苗族人们才喜爱的服装款式,拿到很多地方,都会成为人们的选择之一,时尚而有特色,为何不选呢?
而除了苗绣,苗家蜡染也已闻名于外。
苗族人民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而蜡染艺术作品和蜡染旅游工艺品在整个染织美术界久负盛名,独放异彩,是苗族文化面向世界的接触代表作。
而所谓蜡染,就是在无色土布表面经过蜡料点化画和靛蓝染色,最终形成美丽的图案,而图案的美丽给所有人留下深刻印象就是:“青底白花”这样一个流芳百世的绘色传奇。
而苗家蜡染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苗家先祖便掌握了蜡染技术,按照苗族传统习俗,所以女性都有传承蜡染技艺的义务,每一位苗族女性自幼便要从母亲那里学习这门技艺,她们无倦无尽地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侵染、漂洗、脱蜡、剪裁、一道又一道的工序,一代又一代的绵延,导致整个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衣饰装束的主流习俗文化。
加载更多
到贵阳已是晚上,行程也终于到了最后一项,贵阳的新的标志性文化之地:方舟戏台等着与我们的相遇。
戏曲在中国人的历史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也许正是为了重现这一重要文化结晶,方舟斥巨资打造了这方舟戏台。古戏台,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们历史悠久,见证着我国戏曲产生、发展和走向辉煌的全过程。同时,也用这一实物载体,推动和延续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戏曲文化、精神文化。而方舟戏台不仅在结构上沿袭我国古戏台建制,在装饰上,戏台更是承袭明清以来的雕刻装饰艺术。
我其实是不懂得戏曲的,但这也不妨碍我对于这种艺术形式的欣赏,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这个外行至少在热闹上看了个足。
生旦净丑,什么样的角属于哪一类的行当,我是真真的分辨不出,所以我只能看妆容和服饰以及戏台的一些布置。所谓斥巨资是有其道理的,戏台的布置在细节上可见一斑,承袭明清以来的雕刻装饰艺术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戏曲世界,百态众生,一个个戏曲故事都是取材于我们的生活,观百态而生百感,也许很多的故事我们是没法经历的,可也不妨碍我们从这一个个故事中获得经验和感触。
所谓是是非非非亦是,真真假假假即真。舞台方过悬明镜,忧孟衣冠启后人。
这一次出行去了很多地方,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不再是流于表面的美丽,更重要的是探索景物背后潜藏的故事与文化,意义重大了很多。
我们常言,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这样,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而如果能在旅途中把属于中国地方的特色文化弘扬传播出去,就给旅行增加了更多的意义。
很感谢寰行中国之行,所闻所见最后化为所学所有,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评论(2)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