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码些文字吧。
去贵州还是在去年6月份的时候,
原谅我的拖沓,迟迟未能动笔,
直到最近才开始整理内存卡里的照片,
也在回忆着黔东南之行的点点滴滴。
确实当血压这个东西开始往脑子里走的时候,
会让人疼,每疼过一次,我就感觉会忘记很多事情,
如果没有照片,没有朋友圈当时手机记录的足迹,
也许,这篇游记真的就遥遥无期了。
先感谢自己的坚持,感谢这段时间给予的充裕,也可以说无聊,
但是终于,起笔码字。
时间这东西,在很多美女帅哥的脸上叫时间,
而在我脸上只能叫岁月无情,或者杀猪刀。
为什么选择现在动笔?几个原因:
一是时间虽在我脸上动了刀,但在那里却是停滞的,是凝结的;
二是看到了前不久曾哥的贵州游记,
浓郁的人文气息,仿佛带着我回到了那时那人那景;
这一次我要随性而为,
无攻略,无费用,无路线,更没有温馨小贴士,
属于游记里的“三无”产品。
但所见所闻所感,都是最真实而又朴素的。
我的游记,只想记录自己最真实的脚印。
正如标题,
来到这儿,为的就是找寻最朴素的东西,
那是曾经脑海中盘旋的的来自远山的呼唤,
那也是内心最真实的呐喊。
当然,如果你愿意看完它。
原谅我的任性,
这一次我把游记里所有的照片,
都蒙上了一层蓝绿。
蓝,是天空,那是它本来的模样;
绿,是大自然,给了我们一切力量的源泉;
也许视觉上会有一些失真,
但是失真有时候也是一种真。
夜又深了,暖色的台灯开着,耳边响着这首背景音乐,
我想总有一天,我会大声唱着一首叫做孤独的歌,
歌里全都是慵懒的温暖。
是为序。
每天早上,
手机都会准时收到一条信息:
今天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为xxx,属于不健康,
建议减少户外活动,请关好门窗。
15分钟后,我打开门,
一头扎进这个漫天雾霾的城市。
有这样感受的人,
绝不仅仅只有我一个。
很多身边的朋友,都在逃离。
逃离——已经成为北上广的流行词很多年了,
最开始大家在郊区,买房买地,
接着,一些更牛逼的人,开始晒自己在丽江、在大理、在威海、在三亚定居的照片,
晒着蓝天,晒着晚霞,晒着彩虹,晒着悠闲,
其中也有一些朋友,受不了小城市的平淡,
默默的回来。
然而对于我来说,
一个残酷的问题——我到底该逃往何处?
其实,我想我永远无法逃离些什么,
直到我开始追寻些什么。
对于内心没有方向的人,去哪里都是逃离;
而对于生命有方向的人,走到哪里都是追寻。
此处安处是吾乡。
我不想逃离,
不仅是能看到的霾,更是心里的。
暂别一段时间,开始去追寻一些心里最朴素的感情。
爱大山、爱河流,爱质朴的笑容,
爱一切简单的快乐。
一路黔行,第一站荔波小七孔。
进入景区,从响水河畔开始今天的旅程。
乘坐电瓶车走了一段路后,
车停在了一条小桥的附近,
这条响水河上的古桥,便是著名的小七孔桥,小七孔景区也由此而得名。
据有关资料介绍,小七孔桥建于清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
桥下七孔,横跨响水河,小七孔桥是为黔桂的界线。
踏过南边,就是广西地界,
再跨回来又回到贵州境内,非常有趣。
古时,这座桥承担着两地交通要道的重任,
是茶马古道进桂必经之地。
这座石桥隐身于山谷间数百年,
与悠悠河水、青苔古树相伴,
经历时代的变迁,饱受风雨的洗礼,
见证历史年轮的沧桑,
水中静谧的倒影,似乎正诉说着它的古老与沧桑。
站在弥漫着沧桑感的古桥上,欣赏迷人的河景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古树林荫,藤萝蔓蔓,绿草茵茵,
河面幽幽泛着绿光,清澈碧绿的河水,泛起粼粼清波,显得恬静清幽。
让我联起那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如果可以泛舟河上,
无限近的去接近这河水,投进自然的怀抱,
让人忧伤、失意、迷茫、孤寂和惆怅,
涤静于这古道的青山绿水之中,
或许是人生难得的惬意。
这一刻,我也告诉自己,
这一生,一定会有很多时光跟现在一样,
这样的阳光,这样的风,这样的闲适,
但是不会再有一个此刻了。
离开古桥,继续逆流而上。
偶然之间,发现在河边茂密的绿树之下,
有一条小木船静静地湾在清清的水泊之中,
四周弥漫着清雅宁静的气息。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情此景,像极了这首诗。
还记得小学那会,每每学古诗的时候,语文老师都会找班上会画画的同学,
画出诗句描写的场景。
以至于至今,看到一片风景,我总会记起只言片语的古诗词。
这诗意有点伤感,令人浮想联翩。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人生匆匆,凡尘困惑,
在喧嚣的尘世里,难得清心静欲;
如果能够独自一人,身处这清幽淡雅的诗画之中,
放空自己,抹去心中凡尘的压抑和忧郁,
也是另一种感受。
正在流连之际,激流咆哮之声隐隐约约,
前方不远之处便是小七孔又一奇特的景点——卧龙潭。
脚步不由加快,一幅如画的美景很快就出现在眼前。
卧龙潭潭面不大,水色随着光线由浅入深,淡蓝、靛蓝、深蓝,
蓝得深湛而透亮,
在阳光和两岸绿荫的掩映下,沁着醉人的流光。
根据资料介绍,卧龙潭是喀斯特暗河——卧龙河的出口。
暗河从崖底涌出,虽然潭底下暗流汹涌,潭面上却纹丝不动。
据说即便是发洪水时,潭面也犹如镜子般平静。
可谓潜龙在渊深藏不露。
只有到了潭边的水坝,看坝上雪崩似的激流瀑布,
潭外浪奔涛涌如雷霆万钧,
这时,你才会体验到潜龙出水的无穷威力。
荔波,无论是大小七孔,还是茂兰,
都属于自然风光。
对于我来说,黔东南最吸引我的,
还是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人们。
我想着,它们在等着我,一碗碗米酒正在召唤我,
先喝上几杯,快哉。
诚然,自然风光就好比世外桃源般出现在眼前的那一刻,
让人如痴如醉,让人目不转睛。
那是一种震撼,一种感慨,大自然和造物主的完美结合,
那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美。
而人文风光不同,他更多的带给我——
回想,触摸心灵深处的触角。
他并不一定很美,但是它一定真。
他是时间空间上的永恒,不可复制。
那一刻就是那一刻,那一个微笑就是独一无二的。
很多场景,就那样没有预感的出现在你眼前,
有时候,那一瞬间却会让你一辈子记在心里。
他触动的是内心深处,
我始终觉得每个人无论多坚强、多牛逼,
内心深处都是柔软的,只是有的人深藏不露。
黔东南,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让我无法掩饰,也无需刻意的隐藏。
行走在山间,游走于古寨。
走的越远,探向大山深处,越发看到这个朴素的世界。
黔行,去大山深处,
前行,去我的内心深处。
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话:
有故事的人,应该去趟黔东南,
记得带上和你有故事的人;
没有故事的人,更应该去趟黔东南,
那里,正在发生故事。
原谅有历史癖的我。
要说起黔东南的历史,得从苗人的迁徙说起。
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在《山地民族》书上说:
“世界上有三个苦难深重的民族:那就是苗族、犹太人、吉普赛人。”
作为一个族种,一个部落的存在,
史载的苗族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前。
当时的苗族部落居住在直米力,
即今河北一带平原上,过着富饶的生活。
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黄帝率军侵犯当时苗族的直米力城,
苗人奋力抵抗,血战了许多回合,
蚩尤带领的几乎所有精锐部队与黄帝的炎黄部落在逐鹿大战,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逐鹿中原大战。
也是这场战争,苗族的祖先蚩尤战败被杀,
其部落被迫举族从当时的中原之中心直米米力向南。
可是,自蚩尤战败后的第一次迁徙并未结束。
秦吞巴并蜀灭楚,苗人不肯投降,避入深山峡谷中,与鸟兽处;
秦汉至堂宋时期,封建王朝多次出兵,
苗人们的茅棚一次次被烧毁,他们的亲人一次次遭到杀戮;
为了生存,继续迁徙,有一部分苗人来到了贵州东南部的雷公山脚下。
说来也奇怪,不仅苗人迁徙而来,很多少数民族居于此地。
查了一下资料,黔东南地区涵盖33个民族。
关于这片土地的落后,在我印象中也就有了鸡和蛋的混淆。
到底是因为少数民族世居在此,
还是因为贵州的地理环境导致,多民族迁徙而来,也就弄不清楚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落后更是一种原生态,是一种稀缺资源,
在国家快速发展的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
这也是我深爱于此的原因吧,
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连同这寨子里的男女老少,
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仿佛都有着历史的烙印,从未改变。
都好似一张张历史课本中的插图,生动的再现。
很多熟悉我的,加了微信的朋友,
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喜欢复古的东西,
甚至连手机拍摄的照片,每每都要调成复古色调。
对于此我是这样解释和理解的:
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安慰,每个人的内心都会郁积一些东西,
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去调节排解吧。
人是需要从一些东西去调解一下自己情绪的,
希望能从某些方面去得到一些温馨的慰藉,
而这些东西在大部分的时候,只能从过去获取。
未来的东西毕竟是模糊的,不清晰的,
也是不确定的,多少带有点梦幻的成分,
想起来也是飘忽不定,不可把握。
虚幻的东西是不可能打动我们那颗渴望温存的心。
而现实,又是那么地残酷,有那么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我们只有被动地去接受,如果不感到厌烦那就是万幸了,
就是偶尔遇到一些好心情,也会被一些人和事冲淡的。
过去,则不同,经过岁月的筛选,
许多事情我们都已忘却,剩下的,
经过记忆的提炼,时间的洗涤,
已经把那些浮华躁动,苦涩辛酸消退殆尽,
沉淀下来的只有温馨,浪漫和纯真。
即使是过去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人和事,也由于时过境迁,
再加上人性本善,也已经忘却了过去的伤痛和不愉快。
就如今天我在朋友圈发的那一条链接,
《我在长沙这两年——iphone相册里的故事》
所以,怀旧这也成了我——
自我调节自我安慰最好的办法。
跑题了。
找到了手机里到达凯里的那条九宫格,
那是去年的六月,我当时这样写道:
总有这样一些小小的村落,让人为之动容,
几十年如一日的安静从容,
仿佛从她存在的那天起她就是这个模样,
仿佛很多年以后她依然会是这样。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也许是这里偏居西南,偏安一隅,
也许是这里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厚爱,
虽然交通不够发达,经济落后,
但是这里的山是那样的青,水是那样的碧绿,
这里的一切都是原汁原味。
不过,我驱车往返于各个古寨的时候,
经过很多地方都在架设高铁的地基,
现在貌似已经开通,不知道这是不是件好事。
在黔东南这片土地上,
几乎隔不了多远,便会看到一个山寨。
古镇林立,景色万千。
千户苗寨、肇兴侗寨、郎德上寨、加榜梯田、堂安侗寨、镇远古镇、岜沙苗寨、车江三宝侗寨等等,数不禁数。
十几天的行程里,从苗寨到侗寨,
我走过一座座山,趟过一条条河。
连脚上那双陪我走过雪山草原,最结实的踢不烂timberland,都变得狼狈不堪。
原因是我是个胖子,本来就不喜欢爬山。
但是这一次,我爬了很多山,原来真爱会让一切不喜欢都变的喜欢,
也可能是这边的山还都不算高的缘故吧,
总之一切都值,站在山顶,会真切的看清楚你的模样。
也许只有亲身经历的人,
才能体会北京的繁华和这里的悠闲。
总是感觉北京和上海那些大都市是用来追逐和实现梦想的,
但不适合人类居住。
拥挤,热闹,喧嚣。
而黔东南不同,这里是用来谈恋爱的,厮守一生的。
在这里,人的物质需求会不会变低呢?
其实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物质满足。
一本书,一杯茶,一首歌,就可以打发一个下午了。
从凯里下了火车,租车开往西江千户苗寨。
不仅仅是因为一篇游记,
还是余秋雨的那一句:“ 以美丽回答一切。”
总之,我觉得那是我起心动念的地方。
还记得刚出凯里火车站,同座的恰好是一位凯里人。
好心地告诉我:“其实,西江苗寨其实也就那样,
没什么特别,有些太商业化了……”
我安静地听着这絮絮叨叨,然后微笑着说声谢谢。
但心里明白,旅行经历已经让我懂得,
不要对旅途、对要去的地方有太多期望,否则便很容易失望。
行走是为了体验和感受不同,
应该允许这不同中有庸常甚至丑陋,而不仅仅是对美的欣赏;
行走是对当下的出离,过程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能够知道自己还保持着“出离”
加载更多
从西江转一个大弯,才来到肇兴侗寨。
说实话,看着地图,我本来是要放弃的,因为觉得饶了很多路,
但去过才发现不虚此行,
在此感谢黔舵舵主夜郎侯的大力推荐,是你让我有了坚持和期望。
侗族乡,素有“七百贯洞,千家肇洞”之说。
七百贯洞,指从江县贯洞;
千家肇洞,指的便是肇兴。
想要感受黔东南黎、从、榕地区,
侗家人气的旺盛、侗族文化的根深叶茂,就非得来肇兴不可。
那些鳞次栉比的吊脚木楼、歌坪、禾晾、禾仓、石子路,
走在被溪流环绕分割的寨子里,甚至会有失去方向、没有尽头的感觉。
还有非遗——侗寨大歌。
在肇兴,觉得自己恍惚中生活在几个世纪以前。
当走在每一条小溪旁,当坐在小板凳上吃着肇兴腌鱼,
当进入那些小店讨价还价买侗布,无不感受到侗人对变化的期盼。
靠近街面的侗家,都在自己家的一楼开了商铺或饭馆;
很多人拥有了自己的家庭旅馆。
在外打工的青年,纷纷回归经商,
他们带回了外面世界的纷纷扰扰。
进来旅游的游客们,不仅带走了这里的宁静,
也带来了外面的花招。
肇兴,这份凝住的时光还会停留多久?
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过,细细溜走。
还是听听歌吧——
此行也有一个遗憾,或许遗憾就是酝酿下一次旅行的开始。
由于黔东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大水,很多寨子都被洪水冲了,
一些景点甚至关门整治,于是错过了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
贵州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
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错过了非遗,但是还好,在进侗寨的时候,
人们还是用原生态的歌舞迎接了我们。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
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
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
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
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
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
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
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
当然不仅仅是侗族大歌,在黔东南,
用手指拨弦,不是什么秘密。
拿乐器伴歌,不算哪样稀罕。
苗族的歌声,需要米酒发酵,在牛角的丈量之下,是吼出来的。
侗族的歌声,依赖月色作证,在鸣蝉的伴奏之中,是吟出来的。
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过得快活,活得明白:
想笑就笑,该哭就哭;
愿醉就醉,能唱就唱。
哪怕五音不全,哪怕节奏散乱。
生死只在哭笑之间,
不歌唱,日子就会发痒,岁月要转瞬即逝,生命将一夜凋谢。
每个人,都是善唱的画眉,
听别人唱,为别人唱,更为自己唱。
他们一生都在探寻歌声的意义,用音符破译生命的密码。
也许,歌声才是生命唯一有价值的载体,
也许,歌唱才是生活最正义最诚实的事业。
只有不停地唱,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于是,所有的生活,都被节奏化了,
所有的生命,都被谱成了辉煌的旋律,
所有的灵魂,都共振成了天籁之音。
写山,写水。
我就住在这条河岸边一个叫西江悦堂的客栈,
很舒适的客栈,房间是一个大落地飘窗。
下午太阳当头的时候,我就坐在那里,喝上一杯茶,
静静地看着对面的山寨,静静地听河水湍急的流。
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的白水河,
从古至今默默的、静静的流淌,
如实映照着西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白水河的左边,满山都是原生态的吊脚楼,
每座吊脚楼都是红枫木的墙,黑青瓦的顶,屋前一条鹅卵石的路。
白水河的右边则是另一景象:
山脚至山顶多是新房新客栈,其中有不少砖混结构的小楼。
这些现代或仿古的客栈楼群依山蔓延,
直奔纵览西江美景的山顶观景台,
将这片山变为观景山。
原谅我的d3,它太老了,
以至于没带脚架的我,没能记录她最美的晚上,
iso完全达不到夜间拍摄的要求,躁点是我零容忍的事情。
静谧的西江夜晚,可媲美于良辰美景。
慵懒斜靠在飘窗,
看着对面两座山头的灯火出神,
内心的浮躁和喧哗得到腾空,滋生出一种归属感。
辗转红尘中,那些殷切盼望的或求而不得的,
仿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心底放不下的执念,都在此刻得到释然。
尽管此刻我一无所有,仿佛我又无所不有。
万盏灯火,夜夜依旧。
西江,赐予了我一场惊鸿一瞥,
从此我的眼里再也容不下有关地名的形容词。
你是我的过目不忘,我是你的行将过客。
西江,总有一天我要回来。
尼大大,约么?你的一三年还没有还愿啊!
如果世界上还有一种语言能不分年龄性别,
不论阶级贫富,不管种族信仰,
直击人心,我想那应该是微笑吧。
一年之后,当我开始整理照片的时候,
一个个笑脸拂面而来。
这些微笑,都是最质朴的。
这些年走过了很多地方,很多偏远地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可以说或多或少的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条件,
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心。
不再有微笑,不再有真诚。
在利益和金钱面前,
一切都是那么的脆弱不堪一击。
也正因为如此,走进黔东南,
那些大山里的人们,面对你时浅浅的微笑,更显得如此难忘和珍贵。
行走在黔东南少数民族的村寨,
很少见到年轻的小伙,
或许是围城效用吧,很多年轻人都走了出去,
我遇到的更多的是经历了风霜雨雪的世紀老人。
他们安坐在大山的深处,总是那样的慈眉善目。
无论是阳光和风,还是狂风暴雨,他们总是始终如一地微笑着。
看着他们那扬起的眉毛,眯着的眼睛,抿着的嘴巴,
就好像他们从来不知道痛苦为何物。
总是那样阳光,那样幸福,那样温馨,
如同把幸福揉成阳光似的,洒满了整个屋宇,
因而整个屋宇和村庄就亮堂堂一片。
而且,他们又是那样静静的,轻轻的,不急不躁。
映衬着古老的村落,就越发显得更加朴素。
很显然,那是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微笑,
是扎在大
当我看着一个个淳朴的笑容,看着一张张照片,
努力的去想象当时按下快门的一瞬间,
想象着和他们不过寥寥数语的交流,
码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忽然发现,
可能最大的悲哀,
就是莫过于长大。
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
与周遭一切事物变的陌生,
变的麻木,变的公式化,变的事故,
我不想承认这就是所谓的成熟,
因为笑不再纯粹,哭不再彻底。
我用手机记录一段生活。
也会记录在路上的日子。
不知不觉间,手机的发展,
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包括摄影。
很多时候,遇见美景拿出手机就可以记录。
坚持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开始喜欢上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边走边拍,用心留意一切所到之处有意思的画面,
不仅仅有美丽动人的风景,
有晴空万里,有一米阳光,
有浓雾不开,有阴晴圆缺。
更遇见一些人,遇见他们生活的一个片段。
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喜怒哀乐,
也有可能是全无表情,
透过或麻木或呆滞或灵动或深邃或喜悦或忧伤的眼神,
记录他们的生活,从他们的世界经过。
我漫无目的的记录一个个画面,
我想里面有很多画面会让我们动容,
让我们发出感慨,
因为很多都是这个时代的标签,
打上了一个时代的烙印。
这就是我用手机记录生活最大的意义吧。
我是这样认为的,
所有的影像、照片也好,音乐也好,
都会有自己特定的一种时代标签。
我现在所做的用手机记录生活,
虽说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录,但是我想总有一天,
它会被贴上时代的标签,
让我回忆起来,曾经的生活是这样丰满。
其实我也不知道坚持到底有何意义,
但是我在这里还是要大声的告诉大家:
我还会继续的坚持下去。
我从未怀疑过,因为我喜欢,
喜欢把我看到的美好的、有趣的、生动的画面用这种方式记录下来。
只愿我们所有的坚持终不被辜负。
我要做的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就是人生。
黔行的影子里,
有你,湘遇的影子。
小妖,摄影大师。
还记得这张明信片吗?
尽管你只是陪我走过了凯里,走过了西江,
但是已经足够。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旅行,
或许中途有人同路,但终将各自走散,没人能陪你走到终点。
这就是时间给我们的答案:
如果无法拥有,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不要忘记!
借用你空间一段虽然不是写给我的文字吧。
因为这段文字实在太美。
多少次游走,多少次奔跑,
多少次带上我心爱的情人,
只为来寻你那纯净的脸庞。
蔚蓝的像画一样的梦,
也可以现实的存在我的生活里。
只因你的存在,让我觉得有双明亮的眼睛是多么幸福。
卸下所有的伪装,想跟你亲近一点,再亲近一点,只想融入你的怀抱。
去感受那棉花糖一样的温暖,伸出手小心翼翼去触摸你,
离我如此近,却又那么远。仿佛还在梦中,似乎还未清醒。
不管有多俗,
我都得留下和你相遇的画面,
这样才不足以让我遗憾。
才能让我在更久远的将来,
有了回忆你的勇气,
如此,我多了炫耀的资本,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这句话,印象很深刻。
这次黔行,我没有给自己设定时间,也没有买回程的票。
感谢这一年最悠闲自在的时光,
算是对曾经青春挥洒热汗的一种宽慰和补偿吧。
也曾为了出发而出发,
各种匆忙,各种走马观花,也各种傻逼逼的在景点做着剪刀手。
不过这就是成长。
出发之前,我就想好了,
黔行也好,前行也好,都是自己成长的过程,
匆忙赶路只会让我们忽略生活的美好,
让我们迷失方向,索然无味。
特别是在旅途当中,静下来,如果没有时间限制,多呆上几日,
深入每一个大街小巷,深入每一个村落,
去遇见最真实的东西。这也叫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吧。
从日出到日落,景里有歌,歌里有景。
错落的梯田,矗立的鼓楼,鳞次节比的山寨和袅袅炊烟,
滔滔清碧的车江河和自在浮游的水鸭,
还有与河水相映成趣青翠苍茫、盘根错节的古榕林。
不管是朝雾迷蒙之时,还是落日溶金之际,
你总是不知不觉地融入歌声里,
你无法寻到它起于何处又息于何处。
它从清波上飘来,从炊烟里溢来。
歌声升起来了,伏下去了,
这天籁之声将你带入另一个世界,使你忘去生死之忧乐。
有时候一觉醒来,古镇已被清理整齐了。
街边小木坛里泛着露珠的紫白小花,错落有致。
贴花布纸的路灯、砭青泥泞的石板路,
曲径通幽的古街古巷和诗意盎然的垂柳;
装修古雅的店铺,迎面向我扑来。
都默默的坐落在这安静的城里。
在阳光的映照下,
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世界。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
真没有比素净更合适的了。
游荡在西江的古老街巷中,
游荡于实木黛瓦的楼宇间,
游荡于小桥流水的朴素与纯净,苗家歌谣的缠绵。
走过风雨桥时偶然邂逅侧身而过的衣着苗族服饰的西江少女,
淡青和蓝,雕琢些许红色,还有一种琥珀的光泽。
我迷恋那种温柔的光,是银饰散发出来的,
像月光或许又比月光还要暗。
暗,可以让眼睛很舒服,因为素净,可以很柔软。
这里,可以很热闹。
烟花爆竹不绝于耳,无论晴天雨天,无论早晨傍晚。
那是婚嫁丧娶的大肆渲染。
仿佛生老病死,都值得路人皆知。
这里,也可以很安静。
整个寨子仿佛在红尘之外,
只有缄默不语的炊烟,在夕阳中袅袅婷婷。
吊脚楼上冉冉上升的炊烟,
原本只是为了凡俗生活而存在,
却活在他人的图画里。
静看炊烟,如此风姿。
灵魂也会得到安然。
念念不忘的江湖,其实就在脚下了。
有时候会觉得,四季的轮回像极了人生的路。
秋天能够收获什么要看你春天播种了什么,
成长的道路上你能获得什么在于你付出了什么。
我们总在四顾迷茫中走着,
没有那么坚定的信念,也没有那样执着的追求,
很多时候,正应了那三个字——混日子。
人的一生是不断自我认识,
自我反省和自我更正的过程。
成长的路上会有鲜花遍布,也会有荆棘丛生。
青烟萦回的村庄里,我再一次来到石桥上,
来来回回的行人各奔东西,
桥下的溪水自北向南而去,
它却任凭风吹、日晒和雨打,岿然不动,
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做最坚定的自我。
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流行这句话。
也许就是给文艺青年一个装13的机会,
对于我来说,那就是找口就喝。
蓝木当时在我的朋友留言问我,
长桌宴的酒怎么样。
我笑着没回答,因为我已经晕了。
黔行,怎能少了酒。
醉生梦死黔东南。
喝酒在少数民族一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也是一种礼节。
之前在周庄、在凤凰就体会过酒的威力,
虽一开始就怀揣着一颗戒备之心,
但是架不住各种礼仪性的喝酒。
黔东南少数民族的酒文化,
突出体现在欢迎仪式和宴会仪式之中。
客人进一个村庄、一户人家或一个场所,
主人都会举行欢迎仪式,不仅载歌载舞,还要设下拦门酒席,
不喝下一杯两杯的,休想进得门去,此其一;
在宴会过程中,难免要敬酒助兴,
主人的家庭成员或饭店服务员便会盛装出列,
热情敬酒,且边唱祝酒歌:
“阿妹来敬酒,阿哥请喝酒。
喜欢就要喝,不喜欢也要喝。
喜欢喝两杯,不喜欢喝三杯。”
诸如此类,不喝是不行的,喝了却还要喝,
往往欲罢不能,越喝欲多。
苗族、侗族都是如此风俗,
盛情之下,不得不喝,总不能扫主人的性子。
但切记一条,当地人敬酒的时候,
一定不要拿手去接,直接喝干就好。
按照当地的习俗,如果用手接,是要喝三杯的。
所以每当夜幕降临,我都是醉意朦胧,
这边的米酒度数略高,进入喉咙会感到一丝辣,
微风拂面,就开始略微上头,
既然这样那就索性多喝几杯吧,
就当是感受这里至真的召唤与亲昵的抚摸,感知千年延续的沧桑与奋劲。
感触她那特有的灵性,一个有肉、有血、有灵魂的地方!
今夜,我醉了。
还是昏黄的台灯,周末的时光真好,
可以睡个懒觉,可以放肆地熬着夜,
当然,今天是为了把这篇游记写完。
刚刚还在微信群里说着:
“ 感谢周末,不用早起。让我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静静地回想,静静地敲下一堆文字,
总觉得这是受到以前看贾平凹的书的影响,
那个封皮刻画着台灯下的他,一只手抽着烟,
另一只手拿着钢笔,在草稿纸上奋笔疾书,烟蒂很长很长。
最后一段文字写点什么呢?
在喧嚣的城市和水泥钢筋的丛林里,
常常期盼着一种精神的放松。
于是,有人背起包,行走在追逐太阳的路上。
黔东南,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地方。
走进那里,似乎能看见过去的我们,
似乎演绎着我们的逝去时光,似乎时间一直被凝结!
我不是文艺青年,还是当个愤青吧。
最后喷几句:
几千年的进化,几十年的开放,
城市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黔东南的人们却依然没有自己的文字,
依然生活在阴暗的木屋里。
当我们企图保留这份古老时,却没有为这种保留支付足够的成本。
我们希望那里的人不变,我们希望那里的生活不变,
也希望那里的所有都不变。
然而,有什么理由让那里不改变?
我曾经以为,当我走进山里,
人家热情地免费给我们一切才是淳朴!
我曾经以为, 人家无私才是真实。
我从没有好好想一想,我和他们!
诚然,历史地看,那些人,那些物确实应该保留。
只是,我们应该为这种保留付出更多,不仅是精神还有物质。
我们应该让那里的人们和我们一起享受时代的变迁和进步。
当我们每天坐在自己的车里,
在暖风或冷风制造如春天的室内,
不能忘记为了我们保留历史而失去这些的人们。
他们为了时代而存留的物质,应该得到我们补偿;
他们为了历史而存留的生活,理应得到我们资助。
对吧?
最后一段结束语。
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
黔东南,我庆幸自己来过,
在你最美好的时光,
我庆幸如初见般美好。
所谓人生,就是一场遇见,
人来人往,最难得的就是遇见另一个自己,
所谓成功,就是以自己的方式过一生。
不过烟火,流年,红尘,沧桑。
评论(1)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