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美景,先睹为快~
查理大桥
布拉格查理大桥宫酒店
布拉格
布拉格
查理大桥
黄金巷
布拉格总统府
布拉格城堡
老城广场
老城广场
加载更多
当初很多朋友一听说我们要去欧洲旅行,张口就问是不是法国、德国、瑞士和意大利等国,对于我们提起的布拉格则一脸茫然,不知其所在。
看来,这次去欧洲,“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 ,
那就是
布拉格。
布拉格,深居于欧洲大陆中心,环抱于波西米亚的绿色原野和伏尔塔瓦的银色流波中。若论在世界舞台上的出镜率,她绝对没有巴黎、伦敦等欧洲一线热门城市高,有时甚至还不如南法的那些小镇让我们耳熟能详。但是,她始终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这座波西米亚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曾经的都城,其实从来就没有寂寞过,翻开历史的画卷,尽管在千百年的岁月流转中,战争劫掠过她、灾难蹂躏过她、革命颠覆过她、“铁幕”遮蔽过她,但是,顽强地渗透到这个城市的土壤里、建筑内和生活中的独特的文化生命力使她在历史的狂沙里屹立不倒,反而愈加散发出许多城市无法望其项背的迷人魅力。
“千城之城”、“千塔之城”、“金色之城”、“婚礼之城”、“木偶之都”、“童话之都”、“北方罗马” “波西米亚皇冠上最璀璨的宝石”(歌德语)等诸多美誉,
再加上的《好兵帅克》、《变形记》、《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我的祖国》、《鼹鼠的故事》、“布拉格之春”、“天鹅绒革命”等难忘的文化和历史记忆,
让布拉格成为我们生命中绕不开的一座城。
早晨,8点42分,慕尼黑火车站。
发车告示屏上打出前往布拉格的列车的信息:9:01发车,目的地:布拉格中央车站。
慕尼黑车站的食品店挺多的,暖暖的灯光加上诱人的美食,让人舍不得离去
搭上前往布拉格的捷克铁路公司的列车。真想不到这辆列车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号。
从这张车门上的路线图可以看到,本次列车路线为:慕尼黑---兰茨胡特---雷根斯堡---施万多夫---卡姆---富尔特---(捷克)比尔森---(捷克)布拉格。车窗左下方那个华丽丽的红把手就是开车门的,在欧洲乘地铁或是普通列车时,好多时候是要在到站时自己拉动把手下车的。
在夏日的艳阳下,列车往东北方向越过巴伐利亚州(拜仁州)的广袤原野。
在路上拍到的德铁列车,鲜艳的红色涂装一点都不像保守内敛的德国人那么低调哈。
德铁的缩写是DB,果然逗比,在施万多夫,居然到站后循原路往回开了一段,原来施万多夫在支线上。列车倒开的情况我们在去富森的时候也经历过。在网上看到有国人也乘火车去布拉格,到雷根斯堡时看见大家都下车,还以为要换车,也跟着下车,结果发现列车加挂两节车厢后直接开走,自己被甩在站台上 。所以,在列车员讲英语象唱歌一样的德国乘火车还真要小心。
捷铁的列车员正准备登上往回开的列车
德国境内停靠的最后一站---富尔特,Byebye,Germany.
青白相间的捷铁列车穿过低丘起伏但坡度缓和的波西米亚林山进入捷克。一路风光如诗如画。
加载更多
回来上网一查,说:“自1993年5月23日起,瑞士联邦铁路及捷克铁路共同新增开行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号,成为当时捷克全部7对欧城列车中,唯一一条自布拉格向西行的线路。新列车使用EC166/167的车次,爱因斯坦居住学习的慕尼黑,以及先后工作过的伯尔尼、苏黎世及布拉格等地均为列车所途经的城市。......至2001年6月1日,随着纽伦堡-布拉格间增开2对交替运行的城际列车班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号的布拉格-慕尼黑段(EC166/167次)正式停运,慕尼黑-苏黎世段(EC196/197次)则改由瑞士联邦铁路独家营运。而自2002年12月15日起实施的冬季运行图调整中,瑞士联邦铁路决定对所有往返于慕尼黑至苏黎世间的欧城列车取消命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号的名称就此成为历史。”
这段文字让我一头雾水,2002年就停运的列车,居然在2014年还在运行??? 求各位看官给个答案。
列车在比尔森停了下来。捷克列车员的蹩脚英语把几乎所有人都唤了下来,独独在我这个车厢的我们、乌克兰还有美国乘客没有听懂,也可能是因为大意没仔细听。因为之前在德铁购票时,没看到要在比尔森换乘的信息,还以为是直达。着急的列车员胖大嫂冲进车厢再次大声提醒:“Change!!”,这是要换钱吗?愣了一会儿,我们才如梦初醒,原来要transfer!赶紧冲下几乎空无一人的列车,在站台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气喘吁吁地爬上另一列火车。到头等车厢坐定没多久,车就开了,好险啊!!
从比尔森到布拉格的捷克列车的头等车厢比之前的跨境的捷克列车要高档整洁多了。我们和同包厢里的一位去布拉格出差的女士用英语聊开了。列车上的欧洲人给人的感觉似乎都是:一开始也许沉默高冷,一旦被搭讪,都还挺热情的。那位女士对于我们的中国身份挺好奇的,同时也乐于聊聊自己的家庭。我们知道她有个女儿还在念大学,喜欢文学还出了一本书。点点在一旁虽然插不上嘴,但是她自有引人注意的妙招,她打开我手机上下载的“捷克语助手”乱点一通,时不时冒出来的熟悉的语言让所有坐在身边的捷克人忍俊不禁。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真是很有魔力,的确会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聊着聊着,我们的列车就到了布拉格中央车站。站台上的井盖也很有特色,铸有布拉格中央车站的图案。捷克语当中,布拉格称为“Praha”(布拉哈),英语发音Prague(布拉格)是源自德语Prag。
背着背包,拖着行李和那位女士继续聊,老婆孩子都不顾了 。
有文艺范儿的城市,高手都不用装,T恤加拖鞋,出手都惊艳。
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默?
“哗啦啦”过来围观肯定是知音,估计就剩我们三个“东郭先生”了 。
老城区其实不大,到酒店步行都可以,一路上的风景足以让你忘却徒步之苦。但是对于拖着大行李箱的旅人而言,全都是小方石铺就的人行道绝对是文艺情怀的噩梦,已经有不少行李箱轮子被颠坏前车之鉴了。
所以,我们选择乘地铁。我们买了地铁票先乘C线从Hlavni Nadrazi(中央车站站)到Muzeum(博物馆站)转乘A线直奔的Staromestska(老城站),那是离我们所预订的查理大桥皇宫酒店最近的地铁站。
Staromestska地铁站(老城站)位列世界二十个最美地铁站之中,内部装饰是一种极简的现代风格,与地面上的装饰繁复华丽的历史建筑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大概是想让游客享受完视觉盛宴后,来上一道风味淡雅的餐后甜点解解腻吧。
在地铁上见到这样一幅关于北京旅游的海报,真是倍感亲切啊。嘴里不禁哼起16次抢头条失败的某汪的《北京北京》,然后觉得这海报作者真敢设计,居然让飞机闯进北京上空的禁飞区 。如果帝都的美景都可以这么任性地看,我早带女儿先逛帝都去了。
出了地铁站口,在老城随处可见的外币兑换处用欧元换了一些捷克克朗,顿觉安心了不少。捷克的物价水平低,可以充充大款了。虽然有人警告这样的外币兑换处会谎报汇率,最好去银行。其实自己长点心,多看几家就行。方便就好,也不用太计较几元钱的得失。
从地铁出口往南顺着Krizovnicka街行走,很快,我们就到了Krizovnicka街和Karlova街交界处的Krizovnicka广场。这里是连接老城与河对岸的小城的一个十字路口,游客如过江之鲫,摩肩接踵。查理大桥的桥塔就在街对面。
站在十字路口的另一边所拍到的”圣萨尔瓦多教堂”和“查理街”的街口。
布拉格老城的浓郁风情开始慢慢地渗入到我们的感官中。古老的小方石路泛着点点阳光,如同伏尔塔瓦河的粼粼波纹。嵌在路中的磨得铮亮的有轨电车轨道,仿佛是时光机器的轨迹,引领着我们的目光望向古朴而典雅的建筑夹峙中那幽静深邃之处,一时间有穿越时空的错觉。
继续沿着街穿过Krizovnicka广场边这个楼洞,我们的酒店就到了。
查理大桥皇宫酒店外景,它是由帕赫托夫斯基宫改造而来的。
别看是旧皇宫,其实很低调,没有招牌,没有指示。
查理大桥皇宫酒店(Charles Bridge Palace Anenskenamesti)外面的街道
我们费了一番功夫才发现酒店把入口开在了楼后,面对着一个小院子。
登记入住时,听到前台的美眉用俄语和别人通话,好奇问了一下,居然是白俄罗斯人。地处欧洲交通要冲的布拉格有着多元民族融合的悠久历史,此后几天,我们还遇到更多的在此工作和居住的外国人。正是这种兼容并包才让这座城市异彩纷呈,风情独具。
入门后的大厅就散发着古典的气息。
点点童鞋很善于入乡随俗,到了皇宫就自动切换到公主style.
慢慢长大的她虽然不会成为一位公主,
但是,让她尽可能接触一切所好奇的事物,
是帮助她塑造自己的世界的最好办法。
我们住在酒店顶楼,开门进去,不禁大喜过望,居然是个阁楼改造的复式房。
房间陈设简洁,但是因为家具和装饰多用实木,厚重的木色让人感觉很温暖。
房间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卧室,下层是起居室,中间的木质楼梯是点点的最爱。
点点爱的不仅有宽大的楼梯,还有更让我们惊喜的大大的天窗,遮阳布可以电动打开。
午后的阳光洒进屋内,明媚温馨。
坐了一天的火车,辗转到达酒店的时候大家已相当疲惫,
但是这个洒满阳光的大天窗让我们三个都变得像孩子一样活泼起来,争着爬上窗台去看风景。
午后暖阳是最好的消除疲劳的良方。晒着太阳看着窗外的美景,恍如梦啊!
加载更多
住在这酒店有两件事很令我们感动。点点在浴室不小心把玻璃刷牙杯打破了,我在check out时跟前台提起这事,让我意想不到的是, 前台的服务员未等我说完就说:“Oh, It’s good. In Cezk, if something drops, it must break, and it will bring you good luck.”这不就是中国的俗语“碎(岁)碎(岁)平安”的捷克版吗?这话太暖心了 ,不叫我赔还送我吉祥之语,下次我还住这,还要摔个“悲(杯)剧(具)”,换个新“喜(洗)剧(具)”带来好运。哈哈 。
还是在check out离开酒店时,有个很帅的小服务生看到我的window系统的诺基亚手机,很惊喜地对我说他的手机也和我同款,他脸上满是一种遇到知己的感觉。这让我挺感慨的,在苹果、三星满世界泛滥的时候,我每次拿出诺基亚,别人都会象看火星人一样看着我。而在这个城市里会还有人坚守着“不合时宜”的物件,而且谈起来一点都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合时宜”地坚守着自己的所爱能得到什么呢?看看这座城吧,有多少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不合时宜”的古老东西被坚守下来。布拉格人的坚守换来的是一整座城的世界文化遗产。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布拉格整座城市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酒店略作休整,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奔到近在咫尺的伏尔塔瓦河边。 看到她的波涛,我就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因为斯美塔那的优美动人的交响诗《伏尔塔瓦河》早已在我心中哼唱过百遍千遍。有关江河的著名音乐我是听了不少,但是从未亲近过其中任何一条,直到今天,伏尔塔瓦河成为我的第一条可以如此靠近,并且聆听她的涛声和着心中的乐曲撞击着我的心房的河流。
“ 新捷克音乐之父”的斯美塔那曾为《伏尔塔瓦河》的内容写了如下文字:“……两条小溪流过寒冷呼啸的森林,汇合起来成为伏尔塔瓦河,向远方流去。它流过响着猎人号角回响的森林,穿过丰收的田野。欢乐的农村婚礼的声音传到它的岸边。在月光下水仙女们唱着蛊惑人心的歌曲在它的波浪上嬉游。……伏尔塔瓦河从斯维特扬峡谷的激流中冲出,在岸边轰响并掀起浪花飞沫。在美丽的布拉格的近旁,它的河床更加宽阔,带着涛涛的波浪从古老的维谢格拉德的旁边流过……”。这些曾经激起我多少幻想的词语如今变成了真实的画卷,而且还更加美丽迷人,能不让人为之倾倒吗?
此时此刻,
在清风树影间跳跃的阳光让我们的视线有些迷离,思绪也因之慢慢地飘荡起来。
在云水之间的城仿佛是浮空的小岛,
在一层轻雾后面隐现着梦想的奇异色彩。
这,是一个可以沉醉的午后。
我们离最美的梦境只有一步之遥。
在河边的长椅陶醉于碧波金涛那边的风景后,沐浴着阳光和清风,我们沿着石砌的河岸缓缓走向查理大桥,母女俩回眸一笑的瞬间,脸上已全无从慕尼黑到布拉格的舟车劳顿。
在一个卖水果的摊子前点点裹足不前,诱人的草莓是她的最爱。
卖水果的美丽女子居然是暑假勤工俭学的大学生。
果断买了一盒草莓,那滋味,果然和草莓女郎的笑容一样甜蜜。
从咬下草莓的这一刻起,我们感觉自己已经开始融入这里的阳光、空气和土壤所滋养的一切。
一条河流如果奔腾无阻,就会像一匹烈马一般,更多地给人一种野性美,也让人有所畏惧。但是如果有一座桥梁横跨,人们和河流的关系就会瞬间亲近了许多。桥是一种有魔力的建筑,它不仅帮助人们驯服了激流、克服了天堑,同时还成为通往人们内心的最好的途径。在原先不可企及的水天之间人们不仅能闲庭信步、往来通达,而且还能凭栏聆风,听涛赏月,甚至执手相看,相依相守。无怪乎中国文人曾有那么多和桥有关的佳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也难怪几乎每一座知名的老桥总有许多不朽的浪漫传说,比方说西湖的断桥、巴黎的新桥、布达佩斯的链子桥、伦敦的滑铁卢桥和麦迪逊县的廊桥。
同样,对于捷克人而言,查理大桥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乃至于他们的精神图腾。捷克的天才文学家卡夫卡在临终前最后一句话就是:“我的生命和灵感全部来自于伟大的查理大桥。” 他在《今天这日子…… 》里写到:
在昏暗的桥上走过去的人们
经过圣人身边
和他们微弱的小灯。
在灰暗的空中飘过去的云层
经过教堂旁边
和它们那朦胧的塔影。
在方形的拦杆旁依立著的那人
望著黄昏的水流
双手凭著古老的石头。
哲人的思考也许更深沉痛苦,因为他们的生命植根于沧桑的故园,有着不可承受之重。旅人的感悟则多低吟浅唱,因为“生活在别处”的理想让他们追逐在缤纷的路上。所以,我们眼中的查理大桥该会少一些卡夫卡的沉重和忧伤,而多些轻松和浪漫。
“转角遇到桥”,须叟之间,就到了查理大桥。查理四世的青铜像耸立在桥塔边上,庄严沉默地注视着如织的游人徜徉于他的桥。是的,这是他的桥。1357年7月9日凌晨5点31分,他亲手为这座大桥奠基。据说,这个时间点是当年查理四世为了讨个吉利,在修桥之前特意找宫里的占星师恳谈了一夜才定下来的,这串吉利数字形成了一串正反回旋的奇数链,即1—3—5—7—9—7—5—3—1,成为给大桥祈福的密码。此后650多年,这座桥成了沟通两岸的最重要的纽带,也成为布拉格最著名的地标。
查理四世雕像旁的博物馆铁门上就铸着这一串奇异的回文。
(各位请仔细看好了,除了那串数字外,吸引我的还有那个大大的“WC” ,这个标志来自英语国家的很多人都看不懂了。因为英、美等国用上更委婉的表达法。结果呢,我在列车上看到一美国老爸带着几个小屁孩去上厕所,还要特意指着标志扫盲:“See the sign ‘WC’?It means bathroom or washroom. ” )
这座有着精美的巴洛克浮雕的哥特式建筑就是我们率先攀登的右岸(东岸)桥塔。
维基百科称其为“世界上最令人惊讶的世俗哥特式建筑之一”。
桥塔上浮雕中间的年轻人,就是查理大桥建造者彼得·帕勒什(也译:彼得·帕尔莱勒),他还是是东西两岸桥塔以及圣维特教堂的建造者。当初,查理四世将建桥任务交给他时,他才27岁,大桥建设了近六十年,直到15世纪初他都领导着大桥的建设工作。所以,他当之无愧地被奉为大桥的守护神了。
一进到桥塔上的大厅里,我们就被流淌在空旷的大厅里的阳光所陶醉,迫不及待地奔向窗子,尽情地欣赏着伏尔塔瓦河的碧波船影、远眺着布拉格城堡的高墙尖塔、俯瞰着查理大桥的人神万象、环顾着夕阳下布拉格金色的屋顶。
这美丽的全景画多像一幅波西米亚的《清明上河图》啊!
只不过图中的芸芸众生更多地是在享受缓慢而闲适的美好时光。
点点都忍不住在空旷的房间里起舞弄光影。
因为她看到了童话中的彩色房屋就在自己的周边边高低错落地绽放成一座城。
最终,我们更上一层楼,爬上了塔顶。更加令人惊艳的风景呈现在了眼前。由于右岸桥塔的入口处是个小门洞,没有任何标志告知这是一个可以登临的景点。探头一瞧,是漆黑狭窄的螺旋楼梯,再加上门口还有告示牌知会游客:对于出现的伤亡危险概不负责。所以斗胆上来的人不多。实际上,楼上还有收门票的。估计这么低调是怕游客太多把楼给踩塌了吧? 比之塔下的喧闹,这儿显得相当清净,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拍照,私享这大美而独特的景致。
加载更多
查理四世作为波西米亚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年轻时留学法国,娶了一位法国公主。他博学多才,思想开放,会六种语言,是当时欧洲皇帝中知识最渊博的一位。他是中欧第一所大学的缔造者,也是查理大桥、布拉格城堡东翼和提恩教堂等许多建筑物的缔造者。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认为,布拉格之所以拥有史诗般堂皇的建筑,要归功于查理四世。在他的统治下,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它的欧洲首府之称的来源。
这座有故事的桥见证了太多的历史风云而成为传奇,520米的长桥上形态各异的圣徒雕像诉说着虔诚的情感,而桥上漫步的人则寻找着尘世的浪漫。他们或多或少都相信众圣云集的大桥会给自己带来运气。尤其是大桥上的圣约翰·内波穆克雕像更被众人“围观”,争相“摸彩”。因为支持宗教改革而被暴君抛下大桥的内波穆克大概也没有想到,大家对他情有独钟还源自于另外一个版本的传说:“国王怀疑皇后与人私通,逼迫皇后的祷告神父圣约翰·内波穆克说出皇后的隐私,神父不从,被恼羞成怒的国王投入河中。”圣约翰·内波穆克这位“男闺蜜”用生命保护了皇后的爱情,因此备受女人们爱戴,每每经过他的雕像,她们都会抚摸墩座上的浮雕,为自己的爱情祈福。久而久之,那些浮雕被摸得光亮如新。左边的这幅是王后,代表善良,右边的那幅是卫兵和狗,代表忠诚。据说,只要用心去抚摸,必定会拥有这两个宝贵的品质,会带来一生的幸福。
女人摸得,汉子为何摸不得?第二天早上经过时,为了爱情和幸福我也任性一回,跳上底座,左抚右摸。那一刻,我想起了意大利维罗纳的朱丽叶铜像的右乳和纽约华尔街的那头公牛的蛋蛋,它们因为被“咸猪手”抚摸得铮亮无比而闻名于世。哈哈,心诚则灵,好玩就行。我要继续享受在旅途上“抚摸”的乐趣。
我们在两天内两度走过查理大桥,感觉天色将晚和夜幕初垂时分的大桥才是撩人情思或发思古之幽情的好所在。夕阳西下,两岸原来红瓦白墙的建筑,在暮光中和城堡、大桥在色调上更趋和谐。晚风轻拂,涛声低语,两岸的咖啡馆和餐馆次第亮灯,随着夜的调色板里流淌出来的色彩渐渐浓郁,映在流波里的光也仿佛落入河中的星辉,跳跃闪烁。成群的白色水鸟栖息在大桥附近的木制拦阻坝上,星星点点,好似夜里绽放的花朵,又好似灵动的音符。
这是和伏尔塔瓦河主河道隔着一个康帕岛的小河汊。 正当我们凝神于这颇有江南水乡之韵的美景时,忽然, 一叶兰舟从窄窄的水巷悠悠荡出,载着一船慵懒和闲情,轻轻滑过桥洞,慢慢飘往开阔的河面深处。此情此景也激起了我们的倦意,何不停下脚步,在夜色渐浓时好好放松一下?
从左岸的桥头走下台阶,来到桥下的康帕岛,择一处幽静的餐馆,坐看云卷云舒,禽起禽落,舟来舟往,灯明灯灭。侧耳倾听不知从何传来低吟浅唱,让身体全然放松,心情彻底放空。
右岸依然还披着霞光的薄纱,左岸已然有夜色氤氲。 闲坐于河岸上,在伏尔塔瓦河的微凉气息中,布拉格的微甜记忆正慢慢地浮上心头。
入夜后的布拉格没有让黑暗掩去自己的绝代风华,夜景射灯很快就将伏尔塔瓦河两岸的建筑有型有色地呈现出来,辉映在水中的倒影使这个城市显得晶莹剔透。她,依然像一个童话王国那样璀璨夺目。
在布拉格的第二天早上,我们是被波西米亚的阳光唤醒的。虽然还未彻底消除旅途的困乏,但是感觉辜负了窗外的一切是莫大的罪过。吃完早餐,迫不及待地走出酒店,在伏尔塔瓦河边深深地呼吸一下大河的气息,清新的气流通过鼻腔震荡耳膜而形成的回响,仿佛夜半入梦的涛声。
再一次踏上查理大桥。
一切角落都是亮堂堂的,没有了厚重的阴影和色调,波西米亚的小资情调就绚绚烂烂地开在裙上、美在心里、笑在脸上。
阳光把一切心情都晒得蓬松而轻盈,自然只有笑容才能衬托此刻的情怀。
我负责微笑,她负责卖萌,你负责拍照。
左眼有你,右眼有她,身后有景。
幸福满眼,爱意萦怀,快乐溢心。
桥上游人较之傍晚少了很多,大概是觉得不是追光逐影,吟诗抒怀的好时段 。
显得清净的桥面倒适合漫步和留影。
从火药塔经老城广场、查理大桥直到布拉格城堡的道路也被称为“加冕大道”,长达2.5公里,是历代国王加冕必经的路线,我们也堂而皇之地在这历史的故道上过了一把“国王瘾” 。走过西岸高耸的桥塔那巨大的拱门。才发现古韵犹存,老楼夹峙的Mostecka街里人头攒动,大家都在往城堡的方向行进。城堡,真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感觉大家似乎都有卡夫卡的城堡情节 。
在波西米亚风情的铁艺店标之下和现代涂鸦乱入的老墙之畔,
悠扬的长笛声仿佛是墙角绽放的小花,风吹过来,笛声就会象摇曳的花瓣那样微颤。
但是,你不会听到自哀自怨。生活在街角与生活在路上的区别就是:我在岸上,你在河上,我有我的收获和小满足,你有你的追求和大快乐。
在Mostecka街上,我们看到了一副用黄铜精心打造的门扇,表现了两位名人的对话。左边门扇上是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右边门扇上是荷兰人文主义思想家伊拉斯谟。凡念过教育学理论的人无不知道夸美纽斯啊。这扇铜门是Peter· Cisarovsky在2007-2008年间设计铸造的。
在珠宝店前,璀璨夺目的各色“石头”对女生可是有天然的吸引力的。 走吧,女儿。与其倾情留连一个小巧的橱窗,不如纵情追逐这个大美的世界。瞧瞧一脸正能量从旁边经过的少年,穿着爬了某座3216英尺的山的纪念T恤,怀抱着布拉格地图,这才是“胸怀世界”的旅行范儿 。
泛着岁月光华的小方石路,一辆红色的敞篷古典轿车疾驰而过,在高耸的教堂塔楼和颜色明快的楼宇间掀起了奥匈帝国昔日荣耀的微尘。作为奥匈帝国曾经非常倚重的行省,捷克的工业高度发达,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工业品,比如在抗战中大量装备中国军队的捷克造ZB-26轻机枪。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四个汽车生厂商之一—— 斯柯达也是捷克的骄傲。
布拉格的红色电车,如同在动脉中泵送着的血液,在老城的躯体中穿行,给她带来新鲜的营养和能量。让她历久弥新,风采依然。
在Letenska街上误打误撞地闯进捷克议会参议院的院子。一位议员正在门口接受电视台采访,看到我们拍照还对我们和善地微笑。
继续沿着安静的非主流街道逛荡,虽然最终找不到瓦伦斯坦宫花园的入口, 但是这座城市安逸静谧的一面也让我们颇为享受。
加载更多
约翰· 阿莫斯·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17世纪捷克新教教育家,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先驱。捷克基督教兄弟会的牧师、长老和主教,还是兄弟会学校的教师和校长。所著作的《大教学论》奠定了近现代教育理论的根基,倡导四个阶段的教育,1-6岁幼儿教育,7-12岁初等教育,13-18岁中等教育,19-24岁高等教育。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又译埃拉斯默斯,史学界俗称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生于约1466年10月27日,卒于1536年7月12日),是中世纪尼德兰(今荷兰和比利时)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伊拉斯谟是一个用“纯正”拉丁语写作的古典学者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愚人颂》和《基督教骑士手册》。他曾被荷兰民众评选为十位“最伟大的荷兰人”之一。
在卡夫卡最后一部作品《城堡》中,城堡是一座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所在,主人公K竭尽全力想要进入城堡而不可得,最终陷在城堡外的村庄里,抱着不懈的信念,为了城堡这个挥之不去的梦而苦苦地挣扎和徘徊。
也就在一年前,为了巴黎、为了布拉格,为了卡夫卡曾经居住过的城堡,我们也曾焦虑和彷徨。把旅行的终点远远地设置在地球的那一头后,我们似乎也愈来愈逼近困境的边缘。迈出国门前的各种繁琐的准备和担忧就像K在城堡外的村庄里的遭遇一样,我们要努力证明“我是我”、”我妈是我妈”、“我伴侣是我的”还有诸如“我的存款是我的”之类的事情,然后才有办法拿到签证,推开无形而厚重的大门,迈入美丽新世界。当然,我们和卡夫卡书中的K不可相提并论,K的徒劳无功的奋斗是作者在哲学层面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思考,我们则是在努力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得到了一次满足,感觉还是在享受人生的阶段,也许有些感悟和思索,但还远远达不到纠结于“我是谁”的思考人生的境界 。
如今, 我们拨云追月千万里,到了它的跟前,倒是一切烦恼都没有了,没有了“通关文牒”,只有轻松的心情和优雅的身姿 。所以我们选择了在阳光灿烂的时刻,跨过伏尔塔瓦河,走向高高的城堡。
遒劲有力的造型栉风沐雨百年而巍然不动,可是,那最后一击就是落不下来。是因为动了恻隐之心,还是为了保持威慑之力。欧战之后的欧洲,其实直到今天也一直面临着这样的困局。
穿着天蓝色的夏季军服的捷克仪仗兵整齐列队准备换岗。
军乐队站在二楼的窗边演奏乐曲,鲜红的制服和铮亮的乐器让他们的风头一点不输在院内站着的帅哥。
威仪堂堂行进中的仪仗兵引得围观人群的阵阵骚动,举着手机或相机的手臂林立如笋。
捷克"窗口单位"--总统府大门哨位的换岗仪式围观群众也是人山人海。型男卫兵很吸引围观妹纸的眼球啊。
来自波兰的小童子军和卫兵合影留念
来自中国的小少先队员也略显拘谨地和墨镜帅哥套近乎 。
加载更多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任总统马萨里克(18-1937)的雕像静静地耸立在总统府大门斜对面。1918年由他、贝奈斯和斯特凡尼克创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如今已成为历史。冷战后,一直貌合神离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出现分裂倾向,一直觉得没有被平等对待的斯洛伐克要求独立,彼时的前南斯拉夫境内由于各地区闹独立已经打得狼烟四起。驻斯洛伐克的捷克籍军人也向布拉格发回暗语电报:“小伙子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捷克斯洛伐克时任总统哈维尔没有被民族主义的邪火冲昏头脑,决定走和平路线。而这个想法正是秉承了马萨里克的治国理念。哈维尔的《1990年新年献辞》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第一任总统(马萨里克)写道:‘要耶稣,不要凯撒。’”,两年后,他做到了这一点,以深谋远虑化解了捷、斯两族的兵戎之灾,做出了最有利于两个民族的利益的选择。1992年11月25日,经过协商,捷克和斯洛伐克和平分手。1993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正式独立。
再从第二城堡庭院走到第三城堡庭院,就进入了城堡建筑群的核心区。华丽巍峨的圣维特教堂以令人窒息的高度耸立在我们面前。教堂建筑时间近700年,直到1929年才完工,是世界三大哥特式建筑之一。其体量之大,非用广角镜头才能将其全貌拍下。众多游客聚在教堂现在的入口——西侧门。等着入内参观。两座高达82米的新哥特式尖塔夹峙的西立面的外墙经过岁月的洗礼,已显斑驳沧桑之态,但是就像壮士暮年,威仪仍在,人们在仰望之际,甚至因为阳光之耀眼而无法看清上部轮廓,敬畏之心不能不油然而生。
想在这里留个影也真不容易啊,即使带了广角,也还得躺在地上。一路在欧洲悠游到现在,发现欧洲真是一个治疗劲椎疾病的好地方,现在已经习惯低头看手机的人们,到了教堂、城堡之类的景点就一致”举头望明月“ 。估计这样仰望星空20天,会显著改善症状的。
西立面新哥特式建筑的塔楼细节。
这是教堂南侧的哈森堡礼拜堂,高达99米的钟楼有三种建筑风格:主体是德式哥特风格,十六世纪后半叶钟楼加盖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大的铜顶,后来又加了高耸的巴洛克的尖顶。钟楼里悬挂着捷克最重的大钟,重达18吨。有258层的台阶可以通往顶部观看独一无二的风景。不过当时看到门口搭着脚手架,似乎在修缮,我们也就没有进去。
自十六世纪起就安装在钟楼的双表盘大钟。
上方的表盘以小时为单位,下方的表盘以一刻钟为单位。
表盘下方顶着皇冠的“R”字是为了纪念哈布斯堡王朝鲁道夫二世皇帝。
再往下的窗户上正在进行镀金工作,还未完工。
毗邻钟楼的就是闻名于世的、通往大教堂内部的金门(Porta aurea)。三个尖拱门上是熠熠生辉的玻璃马赛克,由维也纳工匠为查理四世制作而成。马赛克的主题是末日大审判和炼狱的烈焰。波西米亚的保护神们仰望着救世主。在中间一个尖拱门左右两侧的拱肩处,分别是查理四世皇帝及皇后伊莉莎白也见证大审判的时刻。
唯有远行,才能拥有发现一切的眼睛。
世间的缤纷,万象的神奇,
让你的眼神温暖而多情 。
唯有仰望,方能有星月之光装点双眸。
历史的翼影,岁月的云图。
让你的目光深邃而纯净。
走进圣维特教堂,如同回到了凝固了700年时光的洞窟。
教堂巨大的空间在光影的作用下,有一种引人沉思和向上的气氛。
在内参观的人虽多,但是都屏息低语,唯恐惊动了这里的“神灵”。
因此,笑须浅笑。行宜缓步。
多按几下快门都觉得会把哪颗前世的尘埃从穹顶上震落下来。
加载更多
圣维特大教堂中最著名的空间就是圣瓦茨拉夫(Kaple sv. Vaclava)小教堂。
他是建筑师帕尔莱勒在捷克大公圣瓦茨拉夫的墓穴上建造的古罗马式圆形尖顶教堂,圣维特大教堂就是以这个小教堂慢慢发展起来的,它是圣维特大教堂的前身。它的底部装饰了镀金瓦,上面有1354颗半宝石
墙上的浮雕画是1506-1509年间雕塑的,描绘的是圣瓦茨拉夫大公的生平。光线所及,金碧辉煌。
走出圣维特大教堂,如同刚从影院里出来,在教堂里呆久了真的会有些不可自拔的陷入感。 我们重新走向教堂南侧的庭院。
庭院中“圣乔治与龙”的雕像。
圣维特大教堂东侧部分是个小礼拜堂。
那些外面看黑黝黝的窗户全都镶着我们在教堂中看到的精美绝伦的彩色玻璃。
旧王宫(Starý Královsky Palác)在圣维特大教堂的东南侧,从12世纪兴建以來、直到16世纪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为止。这里一直都是波希米亚国王的宫殿,虽然最初兴建时为罗马式风格,然而随着历任国王的增建,如今如今的旧皇宫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式样。不过,旧皇宫在16世纪因为一场大火遭到严重破坏,现在的许多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
旧皇宫最大看点就是维拉迪斯拉夫大厅(Vladislavský Hall),这个历时16年才完成的大厅有着让人印象深刻的高大穹顶,如同花瓣一般结合在一起的拱肋结构非常富有美感。自古以来就是举行国家重大活动的场地,从昔日的骑士们马上竞技到今日的总统选举,维拉迪斯拉夫大厅都是不二之选。现在依然是国宴举办场所。不过大厅比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内部的装饰相当简朴,甚至还不如法国的一些城堡。
在教堂东南侧的旧王宫,回望城堡第二庭院。夏阳正好,微风怡情。院内的游人不多,聚散随意,缓急随心。
旧王宫的维拉迪斯拉夫大厅。
王宫展室里展出的国王王冠、权杖和象征信仰的金苹果
墙上挂着国王的画像,画框的设计极尽奢华之能事。
正对着圣维特大教堂的东侧就是圣乔治教堂,门面是早期的巴洛克风格。
走进教堂,可以看见一幅巴洛克风格的螺旋柱装饰的宗教画作,在高高的圆顶上,众神正尽情地喧哗。
圣乔治教堂后方还隐藏有一座建于12世纪的罗马式教堂,是布拉格最古老的教堂。
教堂创建人瓦拉迪斯拉夫和民族守护神圣瓦茨拉夫的祖母均葬于此。
罗马式教堂的中殿,有木梁式屋顶。
捷克民族似乎真是一个喜欢把亡人骸骨当摆设的民族。登峰造极的就是那个离布拉格不远的人骨教堂了。
罗马式教堂的壁画
古罗马的白色岩窗,透进的光线,已经穿越了千年的历史。
她照亮的无数脸庞是否可以叠加起来,
让人看不到忧郁,看不清悲伤,
只看到
你的微笑。
一个既严肃深沉又纯真幽默的民族。我们所认识的夸美纽斯、卡夫卡、哈维尔和米兰• 昆德拉无不在思想上独树一帜,撑起了捷克人文思想的丰碑;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这两位音乐巨匠则以爱国情怀浓郁,恢弘华美的乐章让我们感到捷克民族对这片欧洲的心脏之地深沉的热爱。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更让全世界都对捷克人的勇气敬佩有加。然而,捷克民族的另一面又是单纯和诙谐的。哈谢克的《好兵帅克》把小人物对战争无奈而又机智的反抗刻画得淋漓极致;动画片《鼹鼠的故事》曾经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那只呆萌的小鼹鼠是80年代的孩子充满欢笑的回忆;而满城晃动的小木偶更是捷克人童心未泯的最好体现。
这个曾经附属于欧洲第二大的奥匈帝国的国家,在一战之后并没有继承大国雄心,牺牲于西方的绥靖政策而被德国吞并,冷战之时,又因政见不同被苏联蹂躏,冷战之后还与斯洛伐克分家。然而版图越小,这个民族却越为人尊敬。已故前总统哈维尔说过的话是最好的解释。他说:“那些曾经危害我们的人.....不再是我们的主要敌人。那些国际上的危害力量也不是我们的主要敌人。今天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我们自己的恶习:漠视公德、空虚、个人野心、自私和互相倾轧。”正是这种闪耀着人性和道德光辉的治国精神使捷克民族得以立身世界,赢得尊严。
漫步在布拉格城堡,感觉它就是捷克人这种性格特点的一个缩影。这里既有高大宏伟、神圣庄严的庙堂,也有阳光明媚、文艺情怀的小街;既有不苟言笑、威风凛凛的卫兵,也有天真可爱、童趣满满的玩具;总统府内鼓乐齐鸣,仪仗庄严,总统府外,弦歌悠扬,婚纱浪漫;烤甜圈的摊子上散发着温暖的香味,酷刑博物馆的地窖里却透着阴森的寒气。许多反差极大的对比,让人颇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也因此游兴盎然,愈加好奇地探索。
圣乔治教堂旁高大的罗马唱诗班塔在午后的阳光中泛着白色的光芒。
其实 ,黄金巷应该名为 “金匠巷“,翻译成”黄金巷“多少有点投合世俗的胃口。这块地方原为15世纪金匠在城墙下建造的居所。后来还成为城堡守卫的居所。捷克斯洛伐克建立共和国之后,此地变成贫民窟。二十世纪初,因为该处房租低廉,一批来自欧陆各地的艺术家纷纷在黄金小巷落脚,其中包括布拉格人卡夫卡。
巷中小屋林立,色彩斑斓。 在二十世纪中期,小巷经过重新规划,改为店家或者遗址纪念馆,一个个童话般的小店里卖的是工艺品、纪念品或者是书籍。
黄金巷22号就是卡夫卡的旧居,如今是卡夫卡书店。 弗兰兹·卡夫卡在1916-1917年居住于此,并创作了《乡村医生》等作品。
透过小窗望进去,我们似乎想要窥探作家的世界。在灿烂的阳光下,想象一下那里面有昏黄的灯光和流淌的思想,还有作家沉思的面庞和闪亮的眼神。
书架上除了卡夫卡的作品,还有有关莫扎特和茜茜公主的书籍。
男店员表情态度是典型的布拉格人的“扑克脸”,冷漠和距离感。估计进店打酱油的游客比较多,又或许是卡夫卡的书看多了,还没有想清楚人生问题吧 。我们在做攻略时已对布拉格人的“臭脸”略知一二,倒不觉得惊奇。
我们又走进另一家书店,这家的店员大妈非常热情,哎,反差真是大。听说我们来自中国,她推荐给点点一本中文版的捷克儿童故事书,可惜点点觉得它太浅而没有买。我倒是在推荐下欣然买了一本精美的布拉格摄影图册,对我的游记帮助极大。
这里店面的高度都低于一般的房屋,进门都要下意识地低一下头,小巧而缤纷的店面装饰,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心理,不像大商场那样让人眼花缭乱,望洋兴叹。窗外夏意盎然、窗上童趣满满、窗内别有洞天。点点同学这回可不是累得都走不动了 。
加载更多
点点同学在逛完黄金巷之后,就缠着一定要去玩具博物馆看看,因为那里有她最喜欢的芭比娃娃展览,我们在眺望了布拉格的美景之后重新回到城堡中寻找玩具博物馆。终于,在一个小门上看到了它的招牌。招牌顶上一位一手拿着风车、卖力地吹着小号的男童在踮着脚奔跑,颇能招引童心。门边芭比娃娃50周年生日特展的广告已经让点点迫不及待了。
走上二楼的展厅,看到的就是各个时期的玩具大杂烩,俨然我家点点玩具室的放大版
微型城堡不知构筑了多少孩子童年时 “呼风唤雨”的梦想。
统治着一干人马,摆弄着小人的命运,做着方寸小国的国王,倒也其乐无穷啊 。
发条铁皮玩具估计我们这个年代每个男孩都有过几个。什么“小鸡吃米”、“跳蛙”、“乒乓球员”
开动起来带着铁皮特有的急促而清脆的歌声,短暂而快乐。
根据展板的介绍,发条玩具的黄金时代是1930-1950年代,一些玩具公司在此期间多有创新。
中国的发条玩具鼎盛期也是在50年代。
小女孩的过家家梦是不会被忽略的。小家具和不成比例的阿猫阿狗总是能变成小女孩最和谐温馨的居家梦。
这个肉铺玩具也是煞费苦心啊,提前让在“过家家”中爱心泛滥的小女孩们直面“血淋淋”的生活现实。告诉她们婚姻生活中不仅有婚纱,还有刀光铲影和柴米油盐酱醋茶,不是靠一束玫瑰就可以活下去的。
欧洲畜牧业发达,在德国和法国乡间乘火车旅行时,经常会闻到从车窗外飘进的牲畜的粪便味,感觉像是了新疆的牧区,很出乎我的意料。孩子的玩具中有许多家禽家畜也就不足为奇了。
各种马戏人物和动物是不可或缺的童年记忆。作为一个古老的娱乐项目,很早就游走在欧洲大陆各处的马戏团,充满着神秘、野性和狂欢的色彩。在欧洲电影中总是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孩子。行踪不定的它的一切短暂而美好的记忆自然是孩子要抓在手上把玩不厌的。
各个展台虽然还有主题,但是也经常乱入某些毫不相干的东西,让人觉得突兀。比方说这个展柜的一群泰迪熊当中赫然卧着类似“泰坦尼克”的船模。这是要表达什么呢?也许是觉得熊天使们挤在一起可以用体温让冰海沉船时的杰克重生,让他和罗斯再续前缘吧。估计也只有想象力天马行空的孩子能有如此这般的创意。
加载更多
从玩具博物馆出来,觉得城堡之外再无城堡,也不想再徒步去周边的景点了。就在附近漫无目的地走走也不错。
远眺布拉格,期待着夜幕降临之时去老城广场逛逛。
西下的斜阳正在把那里晒得微微发热,那个热度正好,
就像喝完一扎捷克啤酒之后的微醺;又像切下一块牛排入口时的温润。
我们仿佛看到了生活的热气正在蒸腾。
绿树红瓦的童话色彩让人觉得这个城市似乎从未沧桑过。
从豆蔻年华到静好岁月,唯有笑容是永恒的风景。只有和相爱的心结伴行走,才能感到,
这个世界的心跳温暖而有力。
正想着怎么去伏尔塔瓦河对岸享受生活,居然就在城堡墙边看到一个卖捷克传统小吃烤甜圈的小摊,我能说那搭在城堡外的简陋棚子怎看怎么像违章建筑吗 ?不过捷克大妈可没管那么多,她一丝不苟地把面皮裹在一圆柱状的铁管上放进炉子里烤得外焦里嫩,然后让烤好的面圈在糖粉中滚动一圈,把面圈抖落下铁管,这烤甜圈就做好了。
虽然走出城堡好远,点点同学还拿着城堡的导游图看个不停。
因为这是她第一次使用地图标注我们在城堡中的行走路线,在学校里可学不到这样“按图索骥”。在封闭的城堡里的漫步,反而变成开拓眼界之旅。方寸之间,其实大有乾坤。
加载更多
布拉格和巴黎,同样有美轮美奂的城市风貌,陶醉着阳光和梦想;同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挽留着脚步和心情;同样有一条不朽的河流,辉映着繁星和情怀,同样有美食和诗篇,浪漫着爱情和灵魂。漫步在布拉格的小巷后街,踩着和巴黎一样的小方石铺就的路面,那种触觉,让你仿佛回到了巴黎。但,他们依然是两座截然不同的城,巴黎就像波尔多的红酒,宜慢品,而布拉格则似皮尔森的啤酒,需畅饮。都能醉人,却韵味各异。
也许,巴黎是太大了,而我们还没有足够的雄心,像凯撒征服埃及那样席卷所有该去的街区,然后霸气地宣称:”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当我们站在蒙马特高地俯瞰巴黎时,我们更多的有一种望洋兴叹的感觉。作为天生具有部落性的人,城市越大,其实越有孤独感。因为你的步力、目力和能力所及,只是城市的百分之几。在巴黎,即使你可以在拉丁区等一些很有生活气息的街区体验到所有放纵、浪漫和暧昧,但是,人群一旦散开,就会像一把沙子一般,没入茫茫空城而不知所踪,后会无期,重归寂寞。
对于巴黎,可能需要穷尽一生去探索。而布拉格则不然,老城区和小城区就集萃了她的精华。在方圆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我们能从容地听岁月的钟声悠扬,看历史的潮起潮落,叹文化的万种风情,还能品生活的万般滋味。一切,似乎就像一杯啤酒,尽在掌握。我们感觉喝下它就可以和布拉格的灵魂对话。尽管是一种错觉,但是也好过在路上辗转奔忙一天才一睹芳容的疲惫。这,也是我更喜欢布拉格的原因。她让我们的行走变得不慌不忙,也让我们的旅行感受变得充实而温暖。
走下布拉格城堡,穿过小城区空旷的街道,才意识到饭点到了,各位小伙伴都奔布拉格食堂而去了。
走在街道上都可以听见回声了,肠胃也不失时机地“咕咕”回应起来。
心中顿时有千万遍“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在回荡。
圣尼古拉教堂一侧的街道骑楼下,餐馆林立。
大批的游人端坐走廊的餐桌边上悠闲地享受着美食,脸上挂着若有所思和心满意足的神情。
酒足饭饱的一刻,大脑缺血而致的满脸憨态就像我家点点当年喝完奶时那种满足的神情。
墙上是捷克著名啤酒“Pilsner Urquel“的广告牌。捷克是被称为”最古老的,口感最佳的淡金色啤酒”的皮尔森型啤酒的产地,而Pilsner Urquel又是最著名的皮尔森型啤酒,被推崇为世界上最好的啤酒。广告牌上的捷克语写道:“男人爱它。“,其实,女人也没放过它 。
我们回到酒店稍作休整,就沿着Kalova 街往老城广场方向而去。嵌在小方石路面上的布拉格燃气公司的窖井盖体现了欧洲人在细节上毫不含糊的传统。
从kalowa街到老城广场一线,要找个就餐的地方恐怕会患上“选择困难症”,因为餐馆实在太多了。所以没走多远,我们就毅然选择一家藏在院落中的小餐馆落座。这里闹中取静,装修简洁,烛光摇曳,气氛温馨。
照着菜谱鸡鸭鱼肉地点过去,感觉没有点法国大餐那么困难。上桌的菜果然也没让我们失望,味美、量足。餐馆还有米饭供应。看到它真是内牛满面啊 ,这是有多久没看见这东西了。
色香味俱全的菜品让我们大快朵颐。关于这个城市的记忆,注定要有一部分放在在唇舌之间咀嚼,才能完整,才能柔软甜蜜,才能回味绵长。
来一杯啤酒解乏助兴,让入口的食物更有布拉格的经典风味。
旅途上只有不辜负美食的邀约,才会觉得生活没有欺骗和亏欠自己 。
如果爱情,是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时的耳鬓厮磨,
那么生活,就应该是酒足饭饱,醉眼朦胧时的执手相看。
有烛光,有美酒,还有爱情,这晚餐当然别有滋味。
依偎在一起,才会感觉得到生命间奇妙的化学作用,
那过程就如同麦汁牵手啤酒花慢慢发酵成风味独具的啤酒一样。
意犹未尽,再拉来餐馆的侍者一起演绎“背背山” 。来自波斯尼亚的Dzenaw Somic,翻译成中文应该叫“索米奇”吧,是个热情可爱的人。让我们在就餐时感觉很放松,很快乐。当我递给他小费时,他居然抓起我的手亲吻了一下 。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来布拉格工作,也许是因为前几年的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内战吧。两个异乡人在布拉格这段酒水友谊给我的记忆平添了不少温暖。
吃完饭,我们沿着Kalova街七拐八弯地逛着,Kalova街是起于火药塔止于布拉格城堡的皇室大道(加冕大道)的一部分。说是“大道”,其实只有两车道的宽度,被称为“小巷”还更贴切些 。
当年捷克的“皇阿玛”去上任时估计很享受民众夹道欢呼的快感,那么窄的街道,氛围一定比开阔的故宫热闹,没准还可以握手亲民一下 。
Kalova街深处有一家四星酒店,外墙装饰非常抢眼,显得气度不凡。
原来还真有来头,这座酒店叫“金色喷泉大厦”,以前是罗马教廷大使馆。
明亮的橱窗映照着熙来攘去的游人的面孔,与橱窗里林林总总的艺术品相映成趣,仿佛二次曝光的照片。充满布拉格元素的画作用各种色调渲染出了布拉格的桥、塔、城、河,或忧伤,或明快。再加上一些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让这些作品新意迭出。观者如坠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叹为观止。
在神秘主义流行的波西米亚,艺术家从来不缺水晶球带来的通灵之感。
铺满墙面的画作不敢说就是惊世之作,
但是它们透露出来的对这个城市和这片土地的热爱强烈地冲击着我的心房。
一座布拉格,可以百画不厌,且百看不厌, 唯有扎根于此的灵魂,才能滋养出如此自由不羁的想象力。
亲爱的,来布拉格这“蜜月之城”怎能不向全世界示爱呢?
我已在此等待了无数日月的轮回,站成了一道风景,等你破风万里为我带来热吻。
我的柔唇只会为你而红,亲吻我,让我热血沸腾,裙袂飞扬吧!
我会用最美的舞姿和最媚的眼神点亮这浪漫的布拉格之夜。
夏日阳光的余热和刚上桌的菜品香气在小街里混合着、流动着、发酵着。
暖风熏得情人醉,在每个转角免不了要遇到令人脸红耳热的甜蜜一刻。
帅哥,请继续,继续,不要抱着怀里的还这样妩媚地看着偶好吧 。
点点同学抵挡不住的当然不是她身后那位气宇轩昂地走过的男神,
而是那些琳琅满目的小玩意儿的诱惑 。
这不,当街撒娇想要满足一下购物欲了。
突然,听到头顶一声怪叫。抬望眼,哇!居然看见鬼了 。
原来二楼的泰式“马杀鸡”不甘寂寞,在招揽顾客呢。那亲切的招牌让我想起了中国 。
在国内许多人聚餐吃饱喝足后,能够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一起去踩踩背、按按脚,享受被虐成狗的快感。
原来,在布拉格也有,而且还是魔鬼“马杀鸡”,那种“鬼上身”的感觉大概和“人鬼情未了”有的一拼吧。
不长的Kalova街的尽头,突然亮出一片天光,旧市政厅前的小城广场到了。
与之毗连的就是布拉格最著名的老城广场。
画面最左侧的墙上有各种仿雕塑形象的房子被称作“一分钟屋”,卡夫卡曾在此度过童年时光。
旧市政厅的天文钟塔楼和老城广场东侧的泰恩教堂双塔是这里最醒目的地标。
灰白的天空和黑冷的尖塔构成的冷峻色调下是一片温暖如春的灯影。
诱人的美食、金色的啤酒和热闹的人群在告诉我们:
生活,其实不在别处,就在此处。
据介绍,“是全欧洲最大也是最美丽的城市空间之一,......从10世纪起便是布拉格最重要的公共广场,从20世纪起这里成最重要的集市市场。”
泰恩教堂(又译为提恩教堂)是老城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的建筑之一,有关布拉格的摄影和画作似乎是缺不了它的双塔魅影。泰恩教堂也是老城广场最古老的建筑,前身建于1135年,1256年改建为早期哥特式泰恩教堂。现在所看到的建筑则是建于1365年,以哥特式双塔建筑著称,顶端装饰着纯金圆棒,总高度约为80公尺,由于教堂的外形酷似童话中的魔鬼城堡,它还被人们形象地称做“魔鬼教堂”。建筑师是阿拉斯提马修和彼得·帕尔莱勒。彼得·帕尔莱勒作为查理四世最喜欢的建筑师,也是布拉格新城的主设计师,以他的聪明才智在布拉格许多重要的建筑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可谓名留青史。旧市政厅塔楼、泰恩教堂、圣·维特教堂还有查理大桥都是他的杰作。
教堂双塔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右边的一座粗壮一些,据说代表亚当,而另一座纤细一点的代表夏娃。
旧市政厅建于1338年,曾是皇宫,在1364年加建了帕尔勒莱设计的哥特式塔楼。
15世纪末,皇室成员搬入布拉格城堡居住,这里便荒废了几百年,直到1911年改为文化中心。
我们旧市政厅大门边的售票处买了门票,赶在天文钟楼晚上10点关闭前登顶去俯瞰布拉格的夜景。
天文钟
围绕着电梯的是依墙而建的螺旋形坡道。
我们在楼顶参观完之后,就是不乘电梯而沿着坡度不大的步道一圈一圈地绕下来。
这是从楼上往下拍摄的效果。
梦里的城廓,大抵就是如此。
此起彼伏的屋顶,似无垠的大海在涌动。
流云在天边堆聚,却让出一片天光,照亮仿佛战舰的古堡。
佩特林山翻起的波涛里,高耸的电视塔就像灯塔在指引航向。
窄街深巷里透出的灯,闪烁明灭,恍若渔火点点,温暖着黑夜的寂寥。
极目远眺,夜色中的布拉格,就像卸下妆容的女子,不再有腮红唇彩。
褪去了金色的风华,反而有一种朴素而单纯的美丽。
冷调的色彩中,有着巴洛克圆顶的教堂闪着光芒,
仿佛是顾盼的明眸,让我无法逃出她深情的凝视。
而俯瞰近处,屋顶下的布拉格,则是另一番景象,满满的是人间烟火蒸腾的热气。
塔楼下的小广场,灯火通明,人群聚散。
觥筹交错间,是隐约可闻的欢声笑语。
夜幕落而人未息。
布拉格的午夜场刚刚开始。
夜的天幕勾勒出线条奇幻诡异的泰恩教堂,如果光看它的上半截就更有感觉。翻飞的蝙蝠、骑着扫帚的女巫、瘆人的骷髅才是这座“魔鬼教堂”应该有的元素。
我以为“魔鬼教堂”是捷克人的黑色幽默。神灵的住所,偏偏安上一个地狱般的名字,倒颇能体现捷克人的“不争而争”的性格。这座教堂在历史上曾长期被胡斯派的教徒据为据点,作为捷克反天主教的宗教势力,胡斯派可是被罗马教廷视为异端邪教,洪水猛兽,必欲除之而后快。被正统的教廷当成“魔鬼”的宗教偏偏被捷克人奉做神明。说它“邪教”“魔鬼”认了,但是,它还是我滴神,你又奈我何?长期在异族统治下的捷克人,正是秉着“可以委屈,但内心绝不屈服”的原则,才得以在强权的夹缝中求生自强
泰恩教堂一侧(即本图右侧的三层建筑)的金斯基宫
卡夫卡的父亲的商店曾开在金斯基宫,
而卡夫卡就在其后的庭院中的德语帝国学校和皇家国家文法学校上学。
如今 ,金斯基宫是捷克国立博物馆的分馆。
二楼的露台正是1948年2月25日哥特瓦尔德宣布捷共掌权的地方,
而42年后的1990年2月的同一天,哈维尔也在此宣布改朝换代。
时间和地点都那么巧合,历史开的玩笑总是让人忍俊不禁。
在广场西北侧的这座巴洛克教堂也叫圣尼古拉教堂,和小城广场那座同名,连设计师都一样,均为Kilian Ignaz Dientzenhofer。老城广场的圣尼古拉教堂建于1732-1737年间。根据网络资料,“教堂外观极为抢眼,雪白的建筑配上青铜屋顶,与伦敦的圣马丁教堂神似,周围装饰着华丽雕像的壁柱,出自名雕塑家布劳恩(Antonin Braun)之手。教堂内许多装饰、祭坛、壁画、雕像等也出自顶级艺术家之手,都极尽精雕细琢之能事。比如天花板上描绘圣尼古拉、圣本笃生平和旧约故事的湿壁画,是整个欧洲教堂中最华丽的作品之一,1735年至1736年由巴伐利亚画家Kosmas Damian Asam创作。顶上的水晶吊灯美轮美奂,出自波希米亚小镇Harrachow。教堂内的管风琴历史悠久,一七八七年莫扎特曾使用这座管风琴演奏,因此他去世后,世界第一次悼念莫扎特的弥撒就是在这里举行,布拉格之春纪念日和秋季音乐节也时常在此举办音乐会。”
夜之布拉格,唯有遥望,才能感知它的神秘的力量。
北岛在他的诗歌《布拉格》中这样写到:
“一群乡下蛾子在攻打城市
街灯,幽灵的脸
细长的腿支撑着夜空
有了幽灵,有了历史
地图上未标明的地下矿脉
是布拉格粗大的神经
...... ”
诗歌的意象太玄我不敢多做揣测。但是,诗人一定是看到了在布拉格夜幕中徘徊的灵魂。
在这个阳光下可算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里,人们对黑暗其实情有独钟,布拉格最著名的剧目就是黑光剧。全场没有灯光,不发一语,只有涂着荧光的道具和演员以诙谐的表情、夸张的动作在音乐声中表演。观众适应了黑暗后,就难分戏里戏外,黑暗中精彩的光影变幻让人感觉就像趋光的飞蛾一样,对光明有一种奋不顾身的向往。也许布拉格的历史中有太多黑暗的时刻,才让他们习惯在夜幕落下之后释放出一切情感,和顽强守护这个城市千年的灵魂共舞。
因为塔楼窄小,我们各自在塔楼南北侧拍出来的照片背景居然都是金斯基宫。
所以就拼在一起,把背向而立变成遥遥相望。
让对视的眼神照亮在布拉格屋顶上沉睡的忧伤吧。
在天文钟的塔楼上,我们看到了布拉格的两面性格。
这样的高度,让我们感觉既超然度外又置身其中。
可惜楼上灯太亮,如果,没有灯,
那古老的廊柱和挂在天花板的蜘蛛网,加上对面的”魔鬼教堂“的魅影,
足够营造一点神秘浪漫惊悚的气氛了 。
旧市政厅外墙上的天文钟是最著名的天文钟之一,它被称为Prague Orloj。钟的核心部分完成于1410年。钟盘上画着代表地球和天空的背景,体现了中世纪地心说的理论。所以在2010年天文钟600周年纪念的声光秀上,我们看到模拟的太阳运动轨迹是“之”字形。天文钟有四个主要的移动的部件,分别是黄道十二宫圆盘,古波西米亚时圈,太阳指针和月亮指针。1870年,一个日历盘增加在钟的下方。对于传奇且能够传世的非凡杰作,总是有很多传说伴随着它,天文钟也不例外。据说,皇帝为了这座天文钟能独一无二,下令剜掉工匠的双眼,而工匠为了报复也破坏了天文钟,使之长期无法运转。
这座堪称世界上最美丽的天文钟,历经沧桑,几经修缮和改进。在18世纪因年久失修,差点就被当作废铜烂铁处理掉。好在查理大学的教授奔波游说保护了它,但是钟直到十九世纪才全面修复。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这座钟几乎被镇压布拉格起义的纳粹军队的炮火烧毁。1948年钟被修复,1979年再次修理。根据当地古老的传说,如果钟没有妥善维护,这个城市就会面临灾难。
关于如何解读天文钟, 我只能借周杰伦的《布拉格广场》的一句歌词来表达心情。“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复杂的钟面要看个清楚还真不容易。大致可以这样说:在表盘上你可以看到德国时间(现代时间),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古波西米亚时间、古巴比伦时间以及恒星时间。同时,还可以看到每时每刻太阳所在的星座、月亮的圆缺状态以及当地是白天还是黑夜。
引自新浪山大王的博客的一幅有关天文钟的各部分解读。感觉翻译要比百度百科同样一幅图更准确。
天文钟下方是日历表盘,计算月份和天数。钟面的正中的布拉格老城徽是固定的圆盘,向外第一圈是12星座,第二圈是12个月代表的景象,再外圈代表了古老传统的月历标识。由365格组成,代表365天,每格分为四份。在捷克,每一天都特定的称谓,所以这个表盘每天旋转一格,一年旋转一周。
看完了天文钟的整点报时,围观的人群心满意足地散去,继续着欢乐的夜生活。
看来是领会到了“人生苦短,须知尽欢”的“深刻”含义了 。
哒哒的马蹄声,和古老的钟声一样,已经成为穿越老城历史的永不消失的声音。
我们往老城广场走去,远远可以看到胡斯纪念碑沉默地耸立在旧城广场的中心。
没有聚光灯打在他身上,但是,他的身影似要戳破黑暗。
扬·胡斯是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伟大的爱国者、布拉格查理大学(中欧最古老的大学,建于1348年)的首任校长。他改革和简化了捷克语语法,主张高校用捷语教学。由于胡斯翻译捷克文圣经,主张反对日耳曼化、教权专制、反对教宗发行销售“赎罪券”等腐败现象(赎罪券据说是如今金融债券的最早起源),与罗马天主教会针锋相对,因而被罗马教皇处以火刑。胡斯对于欧洲宗教的影响极为深远,被马丁·路德视为宗教改革的精神领袖。
席地而坐休息一下。虽然奔波了一天腿脚酸软,但脸上没有疲惫,只有笑容。其实,更想在广场好好躺着,背靠着大地,看星移斗转。尽管这片土地曾流淌鲜血,饱受蹂躏,但是布拉格人告诉我们的更多的还是快乐而非忧伤。当然,当我们行走在黑暗中时,还是能嗅到一丝历史的沉重气息。
提着煤油灯的黑衣黑帽的导游,如同中世纪的鬼魂,领着表情萌“蠢”又略带惊恐的游人穿梭于布拉格的神鬼传说中,用各种真假难辨的奇闻异事为游人们今晚要做的噩梦添油加醋。
我们绕着泰恩教堂旁边的窄巷走了一圈,这里灯光昏黄,行人寥寥,与仅仅五十米开外的老城广场的气氛迥然相异。
当远离喧嚣,没入昏暗,布拉格特有的一种忧郁的气质还是会从屋顶,从墙角,从窗台慢慢地长出来,
把触须伸向经过的你,侵袭着你的感官,让你莫名有些孤独和失落。
夜深了,在幽深弯曲的巷子里也不想走得太远。
虽然知道火药塔——布拉格的老城门就在过了泰恩教堂不到300米处。但还是放弃了。
给女儿买了一个冰淇淋,走回老城广场的灯光和喧闹中,抱着明亮街灯下的吓人玩意儿半惊半喜一下,
感受人气的温暖和欢乐吧。
老城广场,愈夜愈热情,广场边的露天餐馆如同街头表演的舞台,走了一波对酒当歌的“演员”,再来一拨借酒助兴的“艺人”。大家不在乎有没有观众,用各种语言无拘无束地谈天说地,尽情展现 。被火与灯照亮的微醺的脸上是“生活在此处”的满足和兴奋。
布拉格,就是这样一座光影如画而气质神秘、略有鬼气又充满人气、让你孤独但不会寂寞的城市。多年后我重温电影《布拉格之恋》,在片中听到了捷克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歌手玛尔塔翻唱的披头士的经典歌曲,里面有一种想要挣脱束缚的爆发力,很震撼。歌曲的头两句歌词,虽然已经耳熟能详,但还是击中了我。”Hey, Jude. Don't make it bad. 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是的,能把一首悲伤的歌唱得更加快乐的民族莫过于捷克民族。
实际上,捷语版的歌词全改了,变成了两个少女的对话:“嘿,裘德,甜言蜜语虽然动听,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所有押韵的歌词背后,都有弦外之音在对我们倾诉。人生多美好,人生多残酷,可是裘德,要相信它,人生给我们带来创痛,或在我们伤口撒盐,或毒打我们直到棒断,人生玩弄我们,但请不要伤悲……”
“人生玩弄我们,但请不要伤悲“。尽管经历了黑暗带来的痛苦,但是布拉格人乃至整个捷克民族学会了苦中作乐,学会了如何与黑暗共舞,并且最终自由地享受着上天赐予的最美丽的阳光。
最后,用一张我们在布拉格买的中文版捷克地图的扫描版来致敬布拉格,因为太喜欢这张地图了,还托了后来也去了布拉格的朋友“再买了一张。
与一座城市的相遇和告别总是在精心的计划中。我们不会与她不期而遇,也不会和她不告而别。
与一座城市的对望和相谈总是在有心的酝酿中。我们不会视而不见,也不会听而不闻。
在离开布拉格的那天早上,女儿坐在街边的行李箱上,依依不舍。
布拉格的夕阳、波光和灯影还在她的眼里闪烁,布拉格的涛声、钟鸣和琴瑟还在她的耳际回响。
满是帝国遗风和岁月遗珍的城市风貌,和有轨电车轮轨的低沉而有规律的撞击声,
让我们能够在伏尔塔瓦河畔的旧梦中行行复行行,掀起重重的历史帷幔,嗅到旧日繁花的芬芳。
“No school, no life."(没有教育,就没有生活。),
在前往中央车站的街头,我们看到这样的字眼。深有感触。
没有深厚和多样的文化底蕴,这座城的生活怎能有如此的气质和魅力。
只可惜“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我们爱上她的时候,就是告别她的时刻。
布拉格中央车站的圆顶大厅。雕花栏杆所在的二楼是个咖啡馆。
这座建于1901-1909年间的火车站很漂亮,但是已经没有时间去逛了。
之前心心念念地想在布拉格骑一回单车,连微信名都叫“布拉格单车“,在酒店也拿了一堆的各式单车骑行俱乐部的广告,但是看到老城狭窄的车道和起伏不平的小方石路,比较担心女儿的安全,加之布拉格的景点还没逛完,就放弃了这一想法。在车站候车时,看到一对荷兰情侣骑行用的单车,就借过来拍了张照片。算是不浪得”布拉格单车“这个虚名吧 。
站台上美丽性感的候车少女。
加载更多
评论(19)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