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暑假的两个月里,我独自一人走过了冰岛、荷兰、比利时、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奥地利、捷克和匈牙利10国约40城。
首先,用我最喜欢的歌作为题记。
These days my life, I feel it has no purpose
But late at night the feelings swim towards the surface
'Cause on the surface the city lights shine
They're calling at me, come and find your kind
Sometimes I wonder if the World's so small
That we can never get away from the sprawl
------ 《Sprawl II (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Arcade Fire
这次旅行的念头起始于2014年八月底的纽约之行,我站在布鲁克林巴克莱体育馆中现场听到这首歌时,这段歌词才深深的印刻在了我的心里。
有时候真是觉得生活无趣,但是只有在夜晚,这种感觉才会真正从心底慢慢现身。在回家的路上,下了地铁,看着纽约的天际线,我开始真正感觉到来自这种空虚感觉的恶意。
在那一晚,我下定决心给自己的生活来一次挑战,像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人一样,背上背包,独自漫游欧洲。
魂牵梦绕的冰岛
有水的地方,不缺少灵性
海牙——只为了这一次回眸
时髦的鹿特丹
安特卫普的钻石
加载更多
首先要介绍我的个人情况,我目前在美国读研究生,所以我这次旅行是在美国办的签证,从美国出发,最后结束旅行之后回国。因为还是在读学生,所以一路怎么省钱怎么来,不购物、不住豪华旅店、不去高档餐馆。
行程安排的好坏决定了能不能玩的开心,所以我花了好几个月反复修改行程。当然旅 行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其他人的行程只能当作参考,最终的行程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旅行时间、兴趣和预算来调整。
不过安排行程时候我有几个原则,跟大家分享一下:
1. 宁可少去一座城市,也要把最想去的城市的时间安排足。
比如,如果特别喜欢巴黎,宁可不去卢瓦尔河谷城堡,也要把时间挤出来留给巴黎。
2. 旅行的顺序尽量顺时针或者逆时针,不要走回头路。
走回头路是特别浪费时间的,如果把旅行的时间浪费在火车上不是太不值得了嘛?
3. 以大城市为中心,辐射周围小城。
如果几个想去的、可以在一天之内逛完的小城离一个大城市比较近,我推荐就住在大城市里,然后当天往返小城。比如可以住慕尼黑,当天往返国王湖、萨尔茨堡、纽伦堡等等。
4. 永远给自己留下余地。
旅行中不能事事顺利,所以就要做好误车等等的准备,把旅行计划安排的灵活一些。比如在瑞士,去少女峰是要挑一个好天气的,可以在因特拉肯住两三天,哪一天天气好就在那一天去少女峰。
5. 劳逸结合。
如果行程和我一样长,甚至比我的还长的话,最好劳逸结合。安排几天暴走,就安排一直两天在不需要暴走的城市。不然人在旅途一个多月,身体再好都会垮的,容易在旅行结束前疲劳不堪。
这次旅行,我在56天内行走了欧洲的10国和将近40个城市,可以说是很赶的一个非深度游安排,很多城市都留有遗憾。比如巴黎,因为只有两天半的时间,所以我只能忍痛割舍了蒙马特高地。还有因为去瑞士不方便,我又放弃了南法的尼斯、马赛等地。
我的行程从5月19日开始,到7月16日结束:
1. 冰岛 (5月19日-5月24日,6天)
全程宿雷克雅未克,参加从雷克雅未克出发到一日游
2. 荷兰 (5月25日-5月27日,3天)
阿姆斯特丹 -> 海牙 -> 鹿特丹
3. 比利时 (5月28日-5月31日,4天)
安特卫普 -> 根特 -> 布鲁塞尔
4. 法国 (6月1日-6月4日,4天)
巴黎 -> 里昂
5. 瑞士 (6月5日-6月11日,7天)
尼永+伊瓦尔 -> Vevey -> 蒙特勒 -> 因特拉肯 -> 图恩 -> 伯尔尼 -> 卢塞恩 -> 卢加诺
6. 意大利 (6月12日-6月22日,11天)
米兰 -> 佛罗伦萨 -> 罗马 -> 威尼斯
7. 德国 、奥地利 (6月23日-7月9日,7月12日-13日,16天+2天)
慕尼黑 -> 萨尔茨堡 -> Berchtesgaden -> Garmisch-Partenkirchen -> 因斯布鲁克 -> 纳德林根 -> 陶伯河畔的罗滕堡 -> 维尔茨堡 -> 法兰克福 -> 海德堡 -> 科隆 -> 柏林 -> 德累斯顿 -> 维也纳
8. 捷克 (7月10日-7月11日,2天)
布拉格
9. 匈牙利 (7月14日-7月16日,2天)
布达佩斯
为了省钱,我全程住的都是Hostel。何为Hostel?就是至少三个人一间房间的宿舍式青年旅馆。不仅便宜,还可以认识许多跟自己年纪相仿的背包客,一起分享旅行心得或者搭伴去酒吧。
在哪里订Hostel呢?在这里还是推荐一下Booking,因为它有我最喜欢的免费取消的强大功能。虽然需要填银行卡信息,但是取消之后是不会扣钱的。
下面来说说我用Booking的心得吧:
1. 一定要仔细看用户评分和评价
一般我只会选7分以上的Hostel,而且会仔细阅读每条评价里面顾客不满意的点,因为比起正面评价,负面评价更能反映Hostel的真实情况。比如说如果有人评价Wi-Fi不给力,那十有八九那里的Wi-Fi就真的很差。比如我住的卢塞恩的Hostel,评分为6.4分,但是我看评价正面和负面评价一半一半,就贪便宜订了下来。谁知道去了才发现,每一条负面评价里面说的问题都是存在的。
所以我的经验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要是负面评价里提到了自己绝对不能忍的一些缺点(比如Wi-Fi,或者不卫生),那就千万不要订。
2. 注意地理位置
其实地理位置有时候比评分更重要,交通不便的Hostel会严重耽误你的行程。
因为我这次从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交通方式都是火车,所以我只订离火车站近的Hostel。即使实在没有离火车站近的(比如海德堡、里昂等),一定要订能坐公交车、地铁、轻轨或者S-bahn到达的。
其次,要注意Hostel所在地区是否安全。一个人出来旅行安全第一,一定不要选择黑人或者外来移民人口聚居区域的Hostel。比如巴黎一定不要选择住在红磨坊附近等等。
最后,有时候欧洲的大城市会有好几个火车站,比如巴黎有北站和里昂站等,玻璃有主火车站和东站等等。一定要搞清楚你下车的火车站是哪个,青旅靠近的是哪个火车站。像我在维也纳就犯了一个小错误,我订的青旅在火车西站旁边,而火车到的是主火车站。
3. 是否有免费早餐和是否有厨房
注意青旅是否提供免费早餐,优先选择提供免费早餐的青旅。有免费早餐帮我省了早餐钱,一般我还会多吃一些,或者带些食物出来,这样午饭也有了着落。这样虽然屌丝了一些,但是确实能省不少钱。
有的青旅是有厨房的,这样的青旅可以优先考虑。如果想省钱的话,可以自己在当地的超市买了原材料自己做,这样绝对会比在外面吃便宜很多。
4. 一定要带耳塞,带耳塞,带耳塞 (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住青旅最大的噩梦就是--你的室友打呼噜。只要房间里有人打呼噜,那就是痛不欲生。我遇到过最可怕的是在瑞士Vevey的青旅里,同屋有一个人很好的老爷爷,呼噜打的十分响,不仅响还有声调高低的差别,随着他呼吸的不同而上下起伏。那天晚上我真的没睡好,很影响第二天的行程。
而且有时候你的房间就挨着繁忙的街道,比如我在布达佩斯住的青旅房间就挨着酒吧一条街,凌晨三四点了还有喝醉的人在吵闹。
所以为了休息好,一定要带耳塞。
5. 房间是否是男女混住
可能对于男生还说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可能有的女生会介意。但是按照我的经验来看,男女混住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相反,如果室友里面有帅哥美女的话,还可以一饱眼福,啊哈哈哈。
6. 自己带锁和善用青旅的行李寄存服务
一般青旅房间里都会提供免费的储物柜,不过一般不会提供锁。所以自己一定要带一把密码锁,这样可以省了租锁的钱。
另外,很多青旅在你退房后,还会提供免费的行李寄存服务。如果用好这个服务的话,可以省去在火车站寄存行李的钱。不要忘了,在火车站寄存行李可是很贵的,最少三四欧,多则六七欧。
飞机票
这次旅行,我有三段旅程需要坐飞机,分别是从美国到冰岛,从冰岛到阿姆斯特丹,从布达佩斯回国。
1. 美国到冰岛
这一段我坐的是冰岛这两年才成立的新廉航--WOW Air 。WOW Air现在在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和华盛顿特区都有去往冰岛的航班。
这家航空公司的机票特别便宜,赶上好日子,能抢到250美金以下的机票,是北欧航空或者冰岛航空正常机票价格的一半左右了。我当时就是因为5月18日从巴尔的摩飞冰岛的机票特别便宜($238),才定的这天出发去欧洲。
更重要的是,因为是新成立没多久的公司,WOW的飞机都十分新,十分舒适。
不过既然是廉价航空,航空公司就不同托运服务,托运一个行李的价格在40美元左右。而且飞机上不提供餐饮服务,饮用水或者食物都需要购买。但是即使算上托运费,总价还是比其他航空公司便宜。
2. 冰岛到阿姆斯特丹
这一段坐的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的航班,在奥斯陆中转。这段旅程给我的感觉就是,飞机比较老,上座率很低。同样,航班不提供任何饮料或者食品。
3. 布达佩斯到香港
在我本来的计划中,我是准备从柏林飞回香港的,但是从德国回国的机票普遍比较高。所以最后综合考虑了价格和飞行时间,我就计划从布达佩斯回国。而我的布拉格和布达佩斯也因此而被加进了我的行程。
这段我坐的是阿联酋航空的飞机,中转迪拜。布达佩斯到迪拜的上座率较低,飞机也比较老。从迪拜到香港是A380,飞机很新很大,也很舒适。
火车票
欧洲的铁路网很发达,基本上当地人都把火车当作公交车来坐的 (比如瑞士)。所以我这次在欧洲大陆的全程都坐的火车。而对于我这样在欧洲要呆将近两个月的人来说,欧洲通票 (Eurail Pass)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
网站有中文选项,而且可以邮寄到中国,购买很方便
下面就详细说一下我的使用心得:
1. 不要忘记激活
通票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去火车站激活。使用的起始时间等信息一定要火车站工作人员填写并盖章,自己是不能随意修改这些信息的。
2. 不要忘记填写乘车历史
在通票订在一起的有一张乘车历史纪录表,每坐一趟车,都要详细记录日期、车次、起始站名称。检票员有时候会检查这个纪录表的。
3. Rail Planner神器
Rail Planner是配合Eurail Pass使用的APP,可以离线查询车次。只要输入起始站、目的地站和出发时间,就可以查询链接两地的所有火车车次。并且它还可以显示此次车次是否需要预定等信息。
4. 意想不到的折扣
有时候有Eurail Pass,在买缆车票或者船票的时候可以免费或者有优惠。
比如在卢塞恩,从卢塞恩到瑞吉山下的小镇的船票,凭Eurail Pass是免费的。虽然Eurail Pass无法在因特拉肯地区的铁路系统使用,但是还是会有一定的优惠。
所以,在购买缆车票或者其他票的时候,可以拿出Eurail Pass问一下是否可以打折。
5. 订票的问题
在欧洲需要订票的,一般是跨国高速铁路,或者是法国、意大利境内的高速铁路。最好的确定办法,是用Rail Planner APP或者上德铁的官网查询,如果车次旁边有一个Reservation Compulsory,那就说明此躺列车是对号入座,一定要订票。
我遇到的需要订票的有:从布鲁塞尔到巴黎 (Thalys),从巴黎到里昂 (TGV),从米兰到佛罗伦萨 (Trenitalia),从佛罗伦萨到罗马 (Trenitalia),从罗马到威尼斯 (Trenitalia),从威尼斯到慕尼黑 (Trenitalia) 和从科隆到柏林 (City Night Line)。
订票一定要提前,布鲁塞尔到巴黎、巴黎到里昂的车票很紧俏,提前三天都不一定能订到票。我就是订巴黎到里昂的车票订晚了,预留给Eurail Pass的位置已经没有了,最好不得不付全价买的车票。
而意大利境内的高速铁路票一般还是比较好买的,而且不一定要去柜台买,在自动售票机上只要输入Eurail Pass的编号就可以预定。
订票费一般在10欧左右。
6. 想走就走的旅行
Eurail Pass最方便的一点就是想坐哪趟火车就坐哪趟火车,不用提前买票(需要预定的除外),不用担心错过火车,看到有到目的地的火车就可以上,错过了这班火车不要紧还有下一班。比如我在慕尼黑的第二天,因为第一天提前结束了慕尼黑的所有行程,在火车站拿着Eurail Pass,看到十分钟之后有一趟去纽伦堡的车,就临时决定去纽伦堡转一转。
我旅行全程的照片都是用Sony NEX-5t型号微单和iPhone 6拍摄。
但是我的微单镜头在冰岛的时候摔了一下,导致开机的时候伸缩不利索。终于在坚持了一个多月之后,在慕尼黑彻底罢工。所以在慕尼黑之后的照片,都只能用iPhone拍。iPhone虽然也有很强大的照相功能,但是毕竟不能和微单笔。这也是我这次旅行最大的遗憾了。
照相是旅行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了,但是我觉得真的没必要什么都拍,我的拍照原则是:如果不管怎么摆弄相机,都无法使照片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那还不如不拍,让那一刻停留在脑海里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考虑到我这次旅行时间跨度很长,而且欧洲有些小城的道路条件会不适合带拉杆箱,我干脆放弃了拉杆箱而选择了登山包。事实证明,登山包确实机动性更强,而且上下火车更加方便。
参考其他游记,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情况,我列出了下面的打包清单:
1. 雨伞和冲锋衣
冲锋衣主要是在冰岛用,因为在冰岛风大的根本没法打伞。
2. 相机和相机包
3. 两张16G的相机卡
4. 相机电池
三块,确实有时候真的拍的没有电了。比如在罗马、巴黎。
5. 移动硬盘或者64G优盘
6. 钱包
7. 笔和笔记本
1-2只黑色圆珠笔,能放随身包里,可以随时记笔记,写明信片,填东西。本子可以记帐,记游记,写心得等。
9. 药
创口贴(脚磨后的补救品),感冒药,消炎药,防蚊虫药,胃药。(除了创口贴用了以外,其他都没用上,但是带上安心)
一定要带晕车晕船药或者晕船手环,在威尼斯的时候坐waterbus真的很容易晕船。我在威尼斯的waterbus站的时候,差点就因为晕船吐了。
10. Booking 预订单
11. 洗漱的用品
拖鞋,牙膏牙刷,旅行装洗发水沐浴露,洗面奶,眼药水,剃须刀,快干毛巾。
12. 防晒霜
一定要带上,至少要SPF50,这个钱绝对不能省。特别是在意大利,太阳太毒了,在外面暴走了一天很容易被晒伤。防晒霜一定要勤擦。
12. 护照、驾照、保险、Eurail Pass、学生证 (很多景点有学生折扣)等。
13. 复印件
身份证,户口,护照,签证页,保险的复印件,以防护照遗失。
14. 现金
我建议不要带太多,够一两天用,或者应急用就好。我建议去了欧洲之后再在ATM上取,虽然会有手续费,但是会方便安全很多。不过也要注意,千万不要在街边私人的Cash Machine上去,汇率不好,手续费还高。我一般选择在大型银行取,比如法国的BNP Paribas,意大利的BNP d'Italia,德国的Deutschland Bank等。
15. 各种衣物
我这次穿的比较简单,可能因为穿的比较屌丝,所以一路上都没有被小偷盯上。
T恤 3-4件,厚外套 (在冰岛和上雪山需要),薄外套 (欧洲5月底、6月初还是很冷的),长裤 2-3 条 (防水裤,牛仔裤或者卡其裤),短裤 2-3条,围巾一条,帽子一顶。内裤3-4条,厚袜子2-3双,船袜2-3双。
17. 鞋子
一双运动鞋 (training shoes或者running shoes都可以),休闲鞋一双 (最好是穿过一段时间的旧鞋,新鞋不合脚会打脚。我带了一双穿了一年的Vans鞋)。
如果不会登山或者长时间徒步,运动鞋完全可以替代登山鞋。
18. 电脑
最好带轻便的电脑,比如上网本或者Air什么的。我带的MacBook Pro,都感觉很重。
19. 纸巾
2-3包即可,国外不管火车,飞机,景点的卫生间,都有卫生纸。
20. 保鲜袋和塑料袋
保鲜袋绝对是神器,我带了小号和大号两种。小的保鲜袋可以装水果带出去吃,吃完还可以装果皮、果核或者用过的卫生纸。大的保鲜袋可以当防水袋用,也可以装用过的地图,车票,票根或者明信片,这样集中在一起装着很方便,易于打理。
21. 转换插头
22. 各种充电器、数据线
绝对要自己检查带没带,我就忘记带相机电池充电器了。
23. Kindle/iPad/打印好的攻略
把各种出国前找好的全部资料拷在电脑上,手机上,优盘上,以备不时之需。
有时候一个人坐火车时间很长很无聊,带几本电子书看可以消磨一下时间。我这一路就看完了两本书。注意尽量不要带纸质书,增加行李重量。
24. 随身背包
放护照,零钱包,水,午餐,纸,笔,甚至电纸书,地图。一般白天出去玩,大包留在旅馆里放柜子里锁好,只带小包就可以。
25. 想念家乡美食的,可以带几袋方便面、榨菜什么的。
从小到大,冰岛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块圣洁的净土。最早对冰岛的印象,来源于在电影频道看的一部电影《天堂病毒》。冰岛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奇异瑰丽景色在我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再之后,喜欢上了冰岛的后摇乐团Sigur Rós,他们的音乐透露着宁静、忧伤、忧郁的气质,低沉婉转的吟唱就如千百年来吹在这座岛屿上的海风。
雷克雅未克,位于冰岛西部法赫萨湾东南角、塞尔蒂亚纳半岛北侧,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首都。是冰岛最大的城市,居住着约全国40%左右的人口。
在冰岛语中,雷克雅未克的意思是“冒烟的海港”,传说当年第一批乘船来到冰岛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人,在船上远远看到了一座冒着烟雾的大陆,以为此地一定有人居住,雷克雅未克的名称也由此而来。从此,他们就在此定居了下来,他们也是现在冰岛人的祖先。
到达雷克雅未克KEF机场的时间是凌晨3点多,但是此时天色已经大亮。因为纬度很高,冰岛夏天白昼时间十分的长,晚上11点多天才稍微黑一些,而凌晨2点多天色就已经大亮。
冰岛唯一的国际机场是位于雷克雅未克南面的Keflavík机场。KEF机场不大,航班也不算多。当入境处的工作人员在我的护照上敲上了入境章之后,我的欧洲之旅就正式开始了。
虽然才凌晨3点多,但是机场的免税店、超市和咖啡馆已经开始营业了。冰岛不用欧元,大部分的商店也不接受欧元,所以我就干脆在ATM上直接取冰岛克朗吧 (因为货币兑换柜台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了)。
KEF机场离雷克雅未克还是有半个多小时车程的,如果不租车的同学也不用担心,可以选择Reykjavik Excursion (RE)或者Iceland Excursion (IE)公司的shuttle bus去雷克雅未克市区,两家公司的shuttle都可以送到雷克雅未克主要的酒店。
我建议大家提前在网上预订好shuttle节省时间。车上有Wi-Fi,座位很舒适宽敞。
我选择的是RE的flybus,RE的总部在市区南部的BSI,以后的day tour也都是从那里出发。大车把我们带到BSI之后,会根据你在市区住的酒店的位置,分别用不同的小车把我们送到酒店。
在飞跃大西洋的飞机上,朝阳在海面上铺陈了一层温暖的色彩。
到酒店,checkin之后已经是早上6点多,拖着疲惫的身体洗了个澡就睡了一会。再醒来已经是中午11点左右了,我收拾了一下行李,就背着包出去暴走了。
往海岸边走,很容易就能找到大名鼎鼎的维京船雕塑。不过它的真正名字是太阳航海者(海盗船骨架雕塑)雕塑,是这座“无烟城市”的重要标志,形如一只大虫子。作者是冰岛雕塑家阿尔纳森(Jón Gunnar Árnason, 1931–1989)。
在这么原生态的海边突然出现这么一座现代化的雕塑,很让人觉得意外。但是不知为何这座雕塑出现在这里又显得这么合情合理。
沿着海岸边的小道往北走,就能远远的看到雷克雅未克另一个标志性建筑——雷克雅未克最新最大的音乐会议中心Harpa。它的外观是由Henning Larsen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丹麦冰岛混血艺术家Olafur Eliasson以及德国的ArtEngineering GmbH公司共同协作完成的。
这座现代化建筑仿佛是由无数看似杂乱无章排列着的玻璃碎片组成。随着天空阴晴的变化而变化着颜色。设计师设计Harpa时,说希望那无数个玻璃面可以反射出大自然的颜色,可见大自然永远是冰岛设计的灵感。
我最喜欢Harpa内部的形态,无数个几何形状的玻璃柱互相完美的契合成了一面面墙壁,折射着外部光线,再加上建筑顶部的无数面镜子,在建筑内部投射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光线。
Harpa门口的大提琴手雕塑。
再往海港那边走,聚集着许多饭店,有一家以龙虾汤闻名的饭店Seabaron。除了点一碗招牌龙虾汤之外,还可以点一两串烤虾烤海鲜等,我还尝试了一点点鲸鱼肉,不过我感觉鲸鱼肉特别腥,不是很吃得惯。
这座蓝色房子就是Seabaron。
吃完午饭之后,我去了雷克雅未克的艺术博物馆——哈夫纳尔之屋Listasafn Reykjavíkur - Hafnarhús。这里收藏了政治漫画家埃罗的作品,并且市场有现代艺术展览。
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布展,半个博物馆都关闭了,所以门票只收了我半价。这个博物馆很小,肯定无法跟其他著名博物馆比,不过饭后过来散散步看看展览还是不错的。
离开了艺术博物馆之后,走着走着就到了议会大厦。议会大厦建于1880-1881年,由玄武岩建成,是冰岛最古老的石质建筑。
议会旁边有一座白色墙壁、绿色屋顶的大教堂Dómkirkja。
其实这里已经离市政厅不远了。再往前走一段距离就是托宁湖,而市政府就座落在托宁湖(Tjörnin)畔。当天风十分的大,我走在湖边简直都快要被吹到湖里去了。
当天湖面上也是乌云密布,愁云惨淡。
湖边有一个雕塑特别有意思,仿佛一个上班族上身顶了一块大石头,这个雕塑的寓意不言而喻了吧。确实,相比于北欧的其他富裕国家,冰岛人民的生活确实不能说得上轻松。
导游告诉我们,冰岛人其实是很幸苦的,他们平均一个人有2个工作,周末还要上班。你经常能看到有的冰岛人年纪很大了,还在继续工作。即便如此,冰岛人民的平均月工资也并不高,差不多才3000美金左右。可见冰岛仍旧缓慢得在从经济危机中复苏。
从托宁湖往东走,就会走到雷克雅未克的主要商业街——邦卡斯垂蒂(Bankastraeti)、劳加维加(Laugavegur) 和斯考拉沃达斯蒂加(Skolavordustigur)。其中Bankastraeti分叉之后分成了Laugavegur和Skolavordustigur两条路。这三条商业街集中了玲琅满目的纪念品商店、艺术商店、饭店和酒吧。
在Skolavordustigur路的尽头,就是雷克雅未克的标志性建筑——雷克雅未克大教堂 (Hallgrímskirkja)。大教堂全称哈尔格林姆斯大教堂,以冰岛著名文学家哈尔格林姆斯的名字而命名,纪念他对冰岛文学的巨大贡献。
该教堂于1940年开始奠基,于六十年代末基本完工。由于经费靠教会筹集和信徒捐助,教堂正面的玄武岩柱历经34年才建好。在教堂的前方广场,有一尊莱夫•埃里克松(Leifur Eiríksson / Leif Ericson, 约970-约1020)雕像,他实际上比哥伦布早将近500年到达了美洲。
大教堂正面的管风琴造型,张力十足。
虽然教堂很高很大,但是内部装饰却十分简单。
十分简朴的内部设计,内部天顶没有天顶画,但是还是很美。
教堂可以乘坐电梯登顶,门票可以在进门之后左手边的纪念品商店购买,可以用美金、欧元和冰岛克朗买票。其实买不买票全靠自觉,电梯门口和教堂顶部没有人检票,逃票了也没有人检查。但是最好还是自觉买票,也算是为了教堂维护做了一份贡献吧。
因为今天天气不好,下雨风大,所以我并没有登顶。两天之后天气变好之后才登顶,俯瞰了雷克雅未克全貌。
雷克雅未克虽然没有繁华的街道和高楼大厦,但是却弥漫着浓浓的艺术气息。街边随处可见让人会心一笑的涂鸦、雕塑。
这个涂鸦里面就有冰岛著名的冰岛马,冰岛国旗,瀑布,火山,还有间歇泉。
冰岛每年的晴天数量很少,天灰灰的日子多了,怪不得冰岛人的性格都很阴郁。
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这个照相店看一看,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照片。
冰岛在同性平权方面走在全球前列。
所以说打领结一共分几步??
路边一个普通的电路箱都被涂鸦成了一个灶台和烤箱。
Snaefellsas半岛位于冰岛的西部,雷克雅未克的西北部。这里虽然没有黄金圈、南部冰湖受关注,但是这里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自然景观,使其成为冰岛乃至欧洲第一个认证的“绿色地球区”。
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曾经在他的科幻小说《地心之旅》中将Snæfellsnes冰川描述为通往地心的门户。另外很多人认为Snæfellsnes冰川有超自然的能量,是外星人抵达地球的降落点之一。1993年就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聚集在此等待外星人的光临,但最终外星人还是没有出现。Snæfellsnes半岛是冰岛乃至欧洲第一个认证的绿色地球区,在世界名列第四位。
Snæfellsnes半岛地质多变、风光多样,有高山湖泊、冰川火山、悬崖峭壁、绿地苔原。这里的景色壮丽,变化多端,几乎展现了冰岛所有的地质地貌奇观,被誉为“冰岛缩影”。
目前为止,只有Reykjavik Excursion有到Snæfellsnes半岛到一日游团。
Tour因为路程很长,所以早上八点就从BSI出发,七点半就开始从酒店开始接人,晚上八点半才再次回到雷克雅未克。这一天下来,在车上的时间超过了四分之三,最后玩的倒没那么累,累都是坐车坐出来的。
经过了几个小时的行驶,我们来到了第一站--一块乱石沙滩。据说这里以前会有海豹出没,可以当天天气真的不太好,沙滩边只有零星的海鸟飘在海面上。海边的风也十分大,天上不时下起大雨,大风大雨的天气让人没法在海滩上呆太久。我们都是用冲锋衣包裹住自己,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就离开了。
不过景色真的好的没法说,有一种世界尽头的味道。
四周孤零零的只有一座红色房子。
冰岛Arnarstapi地区以其独特的拱形结构闻名于世。每年到了鸟类繁殖季节,黑色的玄武岩上会站满来此繁殖的鸟类,主要有三指鸥和海鸟。
这里有一条沿海而建的栈道,RE的大巴到这里的时候已经过了中午,而停车场外有一家饭店。
有些遗憾的是,山上的冰雪在5月底已经化完了,露出了黑色的火山灰。当天的云很低,盘绕在山顶。山脚下有片空地,摆着一个球门,难道在这个地方也有人会踢足球?
冰岛的草地都特别特别的厚,虽然已经是5月底了,但是寒冷的天气还的占领着冰岛。不过这一丝绿色似乎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了。
一些渔船停泊在海边的船坞里。
远处的悬崖绝壁
这个角度的岩石好像一条鲨鱼
加载更多
我们的旅程继续来到了Djúpalónssandur黑色沙滩,这里布满了黑色的鹅卵石。
公路的后面就是Snaefellsas冰盖。即使在五月底,冰雪还没有完全消融。
环绕着沙滩的,是一望无际的火山岩浆冷却行程的岩石。内陆的火山喷发之后,岩浆顺着山体一路流向海洋,而有的岩浆未到达海洋便冷却凝固。千百万年后,岩浆就行程了一望无际的岩浆岩石平原。
在这些岩石上,生长着黄褐色的苔藓。导游说,这是岩浆岩上特有的一种苔藓,生长速度特别慢。像这片苔藓其实已经生长了几百年了。
走过了一路崎岖的岩浆沿小道,我们就来到了黑色沙滩。黑色沙滩上零星分布着钢铁残骸,据说这是将近一百年前一艘在这里失事的船只留下的遗址。
这样的岩石仿佛让人置身外星球。
连钢铁铸成的船只都能被打成碎片,可见这里的海浪有多凶猛了。而在这时,天上的云露出了一个豁口,阳光倾泻而下,洒在狂暴的海面上。
冰岛是个火山活动很活跃的国家,Snaefellsas半岛也有很多死火山和活火山。在我们的路途中,也经过了一个死火山的火山坑。这个火山口活跃于100多年前,不过从20世纪之后就不再活跃。我们可以爬山火山口旁边的山口山欣赏全景。
这是一个Snaefellsas半岛北部的小渔村,我们在这里稍作休息。这里有一片黑沙滩。
可以想象,这个小村子之前也是一个小渔村,而似乎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打鱼了。
Kirkjufell山并不高,海拔才463米。然而Kirkjufell各个部分的完美组合成功地使它脱颖而出,成为了世界上十分著名的山峰。基尔丘山可谓一座360度无死角的拍照胜地,山上景色极具中土世纪色彩,三条瀑布直流而下,充盈着蜿蜒在山脚的清透溪流,组成一幅绝美的世外桃源图。基尔丘山的气候更是得天独厚,它是世上观看北极光的绝佳地点。
基尔丘山的底部形成于一百多万年前的上一次冰河世纪的早起,其主要是由生活在那个时期的有机体的残骸构成。而其顶部的是岩浆层,形成于冰河世纪较为温暖的时期。在那一时期,位于冰川底部的玄武岩被逐渐消融的冰川逐渐侵蚀,而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层层叠叠的形态。
这座美丽的山丘给我们今天的Snaefellsas之旅画上了句号。
在基尔丘山旁边的山丘上,我们也能看到层层叠叠状的岩石。这同样也是由消融的冰川侵蚀而形成的。
人类活动唯一的证据,就是这条通向远处的公路。走在这样的公路上,不自觉的就想起了一部冰岛电影《世界尽头的养路工》,几个人,夜以继日的维护仿佛通向世界尽头的公路。
提到冰岛,就不能不提起冰湖。而冰岛南部的瀑布和黑沙滩,也是来到冰岛之后不能不去的目的地。瓦特纳冰原,这个仅次于南极冰川和格陵兰冰川的世界第三大冰原,面积8420平方公里,海拔约1500米。高2110米的冰岛最高峰卡夫安达(Hvannadalshnukur),座落在瓦特纳冰原南部。而紧挨着卡夫安达峰的,就是闻名世界的冰湖。
Glacier Lagoon一日游团会经过Vík,Glacier Lagoon/Jökulsárlón,
Seljalandsfoss瀑布和Skógafoss瀑布等最能代表南部海岸线的经典景点。
去South Coast的团,RE、IE和Bustravel都有。其中RE和IE的团都很大,旺季的规模在50人以上。因为实在不想跟那么多人了,所以就报了规模mini的Bustravel的团。
Bustravel的团很小,一般在10人左右,而且团费也便宜了不少。Tour早上七点半从雷克雅未克出发,七点开始从酒店接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团费里并不包括冰湖上的水路两栖船的费用,船票到了冰湖之后需要自行另外购买。
这里我介绍一下“迷失冰岛”的两幅地图,基本上南部线路的团都是沿着一号公路线,先到达冰岛最南部的小镇Vik,再继续向东北方开,到达瓦特纳冰川脚下的冰湖。
早上七点多,Bustravel的车准时出现在了旅馆外面。因为团的规模较小,所以导游兼任司机。今天的导游是个白发老爷爷,坚毅的脸棱角分明,头发梳的一丝不苟,我想他年轻时候一定是个大帅哥吧。果然当天加我只有9个人,正好坐满一个mini van。这样,我们一行九人就往冰湖进发了。
车刚离开雷克雅未克,就进入了一片广袤的北冰雪覆盖的高山冰原。虽然已经五月底了,但是高原上的冰雪仍然没有一丝要化的迹象。
远处的中央高原区,白雪皑皑。
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行驶,我们的车慢慢的沿着盘山公路绕下了高原,进入了南部广袤的平原区。
其实在南部沿海有很多很多的大大小小的瀑布,因为在这里,中央高原走到了尽头,绵延的数公里的悬崖峭壁为瀑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当高原顶部的冰雪消融之时,融水便沿着悬崖峭壁飞泻而下,之后便在南部平原形成一条条的小溪河流,最后奔腾入海。
我们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其中很著名的塞里雅兰瀑布。它的特别之处就是人们可以走到瀑布后面,一窥究竟。但是要走到瀑布后面,需要全身都穿防水服,并保护好相机,不然一定会被淋成落汤鸡。
瀑布的一边有一个小山丘,可以通过一条栈道爬到小山丘到顶部,然后再从顶部接着 进入瀑布后面。
当遇到大风的日子,瀑布的水流会被吹的东倒西歪、四处喷溅,稍微一靠近就会被淋的全身湿透,我走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已经被溅的满身是水了。
加载更多
我们终于在中午时分到达了冰湖。冰湖果然名不虚传,一下车我们就被蔚蓝的冰湖震撼到了。五月底的时候,大部分冰块已经融化,露出了大片的湖水。
我也迫不及待的登上了冰湖旁边的一座小山丘,拍下来冰湖的全景。
紧挨着冰湖的,就是冰岛的最高峰卡夫安达(Hvannadalshnukur),而冰湖的底部却是冰岛陆地上的最低点。最高峰和最低点竟然离的如此之近,真是一种有趣的现象。
那么冰湖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800 多年前形成的瓦特纳冰原上有一个巨大的火山口—格里姆火山口,冰原最南端接近海洋部分在几十年前开始受温室效应影响,冰川末端开始溶化,以每年800米的速度流入较温暖的山谷中,形成这个近20 平方公里的冰湖,浮在水面的冰山只占10%,其余都在水底。一些冰块蓝得耀眼,是因为冰块在底层受到极大挤压,冰的密度变高使其呈现出美丽的冰蓝色,湖中冰块不停转动露出水面,但当空气进入冰块后,冰的密度减低又会变成奶白色。
冰湖也是冰岛唯一的与海洋相通的湖泊,许多从大冰块上融化断裂而出的小块冰块就会顺着水流漂向海洋。在远处那座桥的再远一些,就是冰湖的入海口。入海口的海滩上有许多被冲刷到海滩上的冰块。在这里,海水和冰湖中的淡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有些冰块也会在两股水流的作用下长时间停留在此。
Bustravel的团需要自己购买水路两栖船的船票,我当时也急着坐船,忘记拍船的照片了,补上一张在网上找的照片。
有些冰块上面附着上了一层火山灰,但是也有许多冰块一尘不染的金盈剔透。透过清澈的湖水,你仿佛能感觉到冰块浸没在水中的部分是有多么的巨型。
加载更多
维克原本是一座小渔村,是冰岛最南部的小镇。这里有广袤的黑色沙滩和奇异的海边巨石。
不过很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原因,Bustravel和RE、IE的团并不会去著名的黑色沙滩Reynisfjara。这次的遗憾,只能等下次再来的自驾游的时候弥补了。
远处山坡上的红顶教堂出现在了很多驴友们的照片中,现在正值早春时节,教堂前的花朵还并没有开放。
远处隐约可见矗立在海岸边的Reynisdrangar巨石。
在维克稍作休整之后,我们就踏上了回程中路。
斯科加瀑布又叫森林瀑布,非常非常的美,而且相传瀑布之后埋藏着宝藏。从瀑布周围的水雾就可以看出瀑布的水量有多么的大、水流有多么的急了。
因为水雾很大,一般在这里是能拍到彩虹的。可是我们当天不太走运,天色有些暗,并没有拍到彩虹。
瀑布旁边有一条栈道通往山顶的观景台。我因为时间太紧就没有上去。
这一站并没有出现在Bustravel的网站上,但是导游爷爷一时兴起,聊着瀑布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这个有名,但是并没有多少游客光顾的瀑布。
Urriðafoss瀑布是冰岛流量最大的瀑布,位于冰岛最长的河流Þjórsá的下游区域。很遗憾的是,冰岛政府正在考虑一项在Þjórsá河上的筑坝发电计划,如果这个大坝建成的话,将极大的降低瀑布的流量,甚至让瀑布在冬天干涸。
老爷爷说到这里的时候,看的出来他是很心痛的。原来筑坝的争论不止在中国三峡存在着。
这里可以看到,河面极其的宽阔。虽然没有轰鸣的声响,但是流量十分大巨大。
在我们将要离开的时候,河上出现了一条彩虹
在经过了两整天十分考验人体力的跟团一日游之后,如果今天再给自己安排一个整天的一日游的话,就太惨无人道了。所以这一天的安排只有雷克雅未克市内的几处景点,主要是参观冰岛的国家博物馆,也补上了第一天没有去的大教堂登顶。
早上睡了个懒觉才起床,拉开窗帘,发现今天竟然是个十分难得的好天,晴空万里,在蔚蓝的天空只零星的飘着几朵白云。这跟前几天的愁云惨雾和多变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为已经对雷克雅未克的市区稍微有了一些了解,所以我今天特意没有拿地图,完全让我自己的双脚带着身体在市区漫步。
不知不觉,走着走着就又来到了海边的海盗船雕塑。
天气那么好,天鹅也跑出来悠闲的游泳了。
和第一天的愁云惨雾对比,今天真是另一翻光景了。
无论如何,你都很难忽略掉仿佛宇宙飞船般的大教堂。
冰岛的国家博物馆位于托宁湖的西南部,位于雷克雅未克市区边陲。相对于主流景点,一般很少有游客会到那里参观,因为今天比较闲,所以我就把这个计划外的博物馆放进了今天的日程中。
冰岛国家博物馆是个两层楼的建筑,详细介绍了冰岛这个年轻的国家从维京人殖民,到被瑞典丹麦统治,最后到独立的几百年的历史。博物馆于1896年开放,2004年经过翻修过后重新开放,所以博物馆看上去还是很有现代化气息的。一楼有咖啡馆,纪念品商店和售票处,参观需要到地下一层的自助存包处存包。
为了方便大家做攻略,这里我大概梳理一下冰岛的历史吧:
1. 冰岛最初是由挪威人于1100多年前发现并开始殖民的,最初一批定居者大概于公元870年开始在冰岛定居。
当时冰岛并没有一个像国王一样集大权于一身的人,统治的权利属于各定居点的族长手中。他们当时建立了一种类似于议会的制度,定期集会商讨国家大事。
2. 大概于公元1000年,冰岛人开始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成为了冰岛的国教。
3. 1200-1600年,冰岛的各地族长为了更多的权利和领土而发动战争,这一时期也被称为“Sturlung时期”。
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因为封建贵族纷纷投靠了挪威,冰岛成为了挪威的殖民地。挪威国王成为了冰岛的国王,冰岛也被迫开始使用挪威的法律。16世纪,挪威被丹麦吞并,之后冰岛也就成为了丹麦的殖民地。
4. 1600-1800年,丹麦对冰岛的控制逐渐加强,其中丹麦的贸易控制极大的限制了冰岛的贸易发展。而也正是因为这种逐渐加强的控制,冰岛民众渴望独立的愿望愈加的强烈了。
5. 1800-1944年,由于冰岛国内独立的呼声逐渐高涨,丹麦被迫给予了冰岛人民一部分的自治权。最终经过超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冰岛共和国终于于1944年6月17日宣布成立。
离开了冰岛国家博物馆,我继续沿着托宁湖散步回到雷克雅未克市中心,往哈尔格林姆斯大教堂进发。
冰岛人真是会冷幽默,窗子上贴的星战人物卡通版也真是可爱。
第一天去大教堂时,风雨交加的天气太恶劣。所以我最后决定把登顶教堂的计划留到今天来,幸运的是,今天这么给力的天气让登顶之后的景色更加美和开阔。
雷克雅未克的其他建筑,跟大教堂比起来都是袖珍的,所以大教堂的背景里才如此对干净,完全没有其他建筑能和它争夺人们的注目。在我看来,大教堂灰色的外观,在蓝色的背景下,被衬托的更加醒目了。
在进大门左手边的纪念品商店买了门票之后,就可以乘坐电梯直接达到顶部的钟楼观景台。
在观景台上,雷克雅未克的全景在我的面前展开,一览无余。市区里那么多糖果色的屋顶给这个不大的城市带来了一丝俏皮和童话色彩。
而我更加爱的,是远处的群山。
加载更多
晚上到了大名鼎鼎的Noodle Station解决了晚饭,果然如网上说的那样分量十足,也不是很贵,十分划算。在寒冷的天气里,吃一碗热腾腾的越南粉,还是特别特别惬意的事情。但是不足的是,这里的面条种类并不那么多。
最后推荐一个十分好吃的Gelato店,叫Bada Bing Gelato,就位于Laugavegur街上,店主是两个十分漂亮的冰岛妹子。口味选择还是挺多的,分量也挺足,就是价格略微有些贵,两个球要750冰岛克朗。
坐在Harpa前的公园里吃着Gelato,晒着暖暖的太阳,这真是来冰岛之后最惬意,最完美的一天了。
相信即使对冰岛不甚了解的人,也肯定听说过冰岛的蓝湖温泉。它乳白色都池水和富含矿物质的火山泥都已经成为了冰岛的名片。
蓝湖位于冰岛西南部雷克雅尼斯半岛的格林达维克,距凯夫拉维克国际机场13公里,距首都雷克雅未克39公里。因为这里离国际机场很近,所以很多来冰岛转机的人都会利用等待时间来蓝湖泡泡温泉,舒缓一下坐飞机带来的疲劳感。
蓝湖由部分火山熔岩形成,水温约37–39 摄氏度。湖水富含硅、硫等矿物质。蓝湖里的温泉水全部都是来自于地下火山加热的海水,由抽水泵抽到地表冷却之后,注入蓝湖温泉池中,每40个小时蓝湖的湖水就能更新一次。细菌在这种高温高矿物质的水中是无法生存的,人们完全不需要用消毒剂来保持湖水清洁,这也让蓝湖成为了纯天然无污染的天然温泉。
今天的蓝湖之行,我选择了RE的蓝湖温泉游。
RE的这个tour比其他家好的地方就是,价格之中包了蓝湖门票,到了蓝湖之后不需要排队买票。并且从雷克雅未克到蓝湖的车次很多,从早八点到晚八点每小时一趟,而从蓝湖回雷克雅未克也是几乎每小时一趟车。游览蓝湖至少需要两个小时,而买了往返票的话,完全可以看心情来选择往返时间。
不过这个tour里默认购买的门票是最基本的票,就是只有入场票,没有浴袍、毛巾、饮料。如果想升级成高级一些票,需要在蓝湖门口的售票处咨询。
对于我来说,基本票就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了。如果不想买高级些的票,也不想在蓝湖租浴巾和浴袍的,一定要记得自己带哦。
到了蓝湖停车场之后,Blue Lagoon的大标志赫然出现在眼前。注意在这个标志的左边就有一个可以寄存行李的小房子,从KEF机场来的童鞋们可以把大件行李寄存在此,寄存费也不贵,大概3欧。
在正式进入蓝湖之前,是可以凭门票到观景台拍蓝湖温泉全貌的。蓝湖的观景台一共有两个,一楼有一个,然后从Lava Restaurant里的楼梯上到二楼之后还有一个。不过注意这都是需要凭门票进入的,没有门票的童鞋好像需要购买一种观光票
在二楼的观景台上,蓝湖的全貌尽收眼底。下面照片里最左边的就是更衣室和储物间,在换了衣服之后,就可以来享受泡温泉的惬意了。
刚出更衣室的门,你就能感受到冰岛寒风的恶意,常年10摄氏度左右的天气让只穿了泳裤的我十分的吃不消,裹着浴巾就往池子里跑。在池边有放浴巾的架子,不过大家一定要注意了,把自己的浴巾藏起来,或者记住自己的浴巾的确切位置,因为衣架子上全都是白色的浴巾,十分容易搞混。
蓝湖温泉还是挺大的,估计能容纳500多人。新鲜的、刚从冷却池泵出的温泉水从温泉池远离更衣室的一侧注入池中。池底因为积累了很多矿物质而变的透亮雪白,光滑粗糙不均,有的地方容易滑倒,而有的地方却有很硌脚。
说实话温泉池中有的地方(特别是远离更衣室的池边)的水是不那么暖和,甚至是有些冷的,而靠近抽水泵的池水是最温暖的。
最后大家不要忘记了涂一些免费的火山泥哦,据说对皮肤相当有好处。我就用火山泥敷了好几次脸,因为这种火山泥在外面的售价可是80欧起的。
在蓝湖靠近入口处还有一个酒吧,有果汁、酒出售。我买了一杯冰镇啤酒,一边靠在温暖的温泉中,一边喝着冰镇的啤酒,真是太惬意了。
在温泉里足足泡了一个半小时之后,我才恋恋不舍的准备离开了。大家注意,在离开之前,一定要用更衣室里特制的沐浴露和洗发露彻底的清洗身体。因为矿物质的原因,如果不清洗干净头发,会让头发干枯沾粘,对头发伤害很大。
最后再看一眼蓝湖,就坐着RE的大巴回雷克雅未克。
回到雷克雅未克之后,天光尚早,我便去了前几天经过的一家备受好评的餐厅吃Brunch。这家餐厅叫SNAPS,夏天旅游旺季的时候,这里的晚餐都需要提前预定,不然会等待很久。
这家餐厅的气质很独特,装修很复古很有味道,几面墙用老报纸糊了起来,高高大大的窗子前面摆放着许多盆绿色植物,餐桌紧凑而有序的摆放着。完全可以用“Cool Place”来形容这里。
我一进门就喜欢上了这里的小资的环境,几乎占了整面墙的玻璃窗和玻璃屋顶保证了餐厅里采光充足。
这里的菜品种类很多,从美式汉堡三明治到法式浓汤一应具全,而每份菜品的分量也挺足。我最后点了一份三明治,里面的薯条堆的跟小山一样。
这是在冰岛的最后一天了,晚上我就要坐飞机去阿姆斯特丹,自然我也把最后一天安排给了冰岛必去不可的黄金圈。
一般黄金圈的团有两种,一种是中午出发比较精简的,只会去地热泉公园、黄金瀑布和议会国家公园,而另一种团是出发更早、会多去两个地方。因为想睡个懒觉,我就选择了中午出发的精简的团。
中午十二点,RE的车准时来接人。集合之后,我们一大巴的人浩浩荡荡的往第一站地热公园进发。
Geysir这个词本来是冰岛语里的词汇,但是因为冰岛的地热泉太有名了,geysir这个词也就渐渐的被美国人所熟知,最后它也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一个英语常用词汇了。
还没到地热公园,远远的就能看到一团一团的水汽弥漫在空中。
刚进入公园,许多小型的涌泉零零散散的分布在路的两旁。温泉到四周的土壤呈现了鲜艳的金属色,这可能是由被温泉裹挟到地表的地底的金属矿物污染形成的。
这个Little Geysir虽然小,但是里面的温泉喷涌的特别欢快。
在往前走一段,就到了地热公园里最著名的间歇泉了。不过遗憾的是,真正著名的Geysir处于休眠期,现在每几分钟喷涌一次的是比Geysir规模小一些的Strokkur。所以现在大家只能看着Strokkur来想象Geysir喷发时候的壮观景象啦。
高达数米的水柱就是从那个洞里面喷涌而出的。
每当Strokkur将要喷发时,洞里的水位都会极速下降,好像水都被吸到了地底,蓄势待发,等待最后一刻的喷薄而出。
最后要吐槽一下,等待温泉喷发真的很需要恒心和毅力,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喷发了,所以围观群众们都丝毫不敢懈怠的举着相机等待喷发的时刻。如果喷发的时候你正好在走神,那么就只能在寒风中再等上五六分钟了。
其实地热公园并不大,等上旁边的小山坡还能望到地热公园的全景。
加载更多
黄金瀑布是冰岛的第二大瀑布,仅次于第一大瀑布Dettifoss,但却是冰岛最大的断层峡谷瀑布。黄金瀑布位于地壳板块断层形成的峡谷处,分为上下两层。白河(Hvítá river)的水流在这里流进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地壳裂谷中。
“不,我绝不同意在此地修建水坝,因为那样我们将永远失去这壮观的美景。”九十多年前,为了保护欧洲第二大瀑布—黄金瀑布(Gullfoss),倔强的冰岛女子西格里德•托马斯多蒂尔(Sigríður Tómasdóttir),和她的父亲Tómas Tómasson一起出现在冰岛议会阿尔庭上,强烈抗议外国利益集团在此地建设水利工程,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如果这场官司输了,我将跳入大瀑布中。”政府终于让步,放弃修建水坝,而帮助她打赢官司的律师Sveinn Björnsson日后则成为了冰岛第一任总统。
黄金瀑布离地热公园很近,RE的大巴行驶了十几分钟就到达了黄金瀑布旁边的停车场。从停车场走到峡谷边缘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不过还好风景特别棒,无垠的荒原衬着远处的雪山真是一副完美的图画。
从峡谷顶层,沿着阶梯下到了和瀑布较为平齐的一个栈道上,沿着栈道,我们朝瀑布进发。
下面那位老兄真的胆子好大,往前一步就是万丈深渊、粉身碎骨。
越往前走,水雾越大,瀑布的轰鸣声也越大。
从这里能很明显的看到地壳的断层。
那时候,我脑海里的念头就是:让我走近些,再走近些吧。越往前走,越接近瀑布的上层,道路也越发湿滑。最后我们走到了栈道尽头的一大堆岩石上,这时瀑布的上一层已经近在咫尺,湍急的水流奔流不息。我的相机镜头上也喷溅上了水珠。
驻足在瀑布边,我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渺小和大自然的气势如虹,这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
加载更多
冰岛世界文化遗产阿尔庭(AlÞing)即是世界上最早的议会诞生地,又是两大陆地板块交界处,形成的壮观裂谷景观,犹如地球一道美丽的伤疤。
三千万年以前,由于地壳运动产生板块漂移,大陆板块中不稳定的地方开裂,岩浆迸发出来,便形成了冰岛,这条又长又宽的大西洋断层将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分隔。这也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地壳断层大峡谷。
我们从停车场,沿着栈道满满的下到了断层峡谷的底部。
漫步峡谷之中,黑黢黢的岩石耸立在两旁,我们好像在见证千百万年来的地质变迁。即使现在,这个裂谷仍旧在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扩张。
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巨大的湖泊。而这就是冰岛最大的湖泊——辛格维利尔湖(Thingvellir Lake),面积83平方公里,通过李格河和厄尔菲萨河注入大西洋,据说里面有丰富的鳟鱼和鲭鱼。别看湖面风平浪静,然后湖底却遍布断层、裂谷、火山和热泉,因为这里是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非常频繁。
辛格维利尔湖有着无比平静的湖面,但是隐藏在平静湖面下的却是复杂、迂回曲折的沟壑和洞穴。
(辛格维利尔湖底壮观的大裂谷,以上三幅图片均来自网络,摄影师:Alex Mustard)
除了这个冰岛最大的湖泊,辛格维利尔国家公园还以世界上第一个议会而闻名。
世界最早的议会诞生在冰岛,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那样一个不毛之地,怎会有民主制度呢?实际上,冰岛议会制度的雏形是维京人从斯堪的纳维亚带来的,公元930年,经当时冰岛各居民点推荐选拔,36名头领在此地集合,共商大事,冰岛人称此举为“众人议会”。辛格维利尔平原上成立的这个露天议会场所,标志着冰岛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开始。从各地赶来的“会议代表”们可能要在风雨中行走十几天才能到达这里。
当时冰岛分四个大区,每个区有一个“庭”(Þing),冰岛语“议会” (parliament)的意思,夏天的特定农闲时间(6月-7月),所有冰岛的土地所有者都要来这里参加“阿尔庭”,会期两周,内容包括制订、通过新的法律,宣判刑事案件,解决跨区争端,并对全冰岛的未来作决策。阿尔庭的“庭长”是从有威信的首领中选出的,任期三年,主要工作就是宣读法典,做一些决策等等,当时的法律没有文字记载,全凭记忆,庭长每年都要向议会参加者背诵1/3 的法律条文,以提醒大家注意。但他并无实权,仅有道德力量,而且他也是全冰岛唯一享受俸禄的人。想当年,庭长就是站在这块被称作“法律石”的大岩石上主持会议,面对高高的石壁,背对成千上万的听众,大声宣读着某项法律和决定。石壁是天然的扩音器,声音在辛格维利尔平原上回荡,制订法律的人坐在草坪中间,而顾问们坐在周围,草坪上的人都能听到他的讲话。世界上最早的议会阿尔庭诞生后,冰岛成了欧洲第一个共和国,后来比如选择信奉基督教这件事,就是经“阿尔庭”通过的。
然而这不仅仅是一次庄严肃穆,所有自由人均可参加的“全国代表大会”,还是一场欢乐的盛典。议会期间,众人在广阔的绿色平原上安营扎寨,后来,随着参加的人不断增多,这里也就演变成热闹的全国性集市:农民携家带口,参加法律辩论的各党派人士、商人、手工艺人,还有说书人和施行者,或骑马,或乘雪撬,从四面八方赶来。人们带着干粮和日用家当,在这里搭起临时帐逢,用清澈的湖水做饭,交易各自多余的物品,也交流着各种信息。这是冰岛一年中最主要的社会活动,这一惯例一直延续到1271年。
这个热狗店就在Harpa往港口的方向,离Harpa仅有三分钟的路程。说实话这里不太好找,因为这个小小的红房子被旁边那个围栏挡的严严实实。之前几次来这边都没找到,而在雷克雅未克的最后一天下午竟然误打误撞的走到了这里,这真是让我惊喜不已。
来这里买热狗的游客不过,大部分客人都是开着车专程来这里的本地人,可见这里的热狗很受当地人的肯定和欢迎,味道自然肯定很棒
一个热狗400ISK,一点也不算贵。我觉得这里卖的热狗特别的地方,就在于店主好像在热狗里加了一种类似于煎饼果子里面放的那种脆脆的东西,配上精道的肠,再加上芥末酱、蛋黄酱和番茄酱,这些东西组合起来简直就是人间美味,每咬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每嚼一下都香脆可口。
我狼吞虎咽的吃完了第一个热狗之后,真的觉得一点也没有吃过瘾,就再去买了一个。胖胖的店主看我吃完之后,又回来买了一个也笑了。
在临走之前,我还特意又买了一个冰岛的酸奶,我这几天每天至少要喝一杯。真的太好喝了,推荐给大家。
晚上11点多,我坐着RE的机场班车到了KEF机场,准备坐飞机到阿姆斯特丹。
6天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在6天里粗粗的领略了冰岛魅力无穷的自然景观的冰山一角,体味了冰岛人外冷内热的名族个性,不过等待我以后来发现、体验和享受的还有很多很多。
冰岛,以后一定还会来的!!
坐着斯堪地那维亚航空的红眼航班离开了冰岛,途径奥斯陆,我终于踏上了欧洲大陆的土地。接下来的行程我会从荷兰开始,沿着逆时针顺序游览比利时、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和东欧。
我的欧洲大陆的第一站是阿姆斯特丹,但是我怎么都不会想到,在阿姆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怀着十分十分激动的心情(这是当时的真实感受啊),我一个人背着大包小包,从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坐着火车到了中央火车站,激活了火车通票,买了Holland Pass,准备去要入住的青旅。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我要入住的青旅,在博物馆区附近,离火车站很远,只能坐Tram到达,但是由于我之前准备不足,只有旅馆的地址,并没有在地图上标注出旅馆的位置,再加上当时手机没有网,所以就根本不知道旅馆到底在哪里。于是乎,我自然而然的慌乱了起来,人一慌乱起来大脑就不能正常思考了,所以我在火车站门口左转右转到处找Tram的站台,也不知道找Wi-Fi或者问当地人。
最后过了20多分钟,我决定在不知道要去哪里的情况下,冒险坐Tram往博物馆区走,大不了到了之后一条街一条街的找。于是我就坐着Tram一号线,胆战心惊、生怕错过下车车站的到了莱茨广场(Leidseplein)附近。最终,很幸运的遇到了几个像外国游客的年轻人,他们碰巧和我住同一个旅馆,给我指了路。
这次遭遇真的给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课,在这之后我每去一个地方,一定会把旅店的位置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查好怎么从火车站去旅店。
其实说实话,即使计划的路线再仔细,最后到实践的时候不可能完全按照计划的路线来的。所以虽然我觉得女皇的路线很棒,可是那天我还是把地图丢在了一边,完全让双腿带着我去探索了。
我从莱茨广场附近开始,沿着王子运河,到达马海丽吊桥,再沿着运河返回莱茨广场,接着往北到达西教堂、水坝广场、皇宫,最后到达伦勃朗广场。
阿姆斯特丹,这个被运河切分的城市,同时也仿佛是被运河像纽带一样串联起来的。与水为邻的城市,最不缺的就是灵性。运河两岸砖红色的楼房,有着窄窄的门和高高的窗户。我十分陶醉于这种建筑风格,在紧凑中彰显着活力。
相爱的人们把最甜美的回忆,连同爱的誓言,锁在了这里。
虽然当天的天气不是很好,天一直阴沉沉的,期间还飘起了雨,风大温度低,但是这一簇花朵已经够我开心半天了。
我要是能住在这种地方该多好啊,藤蔓环绕、生机勃勃。
如果把阿姆斯特丹比作一个人,那么运河就如同她体内的血管一样。
红色的小摩托真是拉风,往这一靠就是风景。
加载更多
在王子运河的尽头,就是马海丽桥。马海丽桥是一座于1671年竣工的横卧在阿姆斯特丹河之上的人行桥。是阿姆斯特丹现存少数木结构吊桥之一,也是阿姆斯特丹最简洁的桥。木桥有两个白色的行人闸门通往教堂街。由于这座桥非常的狭长,所以它又被叫做“Skinny Bridge”,寓意为苗条的女士。这座桥分别于1871年和1929年两次重建,但是它还是木头建造,并且依然保持着“苗条”的风格。
离开了马海丽桥,我沿着国王运河,途径九条街 (DE 9 STRAATJES)往西教堂方向进发。
所谓的九条街指的是位于水坝广场和约旦区之间的九条短短的街道。街角除了有街名外,还会有"九条街"(DE9 STRAATJES)的标示,看来应该也算是阿姆斯特丹市区很有特色的一个小区域喔。
九条街上隐藏着许多极具特色的小店,当地有间评价颇高的糕饼店-pompadour本店也开在九条街上。运河两旁仍旧是绿树掩映,惊喜不断。
阿姆斯特丹的房子都是又窄又高的,这就要归功于当年的荷兰法律,规定每户收税按照房门的大小来,所以家家户户都把房门造的超小,窗却十分硕大,这样房间里的采光得有多充足啊。
这个小朋友不停的向外张望着,他是一个人在家吗?
其实运河两旁的惊喜很多很多,有时候一个很有创意的装饰都会让你会心一笑。这家主人竟然用鞋子做花盆。
街头无处不见的贴纸,如果仔细欣赏的话,也会发现无限的趣味的。
街头竟然有一张《东京物语》的海报。
加载更多
最后终于到了西教堂(Westerkerk),整个教堂大部分都被包起来了,而且进去参观要买门票,所以我并没有买票入内参观。
离开了西教堂,往东走,便能到达阿姆斯特丹的心脏和历史的发源地--水坝广场。广场的西面是新古典主义的王宫,自1655年起为市政厅,1808年改为王宫。王宫北侧是新教堂。广场南侧是杜莎夫人蜡像馆。广场东侧是国家纪念碑(National Monument)。
王宫右边的教堂就是新教堂(Nieuwekerk),因为也要门票,所以我也并没有入内参观。
离开了水坝广场,天色已经很晚了,我就打算回旅店休息。路上途径了铸币塔(Munttoren)。
不知不觉,我竟然走到了伦勃朗广场,广场中心是伦勃朗的全身雕塑。背后的大楼上Booking.com,查了一下才知道是Booking.com总部。伦勃朗广场和莱茨广场一样,是阿姆斯特丹主要的夜生活地点,酒吧和餐馆不要太多。
广场上的雕像3D还原了伦勃朗的名画《夜巡》的人物场景,而《夜巡》现在就收藏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立博物馆中。
天色渐晚,我也就结束了今天的行程。去电影院看了《Mad Max: The Fury Road》,被汤老师和塞隆姐帅的一脸。真是不能再美好的一天啊。
在阿姆斯特丹的第二天,我准备分半天给荷兰国立博物馆和梵高博物馆,然后下午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去坐运河游船。
说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就不能不提Holland Pass。Holland Pass是一种方便游客参观景点的city pass,或者说是country pass,因为Holland Pass可用于荷兰国内各个城市的主要景点。
Holland Pass可以在火车站的咨询中心购买,或者GWK Traveller的门店都可以买到。
Holland Pass分四个种类,小、中、大三个类型,加一个儿童型。每种类型的pass都包含四个部分,一是数量不一的用于参观的金票和银票、二是24小时的hop on & hop off的观光车或者运河游船,三是打折卡,四是免费的城市地图。
类型不同,价格也不同,这次我买的是中号的pass,其中包含了金票和银票各两张。金票我用在了国立美术馆和梵高美术馆,银票用在了阿姆斯特丹的foam摄影博物馆、鹿特丹的Euromast全景观景台。
Holland Pass还是挺值的,虽然这些景点的门票加在一起和pass的价格差不多,不会省多少钱,但是有pass最大的便利就是不用排队。梵高美术馆门前的队永远十分十分的长,动辄就要排上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不排队的话能省下好多好多的时间。如果有Holland Pass的话,直接走快速通道就可以,虽然也可能排一些队,但是短了很多很多。我那天就只在梵高博物馆门口排了5分钟的队就顺利进去了。
金票可用于例如国立美术馆、梵高美术馆、库肯霍夫公园等。
开放时间:每天早9点到下午5点,售票处下午四点半关闭。注意每天都开门哦,包括圣诞节、新年等节假日。 这一点真是太人性化了。
门票:成人17.5欧。
把国立博物馆放在第一个参观,是因为即使有Holland Pass也要排队,所以我就尽量一开门就到。注意Holland Pass需要到售票处用一张金郁金香券,换一张博物馆的门票。博物馆强制存包,存包免费。
荷兰国立博物馆是荷兰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世界十大美术馆之一。博物馆曾历经十年的修缮,近几年才重新开放。如今外观还保留着19世纪古建筑的哥特风貌,内部却是宽敞明亮的21世纪现代印象。
博物馆的80个展厅根据编年顺序展示8000件艺术品和历史文物,讲述荷兰从“黄金年代”到现代800多年间的精彩演变。绘画、印刷品、素描、照片、银器、瓷器、代夫特陶器、家具、珠宝、服装和历史文物,以及独特时期的房间,都是精美绝伦的杰作。
博物馆的入口很隐蔽,在入口处排队接受安检,然后进入位于地下负一层的入口大厅。
而那两个拱廊就是入口了,直接通向一层展馆。换好票之后,在这里检票之后,就可以开始参观了。博物馆一共分四层,按年代顺序安排展品。
负一层是特别展览和1100年至1600年的展品,包括了船模展览和各种金银器皿。一层主要展览了1700-1900年间的绘画、雕塑等。二层是国立博物馆的精髓部分,因为镇馆之宝--伦勃朗的夜训,以及黄金时代著名画家--维梅尔、弗朗斯·哈尔斯等人的著名作品都在二楼的荣誉画廊展出。三楼是现代艺术部分。
我的参观顺序是一层、二层、负一层,因为对现代展品不感兴趣,就没去第三层。
我的参观顺序是一层、二层、负一层,因为对现代展品不感兴趣,就没去第三层。
一层展馆的重点在1.12、1.13和1.18三个展厅。1.13展出了哥雅的作品《Portrait of Don Ramón Satué》
这幅画摆放在1.18号展厅,出自荷兰水彩画家保罗·加布里埃尔(Paul Gabriël)的《Duck's Nest》(鸭巢)。他的画作多为荷兰著名的风车或者乡村风景,而在这幅画中,他着重描绘了架在树枝上的两个鸭巢这样一个自然界中的细节。
这幅画同样陈列在1.18展厅中,名叫《In the month of July》(在七月)。加布里埃尔曾经在信中说:我们的国家是色彩斑斓的。和大多数海牙学派的画家不同,他热衷于描绘夏日的荷兰风景。这附加精妙之处就在于水面倒影下的风车。这是多美妙的夏日风景画啊。
这幅画是乔治·亨德里克·布雷特奈(George Hendrik Breitner)的《The Yellow Riders》。他用黄色和黑色的组合,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而马匹身后扬起的灰尘更给这幅画带来了动态的美。
这么多印象派的绘画怎么能少得了莫奈呢?这幅画叫《La Corniche near Monaco》,在莫奈生活的时代,La Corniche只是一条狭窄的山间小路,而现在则是一条连接尼斯和摩纳哥的主要通路。在莫奈的画中,太阳高高的挂在天上,独自走在小道上的行人的影子很短,莫奈主要运用了红色、蓝色和绿色,这些明亮的颜色在热烈的阳光中变的更佳饱和和生动了。
这幅画叫《The Sea near Katwijk》,来自于荷兰象征主义画家 Jan Toorop,他的作品明显有一种原始、质朴的异域风情。这与他出生在爪哇岛不无关系,移民欧洲后逐渐被“黄金年代”的新艺术思潮影响。
这幅画属于印象派绘画,他仅仅用油画刀,就完成了这幅画。
加载更多
除了彩绘玻璃,大厅的拱顶也是一大看点。参观完了大厅之后,经过一道十分十分重(真的啊,需要很大力气才能打开)的玻璃门,就能进入荣誉画廊了。
荣誉画廊里最著名的,当然要数伦勃朗的《夜巡》了。《夜巡》是伦勃朗最重要的作品,是荷兰国宝,荷兰艺术登峰造极的代表之作,更是西方艺术的瑰宝。
虽然这幅画被叫做《夜巡》,但是她真正的名字却是The Shooting Company of Frans Banning Cocq and Willem van Ruytenburch。而画里画的并不是名字暗示的“夜间巡逻”,而是日间的庆典活动。几百年来,画面逐渐变暗,从而让人感觉这幅画的情景发生在夜间。
这幅画其实十分命途多舛,不仅被刀割过12道,经过8个月才得以修复,还曾经差点被硫酸袭击而完全毁坏。而且,现在我们看到的《夜巡》,并不是伦勃朗完成时的尺寸,1715年从国民卫队总部转移到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大厅时,为了迁就大厅墙壁的尺寸,画就曾经被剪裁,长度减少了64厘米,高度减少了28厘米。最两边的两个人物被裁掉,而前部的景深也减少了,即便如此,这幅画的尺寸仍然大的吓人。
《夜巡》总是被人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着。
荣誉画廊除了《夜巡》之外,还收藏了许多伦勃朗其他的作品,包括了许多自画像。
老年的伦勃朗。
年轻的伦勃朗。
《Syndics of the Drapers' Guild》(工商布会的稽查官)
伦勃朗的《The Conspiracy of Claudius Civilis》(伦朱里佑·西维里斯的反叛)。此作取材于古代巴达维亚人朱里佑·西维里斯的领导下反抗罗马人的历史故事。画面表现的是朱里佑正在与部下为举行起义而宣誓的场面:朱里佑头戴高冠,身着黄金盔甲,右手紧握一柄短剑。旁边两位老人用手按在他的剑上,战士们则以自己的剑触及领袖的剑,表情坚定而严肃。独特的光影效果使画面具有纪念碑式的气魄。
而伦勃朗另一幅十分十分著名的作品是《The Jewish Bride》(犹太新娘)。梵高和他的基友参观至此画时,基友没管他继续往前看,看了一圈回来发现他还在看这幅画,他说“如果能在伦勃朗的画前坐上两个星期,哪怕我只啃硬面包,或是少活10年,我也心甘情愿。”
这幅画所成的时期正是错觉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讲究要把画画得像是真实环境的一部分,要像是“在墙上开了个洞”。画风也是以精细笔触为主,伦勃朗早期作品也具有类似的画风。晚期成精,笔触粗犷,这幅画便是其典型代表。同时期有艺术家看到此画说,用粗犷的笔触居然能获得如此令人震惊的效果,令人惊叹。
伦勃朗另一个腻害之处就是对人物脸部的处理。我们看新娘的五官,新娘鼻尖下方的阴影,不是用深色涂出来的,而是用肉色涂完鼻梁后露出来的底色,这也显示出伦勃朗的造型能力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新郎和新娘的脸部都使用了所谓的“伦勃朗光”,从左上侧打来的光线丰富了脸部的明暗关系,便于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看新娘和新郎的表情,是不是能看出来他们复杂的内心呢,古往今来,对这两个人心理世界的解读,那是数不胜数,真是有着和蒙娜丽莎一般的待遇了。这一切都是通过伦勃朗高超的造型能力利用适当光线带来的丰富阴影实现的。
荣誉画廊除了伦勃朗,还陈列着荷兰十分著名的画家约翰内斯·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The Milkmaid》(倒牛奶的女佣)。维梅尔也是我十分十分喜欢的荷兰画家。
大家肯定知道维梅尔的作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我还记得小时候看同名电影被不到20岁的斯嘉丽 约翰逊惊艳到了,但是这幅画并不在国立博物馆中,而在海牙的莫瑞泰利博物馆中。
这幅画是维梅尔单个人物作品中最广为人知和深受喜爱的一幅。在这幅画中,一种动人的平凡与宁静之美扑面而来,它直接、单纯、有力地表现出了荷兰人的性格,受到广泛推崇。
画面上描绘了简陋厨房的一角,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射进来。穿着黄色上衣,系着蓝色围裙的淳朴妇人正在把陶罐里的牛奶缓缓倒下。她神态平静、安详,流露出一种庄重肃穆的神态。
这里的一切摆设都是那么平淡无奇,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平凡、朴实中的崇高和美丽。而画面的逼真,仿佛恍惚中我们穿过时空,回到了荷兰代尔夫特的那个清晨,看到了这倒牛奶的一幕。整个画面统一在清馨静谧的氛围中,妇人倒着的牛奶似乎永远都在流着,时间仿佛都停止了,在这透明的宁静和谐中,人被一种淡泊平静的东西感动,人的灵魂不自觉中得到了净化。
曾有人对画中面包上的颗粒光泽进行过研究,想搞明白画家是怎么描绘得如此逼真的。最后得出结论是这样的:维米尔先把面包的黄色颜料涂得很厚,然后又在颜料上涂上一层调色油,让它们的光泽渗透到凹凸不平的缝隙里,最后又利用他拿手的高光手法,在面包上点出一些白色和黄色的小圆点。于是就把那种逼真的迷人光泽描绘出来了,也让我们看到的面包就像刚刚烘烤出来的一样。
扬·哈菲克松·斯特恩(Jan Havickszoon Steen)是另一位著名的荷兰画家。他的画在荣誉画廊里也有所陈列。Steen是是17世纪(即荷兰黄金时代)荷兰风俗油画大师,他的作品以心理洞察力、幽默感以及丰富的色彩为特点。
这幅画叫《The Merry Family》(欢乐的家庭),描绘了一家人在餐后喝醉之后的狂欢。而画中右上角的字条揭示了画的主旨:当长辈开始欢唱的时候,年轻一辈也应该开始欢庆。这不禁让人思考:长辈的这种行为会对晚辈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幅画叫《The Feast of Saint Nicholas》(圣尼古拉的盛宴),这幅画描绘了一个风俗场面,其活泼热烈已达到混乱和淫荡的地步。由此而来的荷兰语谚语een huishouden van Jan Steen即“一个扬·斯特恩家庭”意为一个混乱的场景。他画中微妙的暗示看来表示斯特恩旨在提醒观众,而并非请他仿效这种行为。
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荣誉画廊,二楼还有一些亮点,其中包括了著名荷兰冬季风景画画家亨德里克 阿维坎普(Hendrick Avercamp)的作品《Winter Landscape with Ice Skaters》。
欧美国家的博物馆经常可以看到的一道风景,就是几个老师带领着一帮小孩子来参观。老师一声令下,小孩子很就席地而坐,听老师娓娓道来画作背后的故事。真的很羡慕这些小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从小受到世界顶级艺术的熏陶。
二楼除了这些著名的画作,还有很多巧夺天工的器皿艺术品。这些闪闪发光的器皿,简直要闪瞎人眼了。
参观完二楼之后,因为负一层的展品不是很吸引我,就简单转了转,从而结束了用时将近三个小时的国立博物馆的参观之旅。
离开了荷兰国立博物馆,步行距离就可以到博物馆广场Museumplein,巨大的绿色草坪,可以环视包括国立博物馆,梵高博物馆,市立博物馆和音乐厅,巨大“I Amsterdam”的字符雕塑和受游客欢迎。
当时广场上还有各种兔子的展览。我估计这些兔子应该是世界上不同艺术家的设计作品,在展览之后会被拍卖。我最喜欢这个大黄鸭和兔子的合体,还有那个青花瓷兔子。
梵高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所以我十分期待能去梵高博物馆。
梵高博物馆不能拍照,所以大家还是乖乖的不要拍照吧,我真的看到有人拍照之后被要求删掉的,真的好丢人。
梵高博物馆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梵高短暂但是又硕果累累的一生。
这里推荐Don McLean的那首《Vincent(Starry Starry Night)》,这首歌诗意的描写了梵高眼中美丽的世界,每次听都能让我感动的想哭。
For they could not love you
But still your love was true
And when no hope was left in sight
On that starry, starry night
You took your life, as lovers often do
But I could've told you Vincent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
离开了梵高博物馆之后,我继续压着马路,往火车站走,准备去下午坐运河游船。这天的天气比前一天好了不是一点半点,有阳光了风景都变的美多了。
在去火车站的路上,经过一个有很多人排队的薯条店。在阿姆斯特丹其实也可以吃到著名的比利时薯条。一份薯条也不贵,加上一瓶饮料才5欧左右。
刚炸出来的薯条又烫又脆,沾着番茄酱特别香。这一份薯条让我吃的好饱。
而一路上,最能让人会心一笑还是那些不经意间发现的小细节。
我觉得中央火车站和国立博物馆长的好像呢,难道是同一个设计师的作品么?
坐在火车站旁边的广场上等待运河游船发船,河对岸是阿姆斯特丹的圣尼古拉斯教堂。
教堂的巴洛克式圆顶与布拉格领略过的巴洛克风格有所不同,极具阿姆斯特丹新文艺复兴风格,裁剪出一片独具特色的天际线。圣尼古拉教堂是罗马天主教在阿姆斯特丹教区的中心教堂,官方的称谓为“高墙里的圣尼古拉”(St. Nicholas inside the Walls),这里的“高墙”指的是阿姆斯特丹最古老的防御城墙。
十分丢人的是,我在canal cruise的船上竟然睡着了。真是要怪下午的天气太暖和,而船开的又慢,温暖的风从窗外吹进来,让我忍不住睡意了。
我这里推荐大家去坐游船,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运河两岸的房子,还可以听讲解员讲一讲哪些房子是有故事的。不过只要是运河两岸的房子,都不是一般的贵,随意很少用作民居。运河绕一圈大概要一个小时的时间,绕完一圈又会回到火车站附近的停船点。
从游船上下来,一天的计划也结束了。肚子有些饿,就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一家甜品店,点了一份草莓waffle,waffle上面淋上Nutella,实在太好吃了。
吃完waffle,酒足饭饱了就往旅馆走,一路上又遇见了许多让人惊叹的美丽景色。阿姆斯特丹最吸引我的,就是不管在街上哪里驻足,都是一番能让人欣赏好久的风景。即便转错了街角,走错了路,也能发现另一种不同风格的味道。
警觉的猫咪
街角小资的咖啡店。
真是和荷兰车色王国太匹配了。
任何有棱有角的建筑和绿色的植物放在一起,那棱角的锋芒就能完全被生机盎然的绿色中和。
加载更多
在阿姆斯特丹仅仅呆了短短的两天,当然还有很多遗憾,包括没来得及去的性博物馆等等。
阿姆斯特丹是一个精致的城市,高高瘦瘦的砖红色房子彰显着沉稳和内敛,但是爬满砖墙的藤蔓和随处可见的绿色中和了不少棱角分明的历史感,让阿姆斯特丹柔和了下来,让阿姆斯特丹多了一些活力和生活情趣。而串联起阿姆斯特丹的大大小小的运河,就像串联起珍珠项链的金色链条,编织出了一条无比瑰丽的珍珠项链。
把海牙加入我的计划,完全就是为了一睹维梅尔最著名的作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风采。但是其实很遗憾没有分多一些时间给海牙这个古老和现代共荣的城市,从现代化的火车站附近出发,很快就能步行到老城区。
我很喜欢荷兰黄色和蓝色相间的火车,而且因为荷兰并不大,所以从阿姆斯特丹到海牙,只需要半个小时左右,住在阿姆斯特丹,然后当日从海牙往返也是很好的选择。
只是这次从阿姆斯特丹到海牙之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在达到海牙之前,我乘坐的火车在一个小车站停了下来,然后车上所有的当地人全部下车了,我就奇怪了,难道这么多人的目的地都在这个小车站么?没想到过了几分钟,一个工作人员来清理车厢的时候说:你怎么还不下车啊?这个车马上就要返回阿姆斯特丹了。这时候我才知道,这趟车并不直达海牙,到海牙需要换车啊,这个车站只是中转站,糊里糊涂的我差点就被带回阿姆斯特丹了。
这件事情给我提了醒,有时候列车上的广播并不说英语,所以当看到车上所有的当地人都下车了之后,就要找人问问清楚是不是要换车什么的了。
很幸运的是,最后我还是顺利的到达了海牙中央火车站。海牙的中央火车站很新很大,一下车我就到地下一层存包处把行李寄存了。注意火车站的行李寄存箱不收现金,只能用信用卡,而且存包的小票一定要保存好了,丢失了要罚款的。
刚出车站就能看到一个现代风格的钟,我刚好在12点开始我短暂的海牙之行。
在火车站广场上能看到许多穿绿色衣服的志愿者,他们可以给游客提供免费地图,想去什么地方也可以问他们,他们都很热心
过了马路,就是一个Koekamp公园,这里栖息着各种鸟类。5月底的欧洲已经开始转暖,这么多大白鹅、鸭子和海鸥也都在慵懒的午后,充分享受着温暖的阳光。
沿着海牙城内的主要公路Herengracht往西走,就能从新城区,步行到老城区广场(Plein),广场周围有许多咖啡馆、餐厅和酒吧,有些餐厅甚至把餐桌摆到了广场边上,这样顾客就可以一边吃饭,一边享受阳光了。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一定要花些时间探索一下大广场周围的小街小巷里面有趣的店铺。这里有卖创意产品的,有卖甜品的,有二手古董店,各式各样,不一而足。
在广场的中央矗立着荷兰国父奥兰治亲王(William I, Prince of Orange)的雕像。就是奥兰治亲王,在1588年,联合荷兰的七个省份,经过八年的战争,推翻了西班牙巴布斯堡的统治,成立了最初的尼德兰共和国(United Provinces),开始了荷兰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黄金时代。
而荷兰对于橙色的痴迷,就起源于荷兰的“国父”威廉一世,奥兰治亲王,现代荷兰国歌就叫《威廉颂》,颂的就是此人。现在荷兰的君主仍属于这个“橙色亲王”创立的Orange-Nassau王朝,荷兰的王储的头衔现在还叫做“橙色王子”-Prince of Orange。
在广场的西北角,就是莫里泰斯皇家美术馆(Mauritshuis)了,收集展览了荷兰17世纪的众多艺术杰作,有来自伦勃朗、维米尔、法兰斯哈尔斯等艺术家的绘画精品,其中就包括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馆内的收藏将为大家全面展示荷兰黄金时代的人物、风景、风俗和生活。
开放时间:周一,1PM-6PM;周四,10AM-8PM;其他日期,10AM-6PM。
门票:成人,14欧。对于这个小博物馆,门票那是相当的贵。
Mauritshuis原本是荷兰担任巴西总督约翰·莫瑞泰斯伯爵(1604–1679年)退休后所居住的房子,属于荷兰古典式的建筑,但是建筑风格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影响。
莫瑞泰斯伯爵死后将这座房子捐赠给市政府,但是1821年才成为皇家美术馆。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的收藏有许多15-18世纪佛兰德(Flemish)派和荷兰派的画作,很多的作品式来自于前荷兰王子威廉五世的收藏(William V of Orange)。
杨·维梅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Girl with Pearl Earing)当然是博物馆里当仁不让的主角。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是小时候在中央六台的佳片有约看科林·费斯和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同名电影。当时我就被电影里那个裹着头巾,有着一双大眼睛和苍白皮肤的女孩吸引了。
尽管时隔许久,我依然被这幅作品的神韵所吸引。画中的女子似笑非笑,欲言又止,侧身回首却又不乏娇嗔,这样的意境让人充满向往。她美丽而神秘,仿佛要说些什么,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让人沉醉。在我看来,少女的深情和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神秘,几百年来人们对于她的身世的揣测从未停止,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推测能得到大家的共识。
美国女作家崔西·雪佛兰由这幅画所写的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就试图将这位女孩的身份揭露出来,当然,这仅仅只是作者的虚构。书中女孩名叫葛丽叶,为了养家糊口,葛丽叶成了维梅尔家的佣人,为其打扫画室、买肉、洗衣。
葛丽叶视男主人如诗如神,内心产生了难以名状的微妙感情。维梅尔发现了她超高的艺术天赋,不仅让她为自己买颜料,用亚麻籽油调制色彩,而且还会亲自教葛丽叶绘画知识和技巧。她在潜移默化中,深深的影响着维梅尔的创作,甚至成为画中的主角,却因身份地位的悬殊,空余一场情恨……
倔强的葛丽叶坚强的选择了走自己的路,离开了维梅尔,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凡而朴实的生活。
虽然已经看过这幅画无数次,但是当你和她面对面时,仍然能感受到她给你带来的震撼。她有一种强大的魔力,让你忘记时间的流逝,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和女孩脉脉的凝视中。你仿佛能从这种神秘的凝视中体味出一些什么,但是又完全无法用文字言说,无法将这种感觉和他人分享。在画的四周移步,不管在哪个角度,你都会感觉少女在直接和你对视,仿佛眼神从未从你身上移开。
博物馆里另外一副维梅尔的传世名作是《View of Delft》(代尔夫特远眺)。
独立后的荷兰由于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权,实行新型政体,世袭贵族和教会僧侣在这里没有地位,因此,宗教、神话主题的艺术在这里也没有市场。可是,适合于市民及中产阶级口味的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肖像画却相当兴盛。也许正是由于荷兰的画家太热衷于描绘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而且其画幅尺寸又都不是很大,在美术史中往往被贬称为“小荷兰画派”(不包括哈尔斯和伦勃朗)。“小荷兰画派”以异常开阔的视野放眼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本身,使现实世界以无比丰富和真切的面貌更充分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小荷画派”杰出的画家维米尔的《代尔夫特远眺》就是一幅前所未有的真切感人的风景画: 棉团一般的积云慢慢地在天空中浮动,时而挡住了阳光,时而又露出了阳光,使水面、陆岸及疏疏密密的古老建筑忽明忽暗变化不定;暗红、紫绿的树团儿和亮黄的屋顶交错在一起,给人留下瞬间即逝的迹象……这是在大自然中具体存在的感觉,是一种来自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感受的全新的表现方式和创作方式。
当然,除了维梅尔,另一位黄金时代的接触画家伦勃朗的作品也在博物馆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仍然是伦勃朗著名的自画像,这一副戴着蕾丝领子的自画像画于1629年。当年伦勃朗才23岁,英气十足的脸上写满了骄傲。他面容安静,头发梳的很整齐,这显现出他已经很成熟。伦勃朗身着的黑色皮衣闪闪发亮,外面露着白色的衫衣领子。画面的色调柔和,一束强光洒在他的右额上,这与他身后的黑影开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给人带来良好视觉感(这种强烈的明暗对比,很有卡拉瓦乔的味道)。这表现出伦勃朗信念坚定。
而这副自画像更加有名,据说是伦勃朗生前最后一副自画像,画于1669年,也就是伦勃朗去世的那一年。相比于上面一副自画像,伦勃朗的笔法更加苍劲老练,厚涂的色彩像铸铜一般在闪闪发光。伦勃朗采用的是一种略显透明的“色彩重置法”。伦勃朗的面容安静从容,目光仍然炯炯有神伦勃朗本人在这幅画面上显得很苍老,生活的连续挫折与事业的打击造成画上那个伦勃朗形象(伦勃朗在1656年破产)。画家把自己从肉体到精神的形象都勾画在这幅画上了。
伦勃朗 -《Tronie of a man with a feathered beret》
这一幅《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蒂尓普医生的解剖课),是伦勃朗的成名作。这是一幅传统的解剖课题材的绘画,人物都安排成一排,姿态明显地有些做作,而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几乎被完全忽视。而画家在这幅作品中,强调了画面的情节,并通过这种情节使人物之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普通的肖像作品具有风俗画的意义。
除了维梅尔和伦勃朗,另一位巴洛克风格的荷兰画家--鲁本斯,也很值得关注。《Old woman and boy with candles》
下面还有一些绘画,我就没有详细查资料了。对于Flemish绘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详细的查一查资料。
Rogier van der Weyden (and studio) - 《The Lamentation of Christ》
Jacob JORDAENS -《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
整个莫瑞泰斯博物馆其实不大,三层小楼一会就逛完了。在离开博物馆时,我在入口处发现了莫瑞泰斯博物馆原来的所有者,博瑞泰斯伯爵的雕塑。
莫瑞泰斯博物馆的旁边,就是荷兰的国会大厦和骑士厅(Binnenhof & Ridderzall)。国会大厦是十三世纪建立的城堡,当时是荷兰伯爵的居所,16世纪之后成为荷兰的国会大厦。自1446年起,它即为荷兰国会(Staten-Generaal)开会之所,也是许多世纪以来荷兰的政治中心。
Binnenhof所建于其上之地皮为荷兰的弗洛里斯四世伯爵购于1229年,他于此地建了其住宅,自13世纪起它与现称Hofvijver ('Court Pond',即“庭池”)的小湖相邻。
"Binnenhof"在荷语中是内院之意,访客得穿过荷兰古堡外院的大门,才能进入国会大厦的内院中,这座内院本来是伯爵古堡的庭院,置身其中,完全感受不到一丝丝国会建筑的肃穆,倒让人感觉象是参观历史悠久古堡那般庄严,这一点,正是海牙结合古典与现代的代表手法之一。
从这个华丽的门,就可以进入国会大厦庭院了。
下面照片里的就是哥特式建筑--骑士厅。在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二的亲王日(Prinsjesdag)即国会开会日,荷兰君主会乘金马车到这里发表王座演说。在这里也会举行正式的皇家招待会和国会间会议。
骑士厅的四周被其他建筑围在中间,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庭院。而在庭院的中央,是一座新哥特式(Neo-Gothic)的喷泉,喷泉中央矗立着国王威廉二世(William II)的金色雕塑。
这尊华丽的雕塑守卫着1620年建造的总督门(Stadtholder's Gate)。
下面照片里的门就是总督门 (Stadtholder's Gate)。荷兰国旗飘扬在国会大厦上方。
走到外院,映入眼帘的就是Hofvijver湖。这一波波清澈宽敞的湖水,不时还有阵阵鸟群飞过,这样的情境又为古典与现代间增添了些许浪漫情调,不仅引得游客驻足取景,当地人更爱沿着湖畔漫步,享受这份历史自然结合的雅致情调。
沿着湖走到国会大厦的对面,就能将国会大厦和莫瑞泰斯博物馆尽收眼底。用一张海牙旅游局网站的图片来展示一个Hofvijver湖的视野。建议下午的时候去拍照,不然的话可能会逆光。
离开了国会大厦,我的十分剪短的海牙之行也就要结束了。如果对购物很感兴趣的话,从国会大厦出来之后,可以沿着门前的大路Spui一直往南走,就能走到海牙主要的商业中心了。
越往南走,就越接近新城区,也越来越繁华。
这个玻璃外墙的建筑是Lucent Dans 剧院。
剧院旁边就是市政厅所在地。市政厅是一个十几层的巨型白色现代建筑,建筑本身用了许多的玻璃外墙,让室内能够享受到充足的阳光。
而这么大的一个建筑不仅是政府的办公地点,还是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公共建筑。市政厅内除了办公空间,还有餐厅、邮局、书店、咖啡馆等等。如果在旁边的商业街逛街逛累了,可以来这里喝杯咖啡,或者买些甜点充饥。
相比于拥挤着各国游客的阿姆斯特丹,海牙并不那么拥挤,游客也少了很多。这里更加贴近荷兰人真是的生活状态,而不会像阿穆斯特丹那么高度旅游化。
总的来说,一天对于游览海牙完全足够了。
匆匆结束了海牙的博物馆之旅,我继续坐火车来到了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
鹿特丹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鹿特丹几乎被全部夷为平地。
1940年5月14日,德军对鹿特丹进行了毁灭性的狂轰滥炸,整个市中心和东部广大地区完全被破坏,包括建于15世纪的圣劳伦斯大教堂在内的许多公共建筑物被炸成一片瓦砾。只有市政府、邮政总局、股票交易所、波伊曼斯博物馆等建筑残留下来,幸免于难。而在德军即将战败的1944年秋季,他们在撤退时大肆破坏城市设施,约40%的码头设备遭到破坏。
战后的鹿特丹可谓满目疮痍,但是鹿特丹人准备从头开始,重建这个曾经的欧洲第一大港,重现鹿特丹往日的辉煌。
经过几十年的重建,今日的鹿特丹已经焕然一新,林立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干净宽阔的街道标志着鹿特丹的涅槃。
可能是因为新建的建筑不需要向任何的既有旧建筑妥协,所以建筑师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正因为如此,鹿特丹才因此称为了现代建筑的试验田吧。
火车刚在站台停稳,我就被鹿特丹的新中央火车站惊艳到了。新车站的建筑风格十分现代化,车站穹顶的褶皱给车站提供了一个宽敞的候车空间,而穹顶的木质材料则减轻了跨度巨大的穹顶的压迫感。
车站前立面选择了一个十分现代化的角状设计,这个形状仿佛一艘大船的船头,直插天际。这也暗暗贴合了鹿特丹作为欧洲第一大港口的特质。
车站前方和东侧是密布的Tram网络,错综复杂的Tram系统在这里交汇,星罗棋布但是又有条不紊。
鹿特丹的主城区并不大,走路就可以从火车站到达大部分的景点。
车站的东侧,是一幢十分著名的建筑--Delftse Poort (Delft Gate Building)。这是欧洲最高的办公楼,始建于1989年,并于1992年完工,总造价1.1亿欧元。现在是ING集团下属荷兰国家保险公司(Nationale-Nederlanden insurance company)的所在地。
抬眼望去,目所能及的无一不是设计新奇时髦的现代建筑,比如下面这座有着波浪形外立面的住宅。鹿特丹二战后迫切的重建需求,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们,前赴后继的为这座等待涅槃的城市规划着未来。
沿着火车站前面的Weena大街往东走,就能走到和Coolsingel大街交接的喷水池广场。在这里往南拐,就走上了鹿特丹最主要的路库尔辛格大道(Coolsingel)。鹿特丹最主要的商业中心都在这条街两侧,而沿着库尔辛格大道一直往南走,就是鹿特丹地标性的建筑物世界贸易中心,和老码头,以及大家很熟悉的伊拉斯谟桥。
继续往南走,就到了建于1986年的世界贸易中心(WTC)。大厦的对面是城里最大的百货商店De Bijenkorf。这里就是鹿特丹最繁华的地段了,喜欢购物的童鞋可以花多一些时间在这里。我对购物并不感冒,就匆匆掠过了。
继续往南走到头,就是鹿特丹的老港口(Oude Haven)了,这里有海军博物馆,和一个堆着废弃不用的吊车的码头。而有意思的,耶鲁大学所在地,叫New Haven,在荷兰语里的意思与老港口相对,是“新港口”。
我在河边发现了一艘红色的,被改装成餐厅的船,要在这上面吃饭,一定很有意思吧。
沿着旧港口漫步,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鹿特丹最著名的地标建筑之一--伊拉斯谟桥 (Erasmusbrug/Erasmus Bridge) 。伊拉斯谟桥建于1996年,是一座长约790米(2,600ft)的斜拉桥,横跨在马斯河(Nieuwe Maas)上,连接鹿特丹北部和南部。
它由一个138m(453ft)高的带有一特有弯曲的桥塔(pylon)支撑,正是这个桥塔令该桥获得了著名的昵称“天鹅”('De Zwaan',即'the Swan')。
桥上车水马龙,桥下也人来人往。桥下有不少纪念品商店和餐馆。在一家纪念品商店门口,摆着一双巨大的黄色荷兰木鞋,终于让我在离开荷兰之前,和大名鼎鼎的木鞋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沿着马斯河往西边漫步,5月底仍旧有些凉飕飕的风吹在我的脸上,还是很惬意的。但是想到这是我在荷兰的最后一个下午了,还是十分的舍不得,恨不得这个下午永远不要结束,这条马斯河畔的栈道能够一直延伸下去。
这个角度是不是特别像一只天鹅在展翅高飞?
离开了伊拉斯谟桥,下一站就是欧洲之桅(Euromast),但是从伊拉斯谟桥到欧洲之桅前,会经过一大片花园。和纽约的中央公园类似,这也是一片硬生生从一大片繁华都市之中开辟出来的保留地。她就像一个都市的绿色心脏,给都市注入着无限的活力。
欧洲之桅是专门为荷兰国际园艺博览会而修建的,建筑于1958年至1960年间,曾经是鹿特丹最高的建筑物。欧洲之桅的塔顶上,有一个可以旋转360度的观景台(Euroscoop),让你坐着就可以饱览鹿特丹360的全景。
开放时间:四月到九月,每天9:30AM-10:00PM;十月到三月,每天10:00AM-10:00PM
门票:成人,9.5欧;可以用Holland Pass的一张银色风车票兑换一张门票。
小鸭子也开始学习游泳了。
在悠闲的下午,能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可以向往,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在地上的入口处用银色风车票,兑换了一张门票之后,我就坐电梯上了塔顶的观景台。不出所料,这里的视野开阔,鹿特丹的美景净收眼底,宽阔的马斯河就在我的眼底静静流过。
远处就是鹿特丹高楼林立的市中心,天鹅桥也清晰可见。
加载更多
欧洲之桅的游客并不算多,不需要担心会排队。而且这么好的景色真是让我觉得太值得来了。不过注意一定要保留好门票,因为在从塔上下来之后从欧洲之桅下来之后,需要刷门票才能从出口出去。
从欧洲之桅下来之后,今天就剩最后两个目的地了,第一个是方块房子,第二个是红桥。
我特别喜欢鹿特丹的路,完全没有欧洲城市的那种狭窄逼仄之感,全部都特别宽阔整洁,很难看到垃圾。路两旁栽种着高耸茂密的植被,一看就给人一种十分惬意、十分舒适、生机勃勃的感觉。
和阿姆斯特丹一样,在街边的电线杆上,或者在哪一片墙上,你就可能无意间发现有意思的贴纸,或者涂鸦。下面这些都是我随手拍的贴在街边的贴纸,是不是都很有个性和创意呢?
闹市街头的涂鸦也很有看点。
由几乎是鹿特丹最西边的Euromast,穿过整个鹿特丹的中心城区,一直走到几乎最东边,就到了鹿特丹最广为人知的建筑--立体方块屋。
立体方块房在鹿特丹市的东边,是由建筑师皮特·布洛姆(Piet Blom)于1984年建造的。立体方块屋由51座方块房子组成。这些色彩鲜艳的方块屋,每间房屋都装有不同朝向的玻璃窗,可从不同方向采光,并可透过窗子从不同角度享受不同视野。据说现在立体方块屋是一家青旅,可以入住,不过这里肯定很抢手吧。
但是考虑到这种方块屋单位成本太高,而可利用空间又因为倾斜的墙壁而大打折扣,所以并没有推广的可能。不过,这种天外飞仙般的奇思妙想,如果到处都是,就没有这种让人玩味的趣味性了吧。
在立体方块屋旁边,还一个铅笔楼。建筑的形状被故意设计成一只直立的铅笔形状。
如果从这里往马斯河畔走,就能走到红桥。红桥是除了天鹅桥之外另一座著名的桥梁,连接着老港口和内岛。红色的桥体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旧金山的金门大桥。
而从红桥下回望立体方块屋,能看到立体方块屋对面巨大的Markthal大型拱廊市场。下面照片里,远处那个巨大的拱形建筑,就是Markthal拱廊市场了。有一些遗憾的是,我到的时候已经关门了,没能进去看壮观的拱廊壁画。
在红桥旁边,还有一座大家很熟悉的建筑--马士基大楼。马士基是世界最著名的海运公司。相信看过成龙的电影《我是谁》的童鞋们,都记得这个著名的玻璃斜坡面。成龙就是在这里,从楼顶顺着这个斜坡一直滑下来的。
最后,在立体方块屋的旁边,我发现了二战后幸存的圣劳伦斯大教堂(St. Laurenskerk)。这是座建于1646年的哥特式教堂。
教堂前的广场上有伊拉兹马斯的雕像。伊拉兹马斯(Erasmus/Erasmo,1466-1536)出生在鹿特丹,是荷兰著名的神学家和人文思想家。鹿特丹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名字,除了他的雕像外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学、大桥等。
匆忙的一天就在圣劳伦斯教堂结束了。而唯一遗憾的是,这次没有机会去鹿特丹附近的小孩堤坝,下次来一定要补上。
如果对现代建筑十分感兴趣的童鞋,就千万不要错过鹿特丹。不过游览鹿特丹,半天足够用。
最早听闻安特卫普的大名,是某年看网球的安特卫普站比赛,如果在安特卫普站5年内三夺冠军,就能得到一把钻石球拍作为额外奖励。可见,安特卫普引以为豪的就是钻石。
然而,安特卫普不仅仅有世界上最大的钻石交易市场,她还有欧洲最华丽的火车站、保存完好的充满中世纪情调的旧城区和发达的时尚工业。
火车站大厅的穹顶高75米,整个车站由20多种大理石和石料装饰而成。站在下面仰望穹顶异常壮观。火车站兴建于1895年到1905年。车站共分4层,14个站台。在这里坐火车,一定要看好展台在哪里哦,不然很容易找不到站台。
离开了火车站,往老城区的方向走,就能走到安特卫普皇家佛兰芒歌剧院 Vlaamse Opera (Flemish Opera)。歌剧院于1907年开张,2005年短暂关闭翻新之后,于2007年重新开门迎客。
离开了火车站,往老城区的方向走,就能走到安特卫普皇家佛兰芒歌剧院 Vlaamse Opera (Flemish Opera)。歌剧院于1907年开张,2005年短暂关闭翻新之后,于2007年重新开门迎客。
离开了火车站,往老城区的方向走,就能走到安特卫普皇家佛兰芒歌剧院 Vlaamse Opera (Flemish Opera)。歌剧院于1907年开张,2005年短暂关闭翻新之后,于2007年重新开门迎客。 若由中央车站方向前进梅尔街,首先印入眼帘的便是艺术家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的雕像与19世纪华丽宏伟的建筑。在这里漫步,可欣赏琳琅满目的各式橱窗和街头艺人表演。喜欢购物的童鞋们一定不能错过了血拼的好机会。
安特卫普的旧城区完好的保留着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几个大的教堂分布在旧城区之中,其中以圣詹姆斯教堂、圣夏尔·波罗米教堂、圣母大教堂和圣保罗教堂最为著名。
圣詹姆斯教堂 (Sint Jacobskerk)
圣詹姆斯教堂最初是一座为前往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的信徒们提供歇脚地的小礼拜堂。然而1476年之后,教堂规模逐渐扩大,教堂的扩张和修缮也被提上了日程。于是,在15年后的1491年,这座后哥特式的教堂开始兴建。
教堂的修剪持续了将近200年,一直到巴洛克盛行的1656年,圣詹姆斯教堂的建造还没有完工。然而幸运的是,在这200年里,主持教堂建设的这么多任设计师都很忠实的保持了教堂原本的歌特式建筑风格。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教堂,外观仍旧是歌特式,然而内部装饰却是巴洛克式的。
圣詹姆斯教堂最吸引人的一点是,她是安特卫普土生土长的著名艺术家鲁本斯及其家族的墓地。想去瞻仰鲁本斯墓的同学一定不要错过这里。
然后很遗憾的是,圣詹姆斯教堂在我去的时候正在关闭修缮,所以只能在外面瞻仰一下啦。
旧城区,你不得不惊叹于街道两旁的中世纪建筑的精美。然后,旧城区看上去也十分破败,两边的房子大部分都疏于修缮,剥落的墙皮和开始腐朽的木头门窗都透露着破败气息。
在欧洲城市很普遍的有轨电车。
圣夏尔·博罗米教堂代表了反革新艺术的顶峰,是比利时最著名的巴洛克式古迹,垂直线条和水平线条的平衡处被隔断,教堂的正面是个漂亮的浅黄色的整体。三角楣两侧的八角钟楼给平常的蜗型饰增添了一抹高贵的色彩。
本来,天花板的39个平顶藻井是鲁本斯画的,可惜天花板上所有的鲁本斯化作全部在1718年的火灾中被毁。
人们认为他与建筑设计师俞森斯一起参与了教堂的设计,而唯一在火灾中幸免遇难的部分是右侧小教堂。
圣母大教堂 (The Cathedral of Our Lady)是我在欧洲进过的为数不多的要门票的罗马天主教教堂。成人6欧,学生4欧,不过为了看鲁本斯的三幅名画原作,这些票价也值得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巨大华丽的歌特式教堂,始建于1352年,尽管第一期工程完工于1521,但是教堂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完工。
在这里,还可以欣赏到鲁本斯的代表作品——《耶稣的升架》(The Elevation of the Cross)、《耶稣的下架》(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和《圣母升天》(Assumption of the Virgin Mary) 等名作。
1794年,其中的两幅画《升架》和《下架》曾经被拿破仑掳走至巴黎卢浮宫,不过幸运的是,两幅画都于1815年拿破仑战败后,被归还圣母堂。
按照原本的设计,圣母大教堂本应该有两座高度相等的钟楼,可是其中一座在修建到三分之一时,就被迫停工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教堂,只有一座高高的钟楼。
教堂高达123米的塔尖是安特卫普最优美的地标。几个世纪以来,大教堂都是这个地区最高的建筑,即使现在,123米的尖顶仍然傲视全城,被誉为“中世纪的摩天大楼”。
现如今,游客依旧可以在几公里之外就可以看到它高耸的塔尖。 不管走在哪里,这醒目的教堂钟楼总能出现在我的视线内。
除了这三幅鲁本斯的杰作外,教堂的无比精美的彩绘玻璃也是一大看点。
加载更多
圣保罗教堂从外观上看十分低调,但是却十分值得参观。这是一座建成于1571年的天主教教堂,外观主要是歌特风格,但是钟楼却是巴洛克风格。而内部装饰和外部装饰不一样,是巴洛克风格。
然而圣保罗教堂的命运十分坎坷,在建成之后的400多年间,教堂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次火灾。就在最近的一次发生在1968年的火灾中,教堂的屋顶被完全焚毁,藏宝室和教堂内的雕塑被毁坏严重,而巴洛克风格的钟楼顶部被完全毁坏,修道院的四分之三也被毁坏严重。
幸运的是,经过了多年的修缮之后,现在的圣保罗教堂又恢复了往日的辉煌。
一进入圣保罗教堂之后,果然内部装饰十分华丽。雪白的天花板上对称的点缀着无数个金色的星星。教堂后部的巨大管风琴高悬在人们头顶,给人一种威严的压迫感。
圣保罗教堂还以她数不清的雕塑闻名,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教堂容纳了200多座雕塑,每座雕塑都精美的让人惊叹。
加载更多
安特卫普另外一个必去的景点就是市集广场了。市集广场的面积并不大,但是广场四周分布着市政厅、圣母大教堂和商会大楼。
市府厅以及五栋漂亮的商会大楼都是文艺复兴式的建筑,约在16世纪末建造。这一区彷佛是个迷宫,到处都是广场、狭小的街道、以及人行布道。圣母的雕像也随处可见,总数超过300尊。
市政厅(Town Hall)修建于1564年,建筑物的正面有76公尺长,装饰的风格上,充分展示出法兰德斯式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风格。窗户上还挂满了一共87面世界各国国旗。
而在市政厅前面,就是大名鼎鼎的布拉伯(Brabo)喷泉了。布拉伯喷泉的中央,是一个魁梧的青年,手中高举一截残掌,做抛掷状;在他脚下,则挣扎着一个断手的巨人。这尊青铜雕像生动地讲述着关于这座城市来历的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有个名叫Antigoon的巨人霸占了斯凯尔特(Scheldt)河岸,专向水手索要过河费。凡有不予者,皆被其残忍地斩断一手。终于有一天,一位名叫布拉波(Brabo)的年轻勇士打败了巨人,并且以牙还牙地将其手斩断,抛入河中。据说,在法兰德斯语中,“安特卫普”一词即为“断手”之意。
市政厅一侧是五栋外观十分华丽的商会大楼,每栋大楼顶部都有金色的雕塑
在广场上,还能清晰的看到圣母大教堂的钟楼顶。
离开了市集广场,我们继续往背面走,就能走到安特卫普的一座新的制高点Museum aan de Stroom--河上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有着奇特的外形,每一层楼交错上升。每层楼的展厅主题不同,不过从底部到顶部串联起了安特卫普几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楼顶的观景台视野特别棒,而且是免费的。
博物馆每一层楼上都有方便游客远眺的落地窗。走累了可以在这里休息片刻。
在这里能清晰的看到圣母大教堂的钟楼矗立在视野之内。
安特卫普的老城区就铺陈在眼前。
博物馆基本就是安特卫普市区的最北边了。从博物馆下来之后,就到了安特卫普的港口地带。沿着斯凯尔特(Scheldt)河往南走,我们可以看到十分美丽的斯凯尔特河景色。在这个时候,大风吹散了天上厚厚的云彩,让难得的温暖阳光洒满了安特卫普市区。
沿着河边的栈道步行差不多20分钟,就可以到达安特卫普的另外一个地标--Steen城堡。Steen城堡是欧洲最老的古堡之一,公元800年,挪威人洗劫了这里,后来城堡作为罗马帝国的重要防御堡垒被重建。著名画家鲁本斯晚年也曾住在这里,现在它被改成比利时国家海运博物馆。
这座城堡本身也没用什么可看的,最多就是拍照留念一下了。
到这里,安特卫普主要的景点就全部逛完了,可是如果只逛了这些景点就离开,那多遗憾啊。于是,我继续往城市的南部走去,相比于城市北部的旧城区,城南的地区更加年轻,是安特卫普大部分居民的生活区域。在那里,我也找到了许多有意思的小古董店、书店和餐馆等等。
相比于旧城区古旧的建筑,南边的建筑新一些,不过和旧城区一样,你经常能在楼房转角的地方看到这样的圣母圣子像。安特卫普人热爱圣母,并把圣母玛利亚当作他们的城市庇护者。
这把墙壁上的椅子真是很有意思,是给谁坐的呢?
你还能经常看到这样有意思的瓷砖,被贴在民居的门口。
这个房子上摆满了假人模特的半身像。
这一墙的明信片,都让我挑花眼了。
在这里竟然还看到了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图书,十分想败一本,但是一想到不好拿就只能作罢了。
第一次逛古董店,真的是被古董店的阵势吓到了。小小的店里,堆着无数年代久远的“珍宝”,从古董家具到旧明信片和旧照片,不一而足。而我也淘了一些小纪念品回家。喜欢淘旧物的童鞋们,不要错过这些小巷子里面隐藏的珍宝室哦,仔细寻找的话,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加载更多
逛了整整一天,又累又饿了。按着Use-it地图上面推荐的地址,我摸索到了这一家以传统比利时食物闻名的餐馆 Eethuisje 't Neuzeke Chez Pe。营业时间是周二到周六的下午五点到九点。
因为远离游客聚集的旧城区,所以这里很少有游客光顾。来这里的,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安特卫普居民。花不到20欧,就能尝到一顿绝对传统的比利时佳肴。而这里的服务员也特别热心,帮你推荐美食。
我点了一份炖马肉配沙拉,据说是这里的招牌菜。果然,肉炖的十分烂,香味浓郁,量也很大。最后吃完这一份之后十分的撑。
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吃了一顿美好的晚餐,走在回旅店的路上,那时候真的感觉这一天真是完美了。
说起比利时必去的城市,很多人肯定都会列举出三个:布鲁日、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然而根特这个在中世纪赫赫有名的小城往往却被大部分人忽略,排除在旅行计划之外。
他们可能不知道的是:根特曾是欧洲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城、曾有五百多年是荷比低地国最大城、更是19世纪引领欧陆工业革命的火车头!现如今,根特已经褪去了往日的光环,在所谓“城市竞爭力”上输给安特卫普,在国际文化观光地图上输给布鲁日。
其实我当时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也在根特和布鲁日之间有过犹豫,一边是大部分人交口称赞的布鲁日,另一边是国内论坛很少提及的根特,真的让人伤透了脑筋。但是最后,奔着根特曾经那么辉煌的名头和避开大部分游客的考虑,我还是选择了根特。
根特特别的小,我住的Hostel的主人还跟我开玩笑说,绕着旧城区走一圈一个小时都花不了。但是在这么小的城区内竟然汇集了四座大教堂,可见在中世纪的根特,这点短短距离内也没经过几个街廓,就有超高密度的商人工人与居民,礼拜天的时候需要这么多座大规模教堂才容纳得下礼拜需求啊。
根特有两个火车站,一个是规模较小的距离中心旧城区比较近的Dampoort火车站,另外一个是在城市南边规模较大的Gent-Sint-Pieters火车站。
而旧城区的主要景点就更加集中了,圣巴夫大教堂、钟楼、市政厅、圣尼古拉大教堂和圣米歇尔教堂几乎就是在一条直线上面。
根特(Gent)的名字的意思是“汇合”,地处莱厄河(Leie)和斯海尔德河(Schelde)的交汇处,是东弗拉芒省的省会。
走出火车站,走过横跨在莱厄河上的桥之后,就进入了根特的旧城区了。
圣雅可布教堂有些远离旧城区的中心,位于城区的东北部。这座哥特式教堂始建于1093年,最有特点的就是两座高耸的钟楼。
教堂的内部可谓是十分的豪华,有许多精美的雕塑。
每间忏悔室门口都有两座雕塑,这个配置可谓豪华啊。
加载更多
离开圣雅各布教堂,走了两个街区就能走到市政厅。市政厅是哥特和文艺复兴风格的结合,见证了根特在16世纪的建筑发展史。市政厅内的每一个大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地人结婚都在这里,第二天再回到市政厅的时候,就看到了一对新人在这里举行婚礼。
在教堂和钟楼的环抱下,展演市场 (City Pavilion)显得特别突兀。这座奇怪的建筑是由Robbrecht & Daem 和 Marie-José Van Hee设计修建的。
这座庞然大物巧妙的运用了钢筋水泥、木材和玻璃,营造了一种厚重但又轻盈的感觉。顶部的玻璃构造保证了穹顶下的采光充足,而暖色的木材也保证了这样一个现代建筑不会和周围的中世纪建筑太过格格不入。
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举办集会或者演唱会的绝佳地点。夏天的晚上,也有许多当地人来这里散步乘凉。
钟楼是根特市中心最高的建筑,高91米,是建筑大师特肯德的作品。楼顶的四个角形墙角塔合在一起成为塔顶和上面的板岩尖顶,尖顶旗杆上有仿造14世纪的旋转铜龙。
这座钟楼更是根特独立的象征。但是钟楼与自由独立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每当有皇帝等贵族领主麾军来犯之时,就由钟塔敲钟警告全程市民戒备,两军你来我往交阵的最新战况也都由钟塔负择用钟声播报,甚至城墙哪些地方需要增援或是哪里失火了,也都用钟声即时通讯。钟楼可谓是集现代的广播与对讲机功能于一身了。
而每次根特成功打退贵族领主,也都是用钟塔通报胜利喜讯。这钟塔简直就像是城市电台主持人,市民们的生死存亡喜怒哀乐都为他所牵动,因此钟楼里的大钟还被拟人化取了个名字叫罗兰 Roland/Roeland。
刚刚好,就和德国城市自由的象征物“罗兰雕像”来自同一个典故。
真个钟楼分为四层。最地下的一层,是一个考古现场一样的地方。
而二层,展示了许多废弃不用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钟。你还能看到人们铸造钟的全过程。
而第三层,展示的就是那口著名的大钟--Roland 罗兰了。
在往上走一层,就到了钟楼的最顶层。而这里展示的东西也是最有意思的。看到中的那个巨大的铜质圆桶了么?那个就是钟楼能演奏音乐的“乐器”。每到整点的时候,这个圆桶就会开始旋转,然后圆桶上面的凸起就会不断敲击最顶部的对应琴键,从而演奏出音乐。
在城市最高的建筑之上,整个根特城都能尽收眼底了。
下面是正在整修的圣巴夫大教堂。
圣尼古拉大教堂。
加载更多
圣尼古拉教堂修建于13世纪,是一座歌特风格的教堂。并且因为使用一种特别的蓝灰色石头而呈现与一般建筑不同的色调。
圣尼古拉教堂就在粮食广场旁边,所以这座教堂也颇受商会欢迎,有钱的商会会出资在圣尼古拉教堂旁边修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礼拜堂。
而教堂的主祭坛也十分华丽。
我去的时候,正好有人在演奏管风琴。人生第一次听到管风琴,真的整个人都被震撼到了。管风琴浑厚的声音,带着回声,响彻整个教堂。听到管风琴的那一刹那,你能感觉到内心仿佛都平静了,只想安静的坐在那里,大脑放空,只是听着管风琴的音乐声。
继续往前走,就到了圣米歇尔桥。回头看一眼,圣尼古拉教堂、钟楼和圣巴夫教堂几乎能连成一条直线,根特的精华尽收眼底。
继续往前走,就到了圣米歇尔桥。回头看一眼,圣尼古拉教堂、钟楼和圣巴夫教堂几乎能连成一条直线,根特的精华尽收眼底。
主祭坛十分的华丽。
加载更多
这家设计博物馆是根特鲜为人知的一颗宝石。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从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初期的家具,而由维克多奥尔塔设计的新艺术墙柜和70年代的迷幻沙发则占据了博物馆的中心舞台。
设计博物馆绝对是这次根特行的意外发现。这里的游客并不多,门口只有一个老爷爷卖票、检票。而博物馆内也鲜见工作人员,偌大的展厅内只有我一个人。在这种安静的氛围里,一个人欣赏设计博物馆里创意十足的家具和展品,真是很享受的事情。
设计博物馆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固定展品,位于从正门进入的一座旧式两层住宅内,而新馆则位于老式住宅后面,和旧展馆联通。旧展馆很快就能看完,展览的都是各个时代的家具的混合。而新馆则会不定时更新展品,我去的时候,展出的是各式各样的凳子。
设计博物馆门票很便宜,26岁一下的青年人才收1欧的门票。所以如果没什么事情的话,来这里逛一逛也不错。
我特别喜欢这个吊灯,星星点点的很有梦幻风。
展馆的窗外就是街道,正好在这个时候街边有个流浪艺人在表演,悠扬的歌声就这样让人毫无防备的透过玻璃传入了博物馆内。
设计博物馆新馆的展品会更加有创意有意思。新馆内的展览主题是椅子,在这里你能看到好多好多创意十足的椅子。
比如这个被当做车篮的椅子。
加载更多
离开了设计博物馆,我先前制定的计划也完成了,剩下的就是随处逛逛吧。走在根特的小道上,你真的能感受到古朴的、原汁原味的中世纪风味。
旧鱼市场。
但是作为比利时主要的大学城,你还是能在零星的街头涂鸦中,感受到根特的活力和叛逆。
谁是城市的大英雄,往往看一个城市最抢眼的广场雕像就可以看出端倪。以安特卫普来说,就是市政厅前丟掉巨人手掌的Brabo与Meil街头广场上意兴风发的鲁本斯。
那谁才是根特的城市英雄呢?就是星期五市场广场(Vrijdagmarkt)上的早期工业家暨市民反抗领袖 Jacob van Artevelde。本来可以从北法进口羊毛的根特,在14 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打响后突然断了货源,而根特所在的法兰德斯伯爵国这时是亲法的。这该怎么办呢?这位Van Artevelde独排众议,提出大逆不道的意见:法国货源断了,咱们改向英国进货吧!为了市民生计着想当然坐起生意来就该六亲不认,不过这可违背了贵族领主法兰德斯伯爵的政策,因此也由Van Artevelde领导市民发动一次小规模抗争才爭取得来。
在根特的一天,虽然没有那么繁忙的赶着去各个景点,但是可以说是十分充实的。2010年才开始努力发展观光业的根特,一路小心翼翼地、一步一脚印地低调发展优质观光,以根特人民在老城的现代生活优先,导引观光客以分散的自由行方式自由探索各个城市角落,持续经营根特既有的餐饮与商业,让它们只要经过一点点包装调整就能成为道地观光产业的一环,而不会像布鲁日那样产生遍地只剩巧克力、蕾丝,纪念品店与餐厅的产业失衡状况。
在根特的一天,虽然没有那么繁忙的赶着去各个景点,但是可以说是十分充实的。2010年才开始努力发展观光业的根特,一路小心翼翼地、一步一脚印地低调发展优质观光,以根特人民在老城的现代生活优先,导引观光客以分散的自由行方式自由探索各个城市角落,持续经营根特既有的餐饮与商业,让它们只要经过一点点包装调整就能成为道地观光产业的一环,而不会像布鲁日那样产生遍地只剩巧克力、蕾丝,纪念品店与餐厅的产业失衡状况。
最后,在推荐一家根特的土耳其餐馆--安卡拉餐馆 Ankara。
这家餐馆的是一家十分地道的土耳其餐馆,菜色十分的地道,分量也特别的大,连胃口和食量特别大的外国人都纷纷留言说食量太足了。所以,这家餐馆在当地十分的火爆,我在晚上开门后半小时到的,结果大部分的座位不是已经有人了,就是被预定了。
这家餐厅的餐前小菜特别好吃,是无限量供应的面包,和土耳其的腌菜--泡红菜椒、橄榄和酸辣椒。
不知不觉,已经开始旅行快两周,身体也出现了疲劳的反应,几乎每天换一个地方的旅行计划也让我有些吃不消。所以前一天会Hostel之后,只过了一遍第二天的行程,就早早的洗洗睡了。因为睡的太早,第二天很早就醒了,眼看离去布鲁塞尔的火车还有一定的时间,那么干脆就再去根特城里转一转吧。
超级喜欢这个复古的大众汽车。
加载更多
根特的第二位大英雄,是个四百多年后的晚辈工业家,在他的新时代里,根特之未来展望仍然在英国。在这英国已经工业革命欣欣向荣、而欧陆尽管已有知识启蒙,但是整个社会都还停留在保守陈旧的18世纪末期。
欧洲史上最重要的工业间谍Lieven Bauwens就是个根特子弟,他出生在根特,很小就被赋予振兴根特经济的使命送到了英国长大,一方面学习英国的科学技术与工厂组织和产业环节,另一方面潜心等待机会,终于偷回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宝藏 -- 一台英国纺织机!感念这位间谍对根特与对欧洲工业无出其右的贡献,圣巴夫大教堂后方运河畔的圆环广场就命名 Lieven Bauwensplein,圆环中心也立起他的纪念雕像。
除了20世纪的工会、合作社、社会保险与慈善机构等等,根特照顾弱势市民的传统还可以上溯到更久远。在圣巴夫大教堂后方不远、在运河畔的13世纪哥德式建筑,就是在中世纪时骑士们集体居住的骑士厅(Geeraard de Duivelsteen)。
不过在骑士阶级陨落后,它更长的历史是后来的疯人院与孤儿院使用。
可怜的Lieven Bauwens也巨大的帽子遮住了头
很少有欧洲城市像布鲁塞尔这样,主要景点都挤在方圆几公里内,而且还把火车站修在重度观光区的旧城中心,仿佛就是要让游客们坐火车来玩个几个小时就走。
难道布鲁塞尔值得去的地方就是大广场吗?并不是,漫步在拥有浓厚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布鲁塞尔旧城区,你会觉得如果仅仅只去大广场、骚尿小童和买买巧克力,那么就完全错过了布鲁塞尔的精华了。
我住的Hostel在城北,对面就是一个很大的商场和一条主要的商业街。可是在这人流如织的繁华购物区,竟然横空矗立着沙佩勒圣母教堂,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横穿过人头攒动的购物街,我向着安斯巴赫大道(Boulevard Anspach)进发。
19世纪,流经布鲁塞尔老城而且污染严重的Senne河被市长下令填埋掉,而填埋而成的广阔土地就成了地产开发商眼里的香饽饽,于是,穿越城市南北的笔直大道和许多新兴的公寓住宅区拔地而起。
安斯巴赫大道上尽是中产阶级娱乐设施,有歌厅有电影院有高档旅馆有豪华赌场,今日许多中老年观光客到布鲁塞尔旅遊都要来这里小赌一把,还有北方拱廊街 Passage du Nord 也在此时盖出来连接老城北方购物区。
再往繁华的街道外围走,就能走到了我今天的第一个主要目的地——比贞修道聚落广场(Place du Béguinage)。
比贞修道聚落广场曾经有河畔田产与磨坊、有照料鰥寡孤独的中世纪医院、有比贞修女们的蕾丝工作坊,真是中世纪妇女们自食其力的天堂!可惜今日整个聚落已拆得一点不剩。
而比贞修道聚落广场的中心,就是施洗者约翰教堂(Église Saint-Jean-Baptiste-au-Béguinage)了。施洗者约翰教堂修建于1657年,是一座巴洛克式的教堂。
离开了施洗者约翰教堂,我又回到了安斯巴赫大道上,而安斯巴赫大道上另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就是布鲁凯尔广场(Place de Broukère)。这个广场是以前任的老市长 Broukère 命名,布鲁凯尔广场上建了比利时最奢华的两间旅馆 Atlanta & Metropole,周边盖了比利时最早的电影院与许多小剧院,成为布鲁塞尔老城中的新核心,商业广告霓虹灯招牌在一栋栋楼顶上竖起,简直可以成为“布鲁塞尔时代广场”!
一栋转角大楼高高树立着可口可乐霓虹灯招牌,这里把安斯巴赫大道底端,将车流一分为二,跟时代广场的格局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圣凯瑟琳教堂是一座比较新的教堂,取代了17世纪建成的老教堂,于1870年落成。
圣凯瑟琳教堂旁边就是圣凯瑟琳广场,在冬天,这里会有一个盛大的圣诞集市。而平常,这里也会有许多小摊卖食物或者花草植物。因为离鱼市场很近了,这里也能看到很多海鲜餐厅。不过在这种游客经常光顾的广场吃饭,价格肯定不菲。
圣凯瑟琳教堂内部十分朴素,天花板上没有什么华丽的装饰,感觉有一层没有抹匀的石灰层。
在快要到达大广场的西边,还有一座低调的小教堂——圣尼古拉教堂(Église Saint-Nicolas)。别看这座教堂那么不起眼,她可是全布鲁塞尔第四老的教堂,历史能追溯到13世纪。
这栋残存一点点仿罗马痕迹的早期歌特式教堂,不但立面不太对称,整体造型甚至矮矮胖胖地,并没有常见的歌特式教堂一飞冲天的感觉,而且周边还附着了好几栋矮小民居,现在都开来当手工艺与纪念品店。
想想来说,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以前的教堂往往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来修建。在这几百年间,教堂周围的民居也不断变换更迭。有的民居便依附在了教堂的外墙上,像无数的小鱼依附在鲨鱼周围寻找残羹剩饭一样。如果把店铺开在教堂旁边,还能利用人们来做礼拜的机会,招揽生意。
教堂前广场上的这个雕塑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从圣尼古拉教堂,已经能看到大广场的部分建筑啦。
一路上的点心甜品店也让人目不暇接,口水直流。
因为布鲁塞尔如此集中的旧城,圣凯瑟琳教堂离今天的重头戏——大广场已经很近了。从圣凯瑟琳教堂往大广场进发的路上,会经过能媲美巴黎的证券交易中心的布鲁塞尔证券交易中心。
有时候觉得布鲁塞尔的建筑和巴黎的建筑真的很像。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布鲁塞尔大广场,曾经在17世纪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毁灭。当时布鲁塞尔几乎被夷为平地,处于布鲁塞尔中心地区的大广场则也没法幸免。而干出这种惨绝人寰的事情的,正是全球人人敬仰的、让法国达到君主制度顶峰的风华绝代太阳王路易十四 Louis XIV。
在路易十四侵略的东线战场上,首当其冲的就是几个包括了荷兰、比利时的低地国家。1695年,布鲁塞尔被法国军队占领,遭到史上最惨烈的1695布鲁塞尔大轰炸 (Bombardement de Bruxelles)。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攻城战中,用火炮攻打民居以摧毁军民心志的“战术轰炸”第一次被运用。本来路易十四打算要毁的,是更重要的历史名城根特与布鲁日,不过将军Duc de Villeroi建议毁布鲁塞尔,才救了比利时两大中世纪古城。
在这场欧洲历史上最惨烈的屠城战中,法国军队在一天之内炸掉将近五千栋建筑,所有中世纪的布鲁塞尔古城几乎全部夷为平地,当然大广场也未能幸免。
今天的大广场,早已恢复了15世纪时候的荣光,广场周围商店林立,广场上人流如织,大大小小的旅行团把大广场挤的满满当当。
而且可以说,我在这一路上看到的80%的同胞,都是在大广场上看到的。广场到处都能听到全国各地口音的导游们喊着:给半小时照相啊,照完我们就走人啊。
在大广场的南边,是一排行会厅。尽管当时的重建经费十分拮据,布鲁塞尔其他地方可以在最短时间用最简单手段重建,但在这象征着中世纪古城荣光的大广场行会厅们可绝不能马虎!各个行会都想着,即使赔上血本也要盖到最漂亮。
现在,这排行会厅中间的那栋,已经改成了啤酒博物馆。
大广场在经历了那次浩劫之后,几乎所有被炸毁的建筑都没有原样重建的,就算即使还留有些断垣残壁的,也都被毫不留情抹除干净。但是其中只有一个例外,就是15世纪盖起的市政厅 (Hôtel de Ville, 1401-1455),市政厅的建筑风格是代表着布拉邦本土建筑风格的“布拉邦歌特式”Brabantine Gothic。
而市政厅更加惊为天人的,就是那高耸入云的石制高塔,在石塔顶端,耸立着布鲁塞尔的守护圣徒——圣米歇尔。圣米歇尔是努力捍卫天主教正义的天使长,代表上帝与撒旦征战,总是光荣地将邪恶的恶魔踩在脚下。
其实并不太喜欢在大广场逗留太久,一来是游客实在太多了,二来是实在没有那么的精彩哈。果断照了相就走人。
只要去了布鲁塞尔,就很难忽略她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殊地形。离开了大广场,往东南向艺术丘(Mont-des-Arts) 和皇宫走,就能很明显的感受到这个地形差。
在去往艺术丘和皇宫的路上,还能经过这个全部由红砖建成的小教堂。当天教堂里正在举行一场婚礼,站在教堂门口,看着神父宣布新郎新娘交换戒指,我也突然感到一种幸福的感觉了。
回望大广场的方向,你确实能感受到上坡。
越往艺术丘走,就越能感到艺术的氛围渐浓,画廊和书店也多了起来。比如这个有着透明拱廊顶的室内书店,廊道里摆着许多等待出清的旧书,可惜都是法语的书,不然我也许会淘一本带回家呢。
在艺术丘的最底端,是一座青铜的巨大雕塑,这个骑士正是比利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民族英雄——比利时第三任国王 Albert I。和这个骑士隔街相望的还有一尊老妇人的雕像,这个老妇人则是国王Albert I的妻子皇后Elisabeth,两个都精准地站在 Mont-des-Arts指向高丘皇家教堂的中轴线上,这组就是国王皇后纪念雕像 (Albert I & Elisabeth)。
1910年,世博会在布鲁塞尔隆重举行。这届世博会给布鲁塞尔留下的最棒的礼物,就是这座如今每天迎接着成百上千游客的艺术丘了。
今日我们旅人游览布鲁塞尔的经典路线,就是从下城的大广场,往西边沿着艺术丘走到山坡上的皇宫和比利时皇家美术馆。现在看来,这一个轴线仿佛如此自然,将大广场、皇家教堂、一路下坡到大广场整体连结在一起,一气呵成,完全不用绕远路。
可是,在19世纪末时,这块山坡地可是密集混乱的住宅社区,上城与下城两大重要地标彼此完全没有联系。这时,比利时第二任国王 Leopold II 独具慧眼,盯上这块土地构想了这条轴线,大手笔把所有土地买下来、把所有杂乱房舍都拆除后,在 1910世界博览会前夕将此地整顿成一个山坡花园步道,让所有搭着电车从博览会场来到布鲁塞尔市中心的游客们,看着漂亮的老城天际线缓缓下坡,走进比利时首都的旧城中心。
走上艺术丘,第一个景点就是外形独特的乐器博物馆。今日这个乐器博物馆不只是观光客的最爱之一,更是以她的欧洲古乐器与世界民族乐器的丰富馆藏而闻名于天下。
艺术丘中轴线的终点,就是位于山坡上、紧邻皇宫的皇家广场。繁忙的公共交通网络在这里交汇,在这里过马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艺术丘中轴线的终点,就是位于山坡上、紧邻皇宫的皇家广场。繁忙的公共交通网络在这里交汇,在这里过马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从皇家美术馆往更南边的巨型建筑——司法宫走的话,就能走到著名的萨布隆区 (Sablon)区。来布鲁塞尔的旅游,如果喜欢美食或古董的,一定会在玩大广场之外特地跑来萨布隆区逛一逛。这里有甜点美食巧克力店遍布的大萨布隆 (Grand Sablon)广场、也有雕像公园小萨布隆 (Petit Sablon)广场。
果然在大萨布隆的广场上,有许多卖古董的露天商铺。
位于大小萨布隆广场之间的,就是萨布隆圣母教堂 (Église Notre-Dame du Sablon)。萨布隆圣母教堂始建于14世纪初,最终建成于1435。
萨布隆圣母教堂十分精致、歌特式的飞扶壁与与尖拱窗做得十分利落,内部的彩绘玻璃窗也做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
和在欧洲看到的其他哥特式教堂(比如巴黎圣母院、甚至布鲁塞尔的圣凯瑟琳教堂)不一样,大萨布隆圣母堂的正立面并没有一座高塔。可是和上面提到的歌特式教堂一样,教堂的正立面同样装饰华丽,大小雕像密密麻麻的装饰着正立面。
到了下午,布鲁塞尔终于阴转晴,温暖的太阳投射过彩绘玻璃窗,在教堂里投下了色彩斑斓的光点
当然,这里彩绘玻璃窗依旧是美轮美奂,让人惊叹于艺术家技艺的精湛。
加载更多
和萨布隆圣母教堂一街之隔的,是小萨布隆花园。花园的外墙是由48根铜柱组成,而每根铜柱上面,都有一座不同的雕塑,这48个不同的雕塑代表着中世纪48种不同的职业。
同时,小萨布隆花园也向你述说着16世纪时,低地国家的人反对西班牙统治者的故事。当时天主教会越来越腐败,富裕的弗拉芒地区有越来越多人改信清教,而放弃天主教,西班牙的统治菲力普二世为了维护其统治,发动了宗教战争,遭到了当地人的反抗。
从小萨布隆花园远看萨布隆圣母教堂。
大小萨布隆真是文艺青年的天下,文艺青年们不妨多逛一逛。
加载更多
离开了大小萨布隆,今天就剩两个目的地了。其中一个,就是享誉全球、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撒尿小童 (Manneken Pis/Petit Julien)。
其实真正见到撒尿小童之后,真的有些失望,因为——他实在是太小了!!他就小小的挤在两条街的拐角处的一隅,再加上里三层外三层的游客,要挤进去拍个照真是要大费一番苦心啊。
其实撒尿小童早在1388年就已经被立在这里了,可是很不幸,他常常被人偷走去卖废铁。终于在将近300年后的1619年,人们才终于换上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副坚固的固定在石制底座上的小喷泉雕像。
关于撒尿小童的传说有几个不同版本,较流行的版本是,在一场14世纪的外敌侵略的攻城战中,敌军准备偷偷炸毁城墙基础,却被小童Julien发现了,机智的小于连撒了泡尿熄灭了引爆炸药的引火线,从而化解了危机。当然这个传说可能只是比利时人为了吸引游客编出来的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可是如果没有这个故事,确实这个小小的雕塑都会无聊许多吧。
就想前面说的,布鲁塞尔的景点真的十分集中,离开了撒尿小童,左拐右拐、不知不觉就又走到了大广场。
今天的最后一站——圣于贝尔长廊也和大广场是近在咫尺的。
占地广大的十字型拱廊街,由前段的国王拱廊 (Galerie du Roi)、后段皇后拱廊 (Galerie de la Reine) 与横向的王子拱廊 (Galerie des Princes) 构成,前后串连三条古街全长超过 200 公尺满满的商业空间,座落在从大广场走几步路就到的古城核心区。
不论是拱廊街建筑格局、天顶柱铁构造搭接法、整体街廓联合开发的手段,都在欧洲拱廊街的历史上走出新的里程碑,不过这个欧洲第一大拱廊街的头衔没坐多久,就被米兰拱廊街比下去了。
圣于贝尔长廊,最赏心悦目的当然就是两边店铺的橱窗了,荷包憋憋的我,就只好做做只看不买的window shopping啦。
虽然看过了纽约的梅西百货的橱窗之后,觉得这些橱窗都没那么精彩了,但是仍旧被橱窗的复古风和许多许多的巧克力惊艳到了。
加载更多
在布鲁塞尔的第二天特地起了个大早,为的就是赶在大批旅行团到来之前,感受一个没有什么游客的大广场和圣于贝尔长廊。
大部分的商店都还没有开门,奢侈品店的橱窗里还空无一物。
昨天来这里的时候,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景点——塞格拉斯卧像。
这座卧像,是比利时民族英雄爱多瓦尔多·塞格拉斯(Everard t'Serclaes)临终前的铜像。14世纪的时候,反对贵族的塞格拉斯在一次战争中被砍下一条腿和舌头,最后死在现在铜像安置的这栋大楼的位置。传说触摸他的身体会带来财富和好运,铜像本是青绿色,因为人们的触摸现在变成了金铜色。
不过稍微遗憾的是,这座卧像的真品已经被移动到别处进行修复,我们在大广场上看到的只是一个复制品。
今天可以好好的详细的市政厅的正立面。
圣米歇尔圣古都勒大教堂的历史始于1047年,并于1226年开始扩建,扩建一直持续了两个半世纪才完成。由于建造时间跨域了2个多世纪,大教堂的建筑风格结合了罗马艺术和歌特式艺术兴盛时期的多种建筑风格。教堂的正立面则保留了歌特式教堂线条笔直、修长的风格。
教堂离比利时的皇宫已经特别近了,从教堂后面的坡上去,就是皇宫前面的皇宫花园。除此之外,比利时皇家的婚礼和葬礼都会这里举行。
从圣米歇尔圣古都勒大教堂背后继续往坡上走,就可以走到皇宫了。今天正好在布鲁塞尔有一个20公里马拉松赛,正好比赛的路线经过皇宫前面的这条路。
我刚走到皇宫面前,就看到呼啦啦、乌压压的一大群人跑过,真是好壮观。参加马拉松的,有看上去训练有素的专业选手,也有携家带口的夫妻,也有挺着啤酒肚的大叔们,让人感觉整个布鲁塞尔城的各式各样的人都来参加这个比赛了。
从皇家广场,顺着艺术丘往下望,大广场市政厅的高塔就在视野中心。确实,无论在布鲁塞尔城的哪里,都很难忽略这个“大家伙”。
从皇家广场往西南走,就能看到比利时皇家美术馆就在路的右手边了。而这条路一直往下走,尽头处就是十分十分宏伟的、号称欧洲19世纪最大尺寸建筑的布鲁塞尔司法宫。
布鲁塞尔的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是一座由四个博物馆组成的美术馆群,在比利时国内的地位相当于卢浮宫之于法国。皇家美术馆最经典馆藏,当然是比利时这一带低地国南部的历史艺术结晶,从中世纪早期弗莱芒画派(Flemish Primitive)、到北方文艺复兴 (Northern Renaissance)、到鲁本斯的巴洛克、再到 20 世纪的超现实主义。最有名的老大师鲁本斯自己有一间独立展厅,最有名的超现实画家勒内·马格里特 (René Magritte) 则有专属个人的一栋玛格丽特美术馆 Musée Magritte。
在中国游客中,这里并不是受欢迎的必去景点之一,事实上,在餐馆皇家美术馆的一天内,也没有遇到几个中国游客。但是皇家美术馆的收藏,和巨大的馆藏容量,会让每一个参观者觉得绝对不虚此行。
皇家美术馆一共有四个主要的展馆——主楼内的古典艺术美术馆 (Musée Oldmasters Museum)、现代艺术美术馆 (Musée Modern Museum),地下的19世纪末艺术美术馆 (Musée Fin-de-Siècle Museum),以及单独分出一栋楼的勒内·马格里特 (René Magritte) 美术馆。
我特别喜欢皇家美术馆的一点,就是这里的票价十分十分的便宜。26岁以下的青年,如果买四个美术馆的通票,仅仅需要3欧!!这简直比一个华夫饼还便宜啊。所以要参观一个以上的美术馆的话,最好还是买四个美术馆的通票(表里的最后一栏)。
在进入主入口之后,就能看到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售票处,排哪一个都可以。
博物馆官方的推荐参观路线是:
1. 从主入口进入博物馆,买票和租audioguide。
2. 之后进入地下2层,坐电梯到达玛格里特博物馆顶层,由上至下参观。结束参观,回到地下2层。
3. 从地下2层,继续往地下走,进入19世纪末艺术博物馆参观。结束参观之后,由最底层的地下8层坐电梯回到主楼的售票大厅。
4. 最后,上主楼的2楼参观古典艺术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
要注意的是,audioguide在每一个博物馆都需要调到不同的频道,所以在每一个博物馆入口处的audioguide租借处,要让工作人员帮你调一下。
马格里特美术馆是我在皇家美术感里面最喜欢的一座美术馆,可是很遗憾的是,整个美术馆全部都禁止拍照,所以只能在网上找一些马格里特的画作来讲解一下他的艺术生涯了。
勒内·弗朗索瓦·吉兰·马格里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时的国宝级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出生于埃诺省的莱西纳,是裁缝父亲利奥波德·马格里特(Léopold Magritte)的长子,母亲则做女帽的销售。童年时常常搬家,10岁时就开始学画,1912年母亲投河自杀,原因不明。他青年时在布鲁塞尔的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就学两年,1918年毕业后曾在壁纸工厂负责花纹设计。
1919年,他开始对未来主义和奥费立体主义产生兴趣,并受到大他十岁的意大利画家基里诃的影响,开始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1926年,他开始全职绘画,并于同年画成《迷失的骑师》(Le jockey perdu),为第一幅超现实主义作品。并在1927年在布鲁塞尔举行首次的个人画展,但遭到大量侮辱性的批评。这次失败使他感到郁闷,于是他移居巴黎。
1927年到1930年间,他移居巴黎。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并加入了超现实主义者的行列,大量的创造出具有神秘语意的迷人画作,1936年他的作品曾到美国纽约展出,后来又在1965年现代艺术博物馆、1992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回顾展。
在纳粹德国占领比利时期间,他坚持留在布鲁塞尔,在这段时期,他放弃在作品中展现野蛮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在他漫长的绘画生涯之中,他的画风变化不大,但也有稍许改变,例如1943年-1944年的“雷诺阿时期”和1947年—1948年的“野兽派风格时期”等。
晚年他定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1967年8月15日因胰脏癌病逝,死后葬在苏哈比公墓(Schaerbeek Cemetery)。
马格里特和他著名的戴礼帽的男人。
戴礼帽的男人是马格里特画作中经常出现的意向,人们认为这是他按照自己来创作的神秘男人形象。
看着勒内·马格里特的画作,你一开始会觉得极度费解——这个人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可是,对于马格里特来说,画面要表达的意义并不重要。
他曾经说:我们的思维喜欢未知事物,因为我们的思维本身就是令人费解的。人们经常问我你的这些画都是什么意思,想要通过这些画表达什么,并不停的去“解读”画中隐藏的意义。可是,我的画真的没有意思啊,你看到的就是我想表达的。
《错误的镜子》作于1928年,描绘了一只人的眼睛,及投射在这只眼睛视网膜上的蓝天白云。在马格里特看来,人的眼睛只是一面错误的镜子,因为它所得到的只是自然的幻影,而不是自然本身。世界上没有眼睛看得见的“真实”,因此绘画的“真实”只是图解了人眼睛的幻觉而已。这真是一个让人颇觉怪诞的理论。
在马格里特作品中,梦幻的感觉并不由于变形和歪曲,而是由于不可思议的奇怪并置所产生的冲突。正是这种冲突,给他的画作带来了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神秘感,甚至是一种细思极恐的感觉。
就像这幅作品,本应该在树干后面被遮挡的部分,却被马格里特强行的画到了树干之前,而那些本没有被树干遮挡的部分却消失不见了。这种有异于常理的场景设置,就是超现实主义者所追求的那种“痉挛性的美”,这种美就隐藏在那种精密真实的场景的表皮之下。
这种反常的奇怪的置景方式,反复出现在马格里特的画作中,并渐渐成为了他的招牌性的表达方式。比如下这个挂在树上的一弯星月。
比如这幅我最最最喜欢的马格里特的作品《The Empire of Lights》。The Empire of Lights是一个一共有三幅画的系列画作,一幅收藏于此,另外两幅分别收藏于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和MOMA。
这幅画面里描绘了一座理应在黑夜中的房子,在房子之前有一个路灯,在房子前面的水面上倒映出清晰的影像。然而背景中,却是白昼的天空。这种强烈的反差会让你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景,这到底是梦幻还是现实?而房子的二楼有两个窗口亮着灯,我又会去想,在这样一个梦幻的场景里,窗子背后的房间内,到底在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呢?
《The Empire of Lights》这幅画,也是1973年美国恐怖电影《驱魔人》的海报的灵感来源,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反差,给观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超现实感和一丝丝的脊背发凉的感觉。
《The Lovers》
镜子中的人为什么和镜子前的人同一个方向呢?
确实,超现实主义的画作是很难去理解的。但是参观完马格里特美术馆之后,我觉得自己仿佛做了一个梦,一个不需要去参透的梦。
梦的万能正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所一直强调的。他们认为,梦幻能显示“生命永恒”的“彼岸”,只有用梦幻纠正现实,改变现实,才能推倒通往“彼岸”的墙,达到神妙的超现实的境界。
结束马格里特美术馆的参观,可以继续往地下更深处走,继续参观19世纪末艺术博物馆。
19世纪末博物馆,当然就包括了印象派等各大欧洲流派的画作了。
这里给我的唯一的印象就是——电梯实在是大啊,还能放进两把长椅,可以容纳40多人一起乘坐。
这里所说的古典艺术,主要是指15至18世纪的艺术。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和凡·戴克 (Anthony Van Dyck)的作品,而且还可以欣赏到布吕赫尔(Pierre Bruegel the Elder)和范德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的作 品。
二楼的重点,当然是鲁本斯、凡戴克和大卫的《马拉之死》了。
在画的左上角,能清晰的看到被雷电和天火毁灭的堕落之城索多玛。在小路上,有个石化的人行,那就是罗德的妻子。而更近处,则是毁灭索多玛城的天使。
这幅画是比利时画家Henri de Braekeleer的《Man at the Window》
可以说,除了鲁本斯,古典艺术博物馆最大牌的就是雅克·路易斯·大卫的新古典主义名画《马拉之死》了。
大卫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
雅克·路易斯·大卫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画家,是新古典主义的领军人物。他的其他著名画作包括卢浮宫的珍宝之作《拿破仑的加冕》和《抢掠萨宾妇女》等。
这两幅来自Daniel Chard的画作都很有意思,画家通过风景的布置巧妙的描绘出了一个男人和女人的形状。
离近一些,能看到细致入微的细节。
加载更多
比利时漫画,在布鲁塞尔尤其传统悠久,从十九世纪的小报连环图慢慢演变至二十世纪的漫画周刊与单行本,最终在二十世纪末让漫画跻身世界第九艺术!市中心偏北,于1989开幕的比利时漫画博物馆 (Centre belge de la Bande dessinée) 当然是漫画迷朝圣地。
但是这次来时间并没有留时间给漫画博物馆,所以我就待在市中心去寻找平常巷陌里的漫画墙了。关于能在哪里找到这些漫画墙,可以参考布鲁塞尔旅游局官方提供的漫画墙地图。漫画墙光是大广场西南边近处就有好多个,许许多多还和当地建筑物巧妙地合而为一。
事实上,这些漫画墙并不都很好找,我拿着地图也找的晕头转向。所以大家尽量找吧,找不到也没关系,反正布鲁塞尔也不大,说不定在路上偶然就能遇到一幅大名鼎鼎的漫画墙了呢。
Gaston Lagffe/Guust Flater - Franquin,Rue de l'Ecuyer/Schildknaapstraat
Tintin / Kuifje - Herge,Rue de l'etuve/Stofstraat
Le Jeune Albert/De Jonge Albert - Chaland,Rue des Alexiens/Callebroerstraat
Olivier Raeau/Roze Bottel - Dany,Rue du Chene/Eikstraat
Passe moi l'ciel/Oh!Lieve Hemel - Stuf & Janry,Rue des Minimes/Minimenstraat
到处都能看到彩虹旗。
加载更多
评论(11)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