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初秋,我收拾了行囊,将一本《带一本书去巴黎》塞进了自己沉重的箱子,然后,带着它们飞往法国。
一去,就是数年。
后来我写过一个几万字的连载,《巴黎日记》,记述了自己的法国生活。那是我已经不那么青春的岁月,但是依然充满了悸动。巴黎就是我的一本日记,满满的都是欢乐、泪水、喜悦与伤感。
这是欧洲大陆我最爱的城市,它无比丰盛。
巴尔扎克曾说过:“世界何尝不是一座剧院?”这句话用来形容巴黎,也正合适。
它华美、奢侈、精致,有时却又虚荣得让人厌倦。它是一座不可思议的舞台,在人类群星闪耀之时,几乎所有闪闪发光的名字都曾经登上过这座舞台。
记忆中的巴黎,有废寝忘食的课程,挥汗如雨的打工;有眼睛与心灵的饕餮盛宴,也有遭遇抢劫时的恐惧。无论如何,巴黎是特别的,它曾是我的家,我的城市。
这一次重返,我和同伴们既去了那些曾经早就踏足过的景点,也走了一些当初身在其中却从未去过的地方。
我会将自己的巴黎行程分享给大家,同时也会将一些多年前曾经去过而这次来不及再度拜访的地方,一起写出来。
这就是,用足尖丈量巴黎吧。
再说一下这次旅程总的基本信息吧:
日期:2014年9月25日-10月12日,共计18天
同伴:我(魏无心)、Soyota(我的同事)、未来小瘦子(Soyota的同学)
行程:巴黎、卢瓦河谷城堡(图尔)、圣米歇尔山、安纳西、尼斯、旺斯、鲁普、阿维尼翁、阿尔勒
费用:除了购物之外,所有的必要费用(包含机票、住宿、餐饮、门票、纪念品、明信片邮票等),每人约1.9万元。
相机:Canon SX60 HS(长变焦一体相机)、Sony Nex-7(微单)
加载更多
巴黎行程路线,私家小推荐:
这是一个6天的巴黎行程规划,我们这一次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路线来玩巴黎的。考虑到两位初次去法国的同伴,所以这个行程基本上囊括了巴黎大多数精华景点。规划的原则是,第一,值得去;第二,每天参观的路线基本上都可以步行到达,当天的景点之间相距都不太远,每天使用的地铁票尽量不超过3张。当然,6天,对于巴黎来说,其实远远不够……
DAY 1
凡尔赛宫(半天)——拉雪兹神父公墓——圣丹尼大教堂
DAY 2
巴黎春天百货(登顶)——老佛爷百货——(午餐)——巴黎歌剧院——旺多姆广场——杜乐丽花园——皇宫Palais Royal——Vivienne长廊(下午茶)——玛德莱娜教堂(参观,晚餐后在这里听音乐会)
DAY 3
西岱岛花市——巴黎圣母院——圣礼拜堂——新桥——(巴黎古监狱)——巴黎市政厅——蓬皮杜艺术中心——卡纳瓦雷博物馆——孚日广场——雨果故居——玛黑区
DAY 4
(逛街购物)——圣马丁运河——Angelina下午茶——卢浮宫(可选择周三晚上参观卢浮宫)
DAY 5
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大、小皇宫——亚历山大三世桥——协和广场——橘园——卢浮宫后面的Rue de Rivoli 购物—奥赛博物馆(可选择周四晚上参观奥赛)
DAY 6
罗丹美术馆——荣军院——盗梦空间桥(比阿盖姆桥)——埃菲尔铁塔——夏约宫——吉美博物馆——奇迹金币圣母院——圣米歇尔(晚餐)
这是攻略中规划的巴黎行程,实际在旅行中基本上按照这个行程走了,其可行性还是蛮高的。当然,后来根据实际情况还是略有调整,毕竟,这在旅行中总是难免的。
交通:
1. 公交票
单次地铁票1.7欧/张,10次票(也就是一次买10张单次票)13.7欧
天票(1-2圈小巴黎范围,可通用于地铁和公车,限一天内使用)好像是6.5欧
周票:我没有仔细研究。
2. 地铁、公交车、出租车
巴黎的地铁大多在清晨五六点开始行驶,直到午夜前结束。超过12点就需要乘坐夜班公交车了(普通公交车通常晚上八九点就结束了),一般是半小时或者更长时间一班车。
出租车大多需要预定,在街上直接拦召基本上是打不到车的。不过,在火车站、机场,倒是有排队的出租车,不需要预约也能打车。
安全:
巴黎的治安一直是一个话题,2002年圣诞节我第一次到巴黎的时候,借助在93省我的初中同学家,结果遭遇抢劫,受了一身的伤、狼狈不堪地回到我当时居住的南锡。
一年后,我搬到巴黎,从此对安全问题非常在意。其实多加小心之下,巴黎并没有那么可怕,后来我再没有被偷窃、抢劫过,直到返回国内。
总结一点经验如下:
1. 不要选择住在18、19、20区以及大巴黎的93省,也就是巴黎的北部和东北部都不要住,那里是有色人种聚居地,非常不安全。相对来说,巴黎的西面和南面就比较安全,尤其是6区、16区,晚上12点走在街上都是没问题的。
2. 地铁是盗窃高发地,在地铁上一定要护好自己的包,尽量不要在地铁上玩手机,尤其是当你站/坐在车门旁的时候,不要掏出手机,以防到站时小偷拿了你的手机就跑。
3. 结伴同行时,不要光顾着聊天就忽视了包袋;而同时,尽量不要在深夜独自外出。晚上走在街上,要时刻保持警惕,特别要注意身后,不要让陌生人离自己太近。
4. 不要打扮得过于招摇,避免浑身戴满首饰、提着名牌包袋。穿得低调一点,不容易引起注目。同时,尽量少在地铁上看地图,别时时刻刻表现得像个迷茫、无助、没有警惕感的外国游客。
住宿:
以前我还从来没有在巴黎住过旅馆,当年住在巴黎的时候,有外省的朋友过来玩,我一般都会介绍他们住在里昂车站、蒙帕纳斯车站附近,这两个车站所处的区域还比较安全,而且火车站附近一般都有很多一星、两星小旅馆,价格还比较合理。
这次到巴黎,一行三个人,也就不好借助朋友家了,于是我们选择了airbnb。
最近一年来,airbnb好像忽然在中国的驴友当中火了起来,今年长假,同事们纷纷出国度假,无论是去美国、法国还是西班牙,大家不约而同都在airbnb上找住处。
优点是,房子充满了家庭氛围,很舒适,很温馨,而且也可以自己做饭。通常可以选择比较好的地段,比起同等地段的旅馆来说,同样价格的airbnb房子更大、设施更完备。
至于缺点……没有服务员打扫,所以离开时要尽量保持房间的清洁、整齐,以免被房东差评。还有就是需要在预定的时候就马上付款,不像旅馆时check in或者check out时候才付钱。
其他,似乎也没什么缺点了。
来说说我们在巴黎住的两家airbnb吧。
强烈建议,在巴黎选择民宿的时候,里昂火车站、蒙帕纳斯火车站附近和凯旋门附近为首选。我们这次就分别住在这后两个地段,因为机场大巴一共四条线,其中一条去歌剧院(那区域太贵),一条是去Orly机场,剩下两条机场线终点站然就是蒙帕纳斯火车站(当中停靠里昂车站)和凯旋门了。
住在机场大巴能够到达的地方,就能乘坐大巴来回机场和旅馆了。价格虽然比RER快线要贵一些,但是轻松、方便,不用提着沉重的行李在很少有电梯的地铁车站里折腾,贵一点绝对是值得的!
Diwa家的这间民宿绝对值得推荐。
它位于一幢很有味道的巴黎老式公寓里。这种巴黎的老公寓通常都有100年的历史了。
电梯都是后来改建时加的,所以特别小。不过有胜于无嘛,搬行李时候还是很有用的。
3个人约100欧元/晚。
Diwa本人是个非常活泼、开朗、热情的大美人,房子为一室一厅,相当宽敞,而且布置得也很有味道。
她给客人们准备的东西真的非常齐全,包括了可换的备用床单,很多条干净毛巾和浴巾,好多种洗发水沐浴露身体乳。冰箱里塞满了食物、水果,厨房的壁柜里一应俱全,从各种意面、面粉、果酱,到各种调料、油、方糖等等。总之一切都为我们准备到家了。
我睡在客厅。
相当宽敞,沙发床放平了其实能睡两个人。
门厅玄关。家具其实大多是宜家的,不过看上去干净清爽舒适,对民宿来说足够了。
卫生间。
这种老式公寓楼都带有天井,所以是全明的,包括厨房卫生间都是亮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后来住的现代公寓,都还比不上。
加载更多
拍摄装备~~
1. 相机
这次带了两台,前为CANON SX60 HS,后为SONY NEX-7。
Sony Nex-7微单:
这款奶昔7的微单是我上次旅行用的Nex-5的同系列高端产品,很多特点、拍摄模式与Nex-5十分接近,我就不多说了。值得一提的是,索尼的卡片机和微单通常有一个特点,就是画面十分锐。这种锐利感在拍摄夜景时十分给力,但是拍摄阴雨天的风景或者人像时,就显得过于薄、脆,太过尖锐而失之柔和细腻,在这方面就要明显逊色于我常用的佳能了。
不过Nex-7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这个问题,画面和轮廓更加温和。此外,这次我配了一个蔡司的16-70镜头,画质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也有缺点——那就是长焦端不大给力。
让我们开始第一天的旅行吧。
话说,我和Soyota离开卢瓦河谷,乘坐火车到达巴黎,并且顺利入住了位于15区蒙帕纳斯火车站附近的airbnb民宿,房东Diwa向我们解释了家中的各种设施以及注意要点之后,就告辞了,把她这个温馨的公寓留给了我们。而不多时,刚刚自广州飞来巴黎,并且乘坐机场大巴线顺利到达的未来小瘦子,也终于和我们胜利会师了。
三个人先分别煮了一碗泡面,美美地享受完中饭之后。决定分头行动——Soyota和小瘦子去凡尔赛宫,而我则准备去拜访那些“死在巴黎”的人们。
凡尔赛宫我在10年前就去过了,对那里的印象比较一般。一来人太多,于是什么欣赏的心情都没了;二来,波旁家族的国王们,尤其是建造凡尔赛的路易十四,品位都那叫一个闪瞎人眼,比中国那位以俗气闻名的乾隆爷还不如呢;三来,凡尔赛的花园是太过规整的法式园林,我不是很喜欢被剪成整齐立方体的树木,所以对凡尔赛一直没有什么再游的兴趣。
不过,无论如何,凡尔赛宫总归是欧洲最华丽、规模最大的皇家宫殿,对于第一次去巴黎的人来说,还是很值得一去的。建议一大早就去等开门,或许排队的人可以少一点。
走出我们住的民宿,拍了一张大门。
走在去往蒙帕纳斯火车站(地铁站也在那里)的路上,远处那幢高楼就是“蒙帕纳斯塔”,大约是巴黎除了埃菲尔铁塔之外,最高的建筑了。
它造完之后,当然也毫无意外地遭受到了各种口诛笔伐。不过我倒是挺喜欢它,够工业够平庸够冰冷,就像一根鱼骨,刺在巴黎的咽喉里,慢性疼痛。
总要有些不一样的东西,才有趣嘛。
公元261年,基督教传教士丹尼与他的两位追随者,因为在巴黎“传播异端邪说、蛊惑人心”而被当时高卢地区的统治者——罗马人逮捕,在被送进饥饿的狮子所关押的笼子、可狮子却拒绝吞下他们之后,丹尼与同伴被砍了头。后来,他被封为圣者,成为巴黎的主保圣人。而他们被砍头的地点,成为“殉教者山”(Mons Martyrum),今天,我们把这里叫做蒙马特高地(Montmartre)。
传说中,圣丹尼与同伴们被天使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在行刑后的第二天,他们重新站了起来,捧着自己的头颅,走到小溪边,洗净了血污,然后又走了数公里,来到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倒了下来,死去。这个小村庄如今就是小巴黎边缘的圣丹尼,而在圣徒死去的地方,法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哥特式大教堂矗立起来。
公元2014年,巴黎之行的第一天,我独自乘坐地铁来到圣丹尼大教堂。这不是我第一次造访,而重返的理由很简单——就如林达在《带一本书去巴黎》中所说的那样,读懂巴黎就读懂了法国。而要读懂巴黎,就应该从这座城市的灵魂安息之所开始。
圣丹尼,是国王们长眠的地方。收起了旌旗,放下了马缰,抛掉了长剑,也松开了握住权杖的手。尘归尘,土归土,无论生前是野心勃勃,还是爱美人不爱江山,最后都回到上帝的光芒之下,安息于圣丹尼的庇护之中。
法国历史上最近1000年的42位国王、32位王后、63位王子与公主以及10位王国著名人物,都安葬在这里。于是我们在卢瓦河谷的城堡里曾经“看到”过的那些君主——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法国国王克洛维、瓦卢瓦王朝的“圣贤”查理五世、“文艺复兴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爱恨情仇了一辈子的亨利二世与凯瑟琳•美第奇王后,以及在法国大革命中被砍了头的路易十六与玛丽•安托奈特王后……最后都归宿于此。
纪念陵墓的雕塑大多表现了君王们生前最后一段时光的模样,于是这里有臃肿憔悴的亨利二世,瘦骨嶙峋裸身而死的路易十二,同样状态落魄的还有伟大的弗朗索瓦一世与克劳黛王后,因为基督徒们相信,无论生前如何显赫富贵,死时都同样病困交加面对上帝的裁判。
最大的例外大约是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他们身着华美的朝服,神态安详地跪于祭坛前祈祷。法国人在国王掉了脑袋、大革命结束之后终于冷静下来,又开始怀念着这位性格温和、曾试图给庶民更多权利以缓和阶级矛盾的悲剧国王,连带着他那位据说曾因不知民间疾苦而说过“嗟,何不食蛋糕”的玛丽王后,也成为了后世的《绝代艳后》。
林达曾言,“遗憾的是,那些葬在圣丹尼大教堂的大多数法国王室成员们,虽然躺在那里,却依然没有懂得圣丹尼”。他们中的大多数,一生都没有明白过法国人后来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不过,或许拉雪兹神父公墓中的某些人,他们已经懂得。
这一天的第二个目的地,是王尔德、肖邦、大卫(画家)、普鲁斯特、毕沙罗、罗西尼、玛利亚•卡拉丝、伊迪丝•琵雅芙(小鸟歌后)、吉姆•莫里森和伊夫•蒙当们长眠的地方,这里甚至还有《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和他的太太之墓,虽然“小王子之父”驾驶他的战斗机一去不复返、消失在天空里,所以,大概是个衣冠冢?
11年前我第一次去拉雪兹的时候,是阴冷下雨的冬日。陵园中一片萧肃,连同我的双腿都在瑟瑟发抖。冒着寒雨也要挣扎着爬过去,我是为王尔德而来。
这个爱漂亮的、嘴巴刻薄的英国男人,曾经一篇《少年国王》就把十几岁的我看得眼泪汪汪,从此封为偶像,至今不渝。
只是在巴黎度过人生最后阶段的王尔德,却没有那么光鲜亮丽。他因“与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而在英国入狱,1897年恢复自由后,对英国失望透顶的他移居巴黎,生活潦倒。要靠朋友们的资助,才能整日游逛、喝酒。
1900年9月,疾病让他卧床不起,神智混乱,他曾经说过“连死亡都那样绝美”,但其实死亡的过程一点都不漂亮。身体红肿,全身疼痛,呼吸沉重,他用香槟送服鸦片来止疼,直到最后口鼻流血而死。
但是每个人都爱他。
博尔赫斯臆想过自己可以成为王尔德的朋友,他甚至幻想自己也能死在王尔德死去的地方,阿尔萨斯旅馆的16号房间。“情敌”斯托克据说由王尔德受审这一震惊英国的事件获得灵感,而动笔写下了吸血鬼小说《德库拉》。张爱玲1990年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还引用了王尔德的名言:“好美国人死了上巴黎。”
王尔德的墓就在大路边,比谁的都明显。墓碑是一个飞翔的埃及男人像,据说刚制作完成时墓地园方觉得不雅而把它遮盖了起来,数年后才重见天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万里迢迢地跑来拉雪兹,无论男女,拿出包里颜色最艳的唇膏给自己涂上,然后在墓碑上留下自己的吻。
这个说过“男人啊越变越老,绝不会越变越好”,以及“坏女人给我麻烦。好女人使我厌烦”的男人;比孔雀还傲娇,喜欢穿着天鹅绒外套,在扣子眼里插一朵百合花的男人;钟情于花朵、落日和希腊美学的“细腰蜂”,大约是世界上获得爱与吻最多的人。
是巴黎市内规模最大的公墓,也是下葬名人最多的公墓。这里以艺术家、音乐家、演员居多,而离开我们住处不太远的蒙帕纳斯公墓,则是巴黎“最文学”的公墓,那里长眠着萨特、波伏娃、贝克特、苏珊·桑塔格以及波德莱尔。
墓园有两个大门,我们是从北面那个进入,再从南门出来。这样一路上主要是下坡路,更省力。进门后,就有一块指示牌,上面是墓园的平面图,所有的名人墓全部标注了数字,旁边则注明了数字所对应的名字。
整个墓地植物葱茏,秋天更是美丽。
其实即便不是名人墓地,也同样很值得欣赏。
像这些“小房子”通常都是一个家族的小“礼拜堂”。
以上照片是用遥控器自拍的,独自出行、依靠自拍的痛苦,我这次也算体会到了。
下面的这个家族,大概来自俄罗斯?
游客并不多,所以格外有氛围。
每条道路都有名字,秋日阳光下,并不觉得阴森。
加载更多
堪称巴黎的“国王谷”,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君主,几乎都是在这里加冕登基,死后也葬在这里。
苏热院长凭借当时新兴的哥特式建筑技艺,让圣丹尼大教堂焕发异彩。
玫瑰花窗与建有尖形交叉拱肋的拱顶,使教堂沉浸在一片缤纷的光影之中。
这张记得不是太清楚了,好像是国王达哥贝特的陵墓,公元639年他下葬的时候,就是在这个位置。
旁边还有圣丹尼本人的遗物。
加载更多
晚餐与当年在法国时的室友兼闺蜜相约,地点就在我们住处不远的蒙帕纳斯火车站附近。
这一带有蒙帕纳斯塔,有大型SHOPPING MALL,还有一家老佛爷百货的分店。各条分叉马路上,林林总总的餐馆比比皆是。
看过我当年在天涯的连载《巴黎日记》的同学,应该都知道我这位亲密室友杜云。她嫁在了法国,不过每年还是都会回国探亲,所以我们并不算分别了太久。只是,多年来这还是头一回我们再次在法国相聚。
她推荐了吃海鲜为特色的La Criee。这是一家连锁店,性价比比较高,海鲜种类也不少。
我们每人要了一个Menu,包含前菜+主菜+甜品。
送的面包看起来不大起眼,味道却还不错,外面焦脆,里面柔软。
杜云的前菜:马赛风格鱼汤,配奶酪。鱼汤碗后面那一碟,里面就都是奶酪丝。
我的前菜是牛油果蟹肉Tarter。所谓Tarter,就是鞑靼,这里特指一种餐食的做法——将各种食材剁成泥,然后混合在一起,装入模子做成厚饼状,再倒出来。有一道著名的法国菜,鞑靼牛肉,就是生牛肉碎,上面再打一个生鸡蛋。有些餐厅会将生鸡蛋事先与生牛肉泥混合之后做成形状再端上来。鞑靼牛肉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不过我这道牛油果蟹肉鞑靼,就一定会受欢迎。入口很清爽,牛油果又相当丰腴,其实这一份下去就能半饱了。
接下来是主菜。
杜云的是鱿鱼须配薯条。味道有点点咖喱口味,鲜香扑鼻,入口爽脆。
我的主菜是两种烤鱼的组合,分别是黄花鱼+海鲈鱼。
味道差别其实也不太大,海鲈鱼是法国非常常见的鱼料理食材,黄花鱼相比之下肉质会再细嫩一些。
配菜是奶油烤土豆,以及拌沙拉。
当时我已经很撑了,其实烤土豆真的很香很好吃,但是我也只能吃下一半了。
加载更多
清晨7点闹钟响起,这是我们在巴黎醒来的第一个早晨。
前一日回家时,已经在便利店8 a Huit(字面意思就是“8到8”,也就是上午8点开到晚上8点,不过我们后来发现实际上晚上9点多它仍然开着,所以不排除如今它已经变身24小时便利店。)买好了牛奶、速溶黑咖啡、肉肠、火腿、鸡蛋,所以,这个早晨,我们可以在“自己家”做早餐了!
掌勺就是本人。因为我对法国人的电磁炉还是很熟悉的,操作上手快。
每人一个煎蛋,还有煎肉肠和火腿,配上两片全麦切片面包。
咖啡是用速溶黑咖啡冲泡的,自己加方糖和牛奶,比起三合一咖啡可要健康多啦。
煎蛋卖相不好看,因为我自打有了禽流感之后就只吃全熟的鸡蛋了,煎的时候把蛋黄处略微打散一下,就能很快煎熟蛋黄。
吃饱喝足后出发,这是我们住的老式公寓的前厅、大门处。
第一个目的地,巴黎春天百货。
上午有些细雨,天气不太好,不过还是可以看到春天百货外墙上面金色的勾边。
我们都知道,老佛爷中庭有着华丽的彩绘玻璃一样的穹顶,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巴黎春天百货也有。
只是,这种玻璃天顶必须要去到楼顶餐厅才能见到。
春天百货有两幢楼,其中,从地铁站出口上来,经过一条小马路之后的那幢,顶楼有着华丽的餐厅,整个餐厅笼罩在彩绘玻璃穹顶之下,非常梦幻。
而更靠近地铁车站的那一幢春天百货,1楼售卖化妆品的这座,顶楼是普通的平屋顶,但是,这里却是巴黎城中少有人知的一个最佳登顶处。
这里人少,不用排队,而且完全免费!楼顶有着巨大的360度视野的平台,中间还有露天咖啡座和餐厅。
从顶楼,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春天百货那些镀金的华丽屋顶。
下面这张,用了sony微单的“微缩模型”模式。
加载更多
离开巴黎春天百货,给沿街的橱窗来几张。
隔壁就是老佛爷,我们本来没打算进去多逛,毕竟老佛爷的购物环境着实太嘈杂了一些。
不过,那里也有着著名的、漂亮的玻璃穹顶,自然要带Soyota和小瘦子去看一看、拍一拍。
等到买完东西、排完队办好退税,已经是下午2点半。那就直接去喝下午茶吧!根据行程攻略,我们先去了歌剧院广场一侧的和平咖啡馆(Cafe de la Paix),它开业于1862年,一直深受法国上流人士的欢迎。皮尔卡丹、Jean Paul Gaultier等大牌时装设计师以及不少艺术界、金融界、证券业的名人都是这里的常客。
不过,看了门口菜单,感觉有点超出预算。
于是我们转换方向,从歌剧院广场这个放射性星形的广场发散出去的多条街道中,选择了Avenue Capucines大街,就在离开歌剧院广场不远处,就有我们的第二个选择——大咖啡馆(Le Grand Cafe)。
它的历史、名气可一点不亚于和平咖啡馆哦。
说到大咖啡馆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及两个人——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他俩是电影放映机的发明者,而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就是他俩拍摄并且放映的。
1895年12月28日,巴黎的一些社会名流应卢米埃尔兄弟的邀请,来到Avenue Capucines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观看电影。
观众在黑暗中,看到了白布上的逼真画面。一位记者这样报道:“一辆马车被飞跑着的马拉着迎面跑来,我邻座的一位女客看到这一景象竟十分害怕,以致突然站了起来。”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电影,它意味着电影技术的成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1895年12月28日定为电影诞生日。
实际上,且不说这家咖啡馆在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地位,单说它的内部装潢,就已经极有看头了,它是法国著名装潢设计师Jacques Garcia(雅克·加西亚)的作品,Jacques将古典与现代美感在这家咖啡馆中进行了完美结合。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已经胜过了和平咖啡馆。
入座后,侍者会先问:“你们来自什么国家?”听到我用法文回答他,很是惊喜,开心地问道:“你会说法语?”
我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了个手势,答:“一点点。”
于是他先给了两份中文菜单,递给Soyota和小瘦子,又拿了份法文菜单高高兴兴地给我。
看到有优惠套餐,我们三个刚刚花了近万元买完包的抠门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Menu。
两道菜的套餐(前菜+主菜,或者主菜+甜品)22.9欧,三道菜的套餐(前菜+主菜+甜品)29.9欧。我们选择了后者。
我的前菜,用辣椒等蔬菜做成的番茄味冷汤。请注意,是冷的汤,哈哈。
不过味道还是很爽口的。
Soyota和小瘦子都选择了奶酪配烤面包。
不料,这种山羊奶酪味道相当重,她俩都吃得有点勉为其难,后来我把自己的汤换给Soyota了,我解决了她的奶酪。
其实,若是吃得惯山羊酪的人,应该还是会觉得味道十分正宗的。
加载更多
吃完饭,我们重新回到歌剧院广场,沿着另一条从广场放射出去的街道Rue de la Paix(和平街)向南走,下一个目的地,旺多姆广场Place Vendome。
和平街沿路有不少漂亮的商铺,比如这一家,Repetto。
它是芭蕾舞平底鞋(圆头浅口平底鞋)的始祖,关于芭蕾舞平底鞋(BalletFlat),著名时装编辑尼娜·加西亚在她的书《我的100件时尚单品》(这本书有中文版)中曾经写过:
芭蕾平底鞋虽然不像高跟鞋那样拥有瞬间提升气质的魔力,但它依然当之无愧地被列入潮人必备品之选。
它设计简洁,却能传递出非凡的优雅气质。它是极少数能受到时尚界长期喜爱和追捧的平底鞋款。最重要的是,它穿起来实在是太舒服了!从性感尤物碧姬·芭铎到银幕形象纯洁无瑕的奥黛丽·赫本,以及那些气质在两者之间的一众好莱坞女星们,芭蕾平底鞋从来就不缺追捧者。
当人们无法穿高跟鞋时,它是第一个被想到的鞋款。但是在遇到较为隆重的场合时,还是请你把芭蕾平底鞋塞进手袋。因为每个时尚女郎都清楚,当夜幕降临时,就是高跟鞋大展风采的时候了。至于芭蕾平底鞋,自有它们发挥作用的时候。
Repetto(雷佩托)品牌的芭蕾平底鞋是最能传递法式风情的鞋中圣品,当然,其他品牌也有出色的芭蕾平底鞋款可供选择。高端品牌中我推荐Chanel(香奈儿)(鞋头为黑色的款式)或者Lanvin(朗万);低端的品牌我推荐Gap(盖普)、J.Crew(J.克鲁)等大众品牌,以及深受年轻女士欢迎的Tory Burch(托里·伯奇)和H&M。
虽然备一双黑色的芭蕾平底鞋准没错,但不妨尝试一些更灵动的颜色,买一双亮色的、肉色的或者更大胆颜色的鞋也不错。
在成为知名演员和风靡全球的性感“小野猫”之前,碧姬·芭铎还只是一位训练有素的芭蕾舞者。那时的她已经是Repetto芭蕾平底鞋的忠实喜爱者。
在法国著名导演罗杰·瓦迪姆拍摄于1956年的电影--《上帝创造女人》中,碧姬·芭铎穿着Repetto品牌创始人--罗丝·雷佩托女士为她量身设计的芭蕾平底鞋跳了一段曼波舞,而这个场景如今已经成为影坛的经典。当年雷佩托夫人在位于巴黎和平街刚创立不久的小店铺中为碧姬·芭铎制作了该款绯红色的芭蕾平底鞋,据说碧姬当时一眼就爱上了它。
电影首映礼过后,碧姬·芭铎本人和这款鞋迅速蹿红。一年之后,当奥黛丽·赫本穿着她获赠的芭蕾平底鞋出现在电影《甜姐儿》的舞蹈场景中时,芭蕾平底鞋开始走下银幕,进入无数时尚女性的生活当中。如今,半个世纪已经过去,当初赫本和芭铎穿着的款式仍旧极为抢手。
可惜没有带偏振镜,所以橱窗照片都反光严重。
Repetto的橱窗,真是女人们的梦想啊。
沿着和平街一直走,很快就能到达旺多姆广场(Place Vendome)。
这个广场因为旺多姆公爵的府邸坐落于此而得名。
我们这次去的时候,整个广场正在进行修整,很多建筑、包括中间的铜柱都被包裹起来了。事实上,这个看起来规规整整、不是很特别的广场,有一个外号——“巴黎的珠宝盒”。广场四周这些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建筑中,有着众多从19世纪初就已经闻名遐迩的珠宝店、高级时装店。卡地亚、梵克雅宝、迪奥、娇兰等等名店云集。Chaumet的这间店铺,墙上还有一块方形石牌,标明这里的2楼曾经是肖邦的故居。这位波兰钢琴诗人,最后正是在这套公寓里去世的。
施工外墙上面印制了铜柱的历史渊源、建造过程和施工方法。这点还是挺赞的——看不到景点,至少也让你了解一下景点的内容。
由拿破仑皇帝下令建于1810年,是模仿罗马的图拉真(Trajane)柱修建的。
柱高44米,用法国军队在奥斯特利兹战役中缴获的1250门大炮铸成,上面的螺旋形图案描绘着拿破仑征战的诸多场面,顶上立着拿破仑·波拿巴的铜像。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当年在巴黎的时候所拍摄的。
广场不大,又在整修,所以我们就匆匆掠过,继续沿着大街向前。
回头再望一眼旺多姆广场。
广场不大,又在整修,所以我们就匆匆掠过,继续沿着大街向前。
回头再望一眼旺多姆广场。
顺着和平大街继续往南,很快我们就将到达杜乐丽花园。这一段的大街,两边房屋地下都有骑楼走廊,不怕晒不怕雨,想必是老巴黎人逛街的好去处。看吧,拿着新买的包包得瑟的我。
大街尽头就是杜乐丽花园,这一带,我称为“卢浮宫-皇宫”区域。
卢浮宫跟前的这一片花园,曾经是美第奇王后的私产,我猜这个美第奇王后并非亨利二世的凯瑟琳·美第奇王后。而应该是波旁王朝的亨利四世在与玛戈王后离婚之后,续娶的玛丽·美第奇王后。
毕竟,在亨利四世之前,瓦卢瓦王朝的国王们主要是在卢瓦河谷的城堡那里活动的,包括上朝办公也主要是在那里。
而亨利四世说过一句话:“巴黎更适合祈祷。”就这样,帝国的权力中心再度回到了巴黎。
从杜乐丽花园看向卢浮宫。
花园中间有个椭圆形喷水池。
这里是巴黎市民晒太阳的好去处。也是游客们暂时歇脚的最佳地点。
我感觉十年来,杜乐丽花园中布置的雕塑,似乎是有些变化的。
比如2003年圣诞节我在这里拍下的照片,如下。图中的这个雕塑,似乎没有了。
如今最显著的雕塑是下面这个。
继续向前走,很快就要到达卢浮宫了。
加载更多
凯旋门本来是罗马帝国的“发明”,如今的欧洲大陆,尤其是今天的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境内,依然处处可见罗马时期的遗迹,比如说法国境内的竞技场就不止一两个。
而凯旋门也是如此,很多法国大城市都能看到各种规模的凯旋门,通常都矗立在城市最中心的位置。
巴黎除了那座最大、最出名的凯旋门之外,卢浮宫前面这座小凯旋门也很值得一看。
它是庆祝拿破仑·波拿巴1805年的一系列战争胜利而建造的,落成时间比大凯旋门更早。
从卢浮宫门前的这条大路左转,穿过宫殿下的通路,就离开了卢浮宫广场。
再穿过卢浮宫和杜乐丽花园外围的大街Rue de Rivoli,继续向前一点儿,就到达皇宫Palais Royal了。
首先,千万不要错过皇宫广场上的Palais Royal-Musee du Louvre地铁站入口(M1号线)。
和普通的巴黎地铁入口很不相同,这个具有未来感的设计,出自法国设计师Jean Michel Othoniel。由圆珠子制成,如同巨大的皇冠。
我们在进入口之前,发现了一家模型手伴店。
作为模型控,忍不住拍了好几张。
皇宫内花园,四周都是带柱子的长廊。这里开了许多精品店和餐厅,不过,这次过去的时候发现很多店铺都关门了,看来法国的零售业这些年也是风光不再。全世界都进入零售行业寒冬啦。
加载更多
这些黑白相间、高低错落的大理石柱,是1986年由法国现代艺术家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完成的一个装置艺术作品,名为“两个平台”。
在法国传统建筑围成的院子内安装的具有当代艺术风格的布伦柱,曾经引起过法国社会各界反对和喜欢人的激烈争论。如果不是时任法国文化部长的Jack Lang以及当时的密特朗总统力挺,这个计划大概早已夭折了。
布伦以超乎常人想象力,“野蛮”大胆地用百根高矮不一的大理石圆柱“穿破”广场地面,插到地下,象是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往事,市民还可以进入地下观看。
地面上的柱头,从一人多高,到几十公分高,一排排整齐升降排列,柱面都嵌着黑白相间的条纹,有如音阶,古老的广场仿佛充满了生动跳跃的音符,富有简约的后现代设计感。
如今,争议早就渐渐消失,这里成为市民们又一个很爱来的公共空间。尤其是小朋友们特别喜欢这些“布伦柱”。
告别施工中的皇宫,在宫殿外的街道中穿行,不久,我们就找到了薇薇安长廊。
巴黎市内有多个长廊购物街,这种高级精品购物街的形式在18、19世纪的时候一度非常流行。上有玻璃顶棚,不怕刮风下雨,对于贵族女郎们来说真是太合适了。
而这其中,薇薇安长廊 Galerie Vivienne称得上是巴黎最美的长廊购物街。
1823年,当时的众议院议长Marchoux买下了薇薇安街(rue Vivienne)6号、小香榭丽舍街(rue des Petits-Champs)4号以及小佩雷斯通道,用于建成一个时尚购物的长廊。他请来设计师Delannoy完成了这个项目。
建成之后,Vivienne长廊很快就以它的精致、华丽和浪漫的氛围,成为巴黎最美的购物长廊。
如今,长廊里的商店多为时尚精品店、艺术品商店以及工艺品商店。
还有不少很赞的咖啡馆、小餐厅,非常适合在这里消磨一个下午——逛逛长廊内的店铺,再享用一个19世纪风格的下午茶。
我的攻略当中,原本也是这样计划的。
但是由于之前的游程中玩得比较磨蹭,比预计的时间要晚了。为了能够确保接下来玛德莱娜教堂的参观以及晚上的音乐会,我们就没有喝成下午茶。
可惜的是,后来的经历又表明了,其实我们也没必要那么赶,完全来得及……
长廊有许多十字交叉的通道,可以通往外面的大街。我们就选了其中一条拐向大街
拐出长廊,走去地铁站。沿路经过可爱的路边咖啡馆。
加载更多
去过卢浮宫的人,应该都曾注意过这样一幅巨型油画。画面上,身穿皇帝华服的男人从教皇的手中夺过皇冠,正欲戴在自己头上。他的身边,皇后谦恭跪伏,臣民们肃穆缄默……这就是法国画家大卫那幅著名的《拿破仑加冕》。
大卫同学热爱宏大的历史题材,他的画尺寸也总是特别大,笔触华美,精雕细琢,足以让人在他的画作面前肃然而起景仰之情。《拿破仑加冕》所述的历史事件,时间,1804年;地点,巴黎圣母院。
观赏者们大约都被画面中那位个头虽小却格外引人注目的男人所吸引,有多少人注意过背景中的巴黎圣母院?在这位伟大皇帝的加冕仪式上,曾经璀璨辉煌,被雨果形容为“一首石头交织而成的交响乐”的这座教堂,在经过法国大革命的洗劫、焚烧之后,已经破旧不堪,需要用布幕和毯子遮蔽损毁之处,如同迟暮美人刚遭遇劫匪,格外的狼狈。
1831年,雨果在他的传世之作《巴黎圣母院》中写道:“在这座堪称‘教堂之后’的神殿表面上,你总可以在皱纹的旁边发现疮疤。时间是盲目的,而人是愚蠢的。”书出版之后,引起极大的反响。无数巴黎人捐款捐物,甚至自发加入重建运动,而巴黎圣母院,终于因此获得挽救。
巴黎人对这座教堂的特殊感情,简直是理所当然的。它是天主教巴黎教区的主教教堂,它的前身自4世纪就已经矗立在这里,它存放着耶稣荆棘头冠、圣钉和十字架碎片……这些都是人们爱它的原因,而归根结底,因为它就在西岱岛的中心。
西岱,La Cite,塞纳河上的一座小岛,巴黎的心脏,也是这座伟大城市的起源。早在公元前3世纪,西哥特人的祖先——巴黎希人就在岛上定居生活。这里水源充足、土壤丰沛,整座岛被塞纳河包围,形成了天然的防卫屏障。随着时间流逝,居住者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城镇,并且以这座小岛为中心,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建设,形成城镇。这就是巴黎。
卢瓦河谷的城堡,一度是法兰西王权的中心。文艺复兴时期的君王弗朗索瓦一世就常年居住在那里,在香波堡和布洛瓦皇家城堡里上朝,闲暇时到附近的森林里打打猎。可当他与王后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们的归宿,始终是在巴黎。
Paris,罗马人取的这个名字,简洁,优雅,读起来又仿佛有种娇嗔妖娆的气息。尽管诺曼底有世界八大奇观之一的圣米歇尔山,南部有最精巧可爱的艺术小镇,西部绵长的海岸线上风光绝美,但这个国家最华丽、尊贵、精美的一切,都献给了巴黎,献给了西岱岛。
9月的最后一天,我们被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迷得神魂颠倒,然后又沐浴在圣礼拜堂宝石般绚烂的光芒之下,沿着塞纳河走去古老的新桥,怀想着记忆中《新桥恋人》的片段画面,打从囚禁过“绝代艳后”玛丽·安诺瓦奈特王后与罗伯斯庇尔的古监狱前经过,最后站在初秋明媚的艳阳下,挤在一块儿请一对偶遇邂逅的中国情侣为我们拍下合影。
快门按下的那瞬间,我听到自圣母院传来的钟声,当然,这并不是卡西莫多所敲响的。但或许我还能在某一个圣诞节再来巴黎,那时相信可以听到钟楼南塔的大钟响起——17世纪南塔的大钟重铸时,巴黎女人们纷纷将自己珍藏的金银珠宝投入烧融。“所以,这口钟的升F调特别纯正呢!”我当年的巴黎闺蜜曾经笑眯眯地这样说道。
把一件宗教事件也变得如此香艳浪漫,这种事情当然只有在巴黎才会发生!
当天路线:路线:花市—巴黎圣母院—新桥(古监狱)—礼拜堂—巴黎市政厅—蓬皮杜—(卡纳瓦雷博物馆)—孚日广场—雨果故居—玛黑区
清晨起床,继续在“自家”做早餐。吃撑了之后心满意足地开始一天的游览。
从地铁4号线Cite站出来,就是西岱岛花市。
西岱岛花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08年,是巴黎最古老、最大的花市之一。花市规模不大,但品种繁多,颜色鲜艳。
时间:8:00-19:00(周一休息,鸟市只在周日开)
我们是9点多到达的,但是花市刚刚开张,大部分铺子都还没有开市,所以也就没有多逛。
清晨的时候,巴黎圣母院的正面是逆光,照片效果不怎么好。
我翻出了2004年圣诞节的时候,我所拍下的这张。
巴黎圣母院称得上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大教堂之一,不过它却实在称得上命运多舛。
17-18世纪的时候,哥特式建筑风格已经不再流行,教堂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有所损毁的那些部位都未能得到及时修复。
路易十四执政时期,教堂正殿的屏饰局部毁损,13世纪的彩色玻璃被镶嵌着蓝边和金边的透明玻璃取代,圣坛隔板和墓碑全部消失(如今有一小块圣坛隔板收藏于卢浮宫内)。
看完巴黎圣母院,继续在西岱岛游逛,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圣礼拜堂。
圣礼拜堂被称为镶嵌在巴黎心脏上的一颗宝石,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绝佳展示,也是彩色玻璃这一形式的最杰出代表作。
下层礼拜堂的地面上,其实有着14、15世纪的墓碑——早期的时候,君主、主教、王子、贵族们落葬在教堂的时候,就是直接掀开某块地板,挖个洞,将人埋进去之后填平,然后在相应位置上面用一块墓碑取代原来的石头地板。
不过这些数百年前的墓碑,已经被每年上百万的游客都被磨平了。反正我是没有发现脚底下的地板上还刻着字。
除此之外,下层礼拜堂其实也有蛮多细节值得看的。
加载更多
从圣礼拜堂出来,在西岱岛的绿荫下漫步。
在这里,塞纳河被西岱岛劈开分成了两股河水,而新桥——塞纳河上现存最古老的桥梁,则横跨这两股河流。1606年新桥刚刚建成时,的确很“新”,它是塞纳河上第一座上面没有建有房屋的桥梁。古式桥梁上面都有廊、有房屋,一如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的老桥那样,所以新桥的建成,在当时真的有划时代的新意义。
如今,它是巴黎现存最古老的桥梁。
塞纳河岸靠近河水的这一段是可以走下去的,巴黎人冬天爱在这里晒太阳,夏日则于此处纳凉。
我记得十年前的某个暮春的晚间,我和一个法国少年一同走上艺术桥,塞纳河游船自桥下驶过,船上彩色的灯光自艺术桥的木头地板缝中闪烁而现,河岸边喝着啤酒唱歌的年轻人对着我们挥手,那真是春风沉醉的夜晚,记忆中始终不曾褪色的美妙瞬间……
近距离看看新桥,两边的人行道上还建有半圆形的座椅。
所以桥梁两侧拥有一个个漂亮的弧度。
我们并不急着过桥,而是在新桥这里转个弯,顺着西岱岛的北岸向东走。
走到古监狱旁边这座桥,我们打算从这儿离开西岱岛。
上桥之后,三个人开始了一轮互拍。
加载更多
从10世纪到1378年,巴黎古监狱一直是王宫的一部分,后来才成为巴黎司法体系的中心。
13世纪兴建的蓬贝塔,曾经用作折磨犯人的行刑室。
法国大革命期间,许多王室成员、贵族以及“革命的敌人”都被关押在这座监狱。我以前参观过古监狱,这次巴黎行时间有限,就没有再度重返了,回头我找找看当年的照片。
如今古监狱中还有部分囚室还原了当初的模样。在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到金钱的力量——贫穷的犯人只能席地而卧,贵族的囚室则有家具,甚至还有仆从伺候。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奈特当年所住过的牢房如今已经被重建,部分区域被改成礼拜堂。
大革命期间,革命法庭判处2700多人死刑。而执行死刑的断头台号称是“民主式行刑”:以往,判死刑的贵族死于剑下;普通老百姓则被鞭刑,然后在伤口上涂抹硫磺,接着吊死后分尸,听上去就非常残忍啊。
到了大革命期间,不管什么身份,一律走上断头台——果然是民主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判处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死刑的大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和丹东,最后也步上了国王与王后的后尘,同样被送上了断头台。
过了桥,就来到塞纳河右岸的Chatelet和市政厅区域,那是我们下一个目的地。
路遇黄色的Paris Open Tour观光游览车。
圣雅克塔所在的Rue de Rivoli大街,是我最熟悉也最喜欢的街道之一。
它连接了卢浮宫、市政厅、玛黑区(玛黑区是巴黎现存最古老的街区),也是巴黎市中心最重要的商业街之一。不像蒙田大道那么高大上,也不比香榭丽舍那么嘈杂,这里大多是一些中等品牌或者高街品牌的专卖店,夹杂着各式餐厅、唱片店、数码商场,沿途还有巴黎市立剧院、BHV百货公司,充满了生活气息。
1533年,当时的法国国王、雄心勃勃的文艺复兴君主弗朗索瓦一世决定要给巴黎——当时欧洲最伟大的城市,建造一座配得上其地位的市政厅。
地点选在了塞纳河右岸的一处鹅卵石滩,这里曾经是水运卸货码头,后来渐渐成为巴黎市民聚集时常去的地点。与圣母院隔着塞纳河相望,可谓黄金地段。
对于我来说,市政厅广场如同心灵游乐场。
夏日的时候,巴黎音乐节期间,广场上总有不断的歌声。我打工下班的时候,常去隔壁的麦当劳买个蛋筒冰激凌,一边吃,一边坐在喷泉旁边听。
冬天时,我在BHV百货公司的顶楼更衣室里休息,透过半圆形的穹顶窗户,看到广场上的人们与路灯杆投下深深的剪影,好像一出无声的黑白文艺电影。
与市政厅一路相隔的,是BHV百货公司。
它的定位中档,并不高高在上,也绝不廉价,售卖的东西种类非常全,店内还附设书店和画廊。是巴黎市民非常爱去的逛街地点。
我住在巴黎的这两年都在BHV的顶楼,一间叫casino的自助餐厅打工。casino不是赌场,而是法国著名的超市连锁集团,我们这家餐厅就隶属于casino集团。
餐厅的性价比还不错,10年前的话,花上不到10欧元可以吃到包括一瓶饮料、一个沙拉、一份主菜、一个甜品,附近上班的白领中午都会来这里午餐。下午茶则是老人家的时间,有些老太太老先生每天到这里报到,买一本书,要一杯espresso,聊聊天,就能度过一整个下午。
从Rue du Renard大街(BHV百货公司门口与Rue de Rivoli大街交叉的这条马路)向北走,第三个路口就是蓬皮杜艺术中心。
说到杜尚,这位达达主义的核心人物,可以说是开启了西方现代美术史的牛人。他那些充满实验性、先锋性的创作,为现代艺术带来了一种毁灭性的的美学理念,艺术家们从此摆脱了桎梏和陈规,走上了一条不按常理出牌、争奇斗怪的不归路……
他的代表作还有命名为《喷泉》的小便池,据说是对安格尔著名的《泉》的讽刺性创作。
说回蓬皮杜。巴黎的三大博物馆可以说藏品主要按照创作时间来区分,卢浮宫收藏文物和古代艺术,奥赛美术馆收藏近代艺术(例如印象派,再例如我们熟悉的莫奈、马奈、梵高、罗丹、米勒,等等),蓬皮杜则是现代艺术的世界。
我最爱的艺术家莫迪里阿尼,以及大众都知道的毕加索、夏加尔、马蒂斯等等,都在这里。而1960年代以后的现代艺术,形式就更加多元了,从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到声光影像等多媒体,这里都能看到代表作。
蓬皮杜广场这一带,围绕的都是餐馆、咖啡厅,这也是巴黎市民很喜欢的休憩场所。
在这边这个角落,还布置了很多装置艺术作品,颜色最鲜明的那几个,是米罗的手笔。
后面墙上还有著名的达利肖像作为壁画。未来小瘦子高高兴兴地站在壁画前面,模仿达利的POSE拍了张照片。旁边咖啡座上一对法国老夫妇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老先生走上来问:“要不要我帮你们拍合影?”
蓬皮杜的广场上,有位年轻人在表演吉他。驻足看了一会,刚准备离开,他忽然叫住了我们。
用手指指未来小瘦子手中的摄像机,用英文问道:“能不能,帮我拍一段?”
我们当然没有异议地同意了。
他调整了一下站姿,深吸一口气,然后对小瘦子庄重地点了点头。在她按下“录像”键的同时,开始了一段行云流水般的solo,显然是使出了看家本领。
围观群众有福了,大家都屏息欣赏,直到最后一个音符落下。然后就是满广场的欢呼和鼓掌声,他笑眯眯地向全场点头致意。而小瘦子按下“停止”键,做了个“OK”的手势。我们仨都高高兴兴地他合了影,回国之后,小瘦子就将这段录像导出来,发去他的邮箱啦。去蓬皮杜玩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他还在不在那里卖艺哦!
从放硬币的盒子里,还可以拿到他自己做的贴纸,印有他的头像和名字。Giancarlo同学,看他的姓氏,感觉应该是意大利后裔呀。我将他的介绍贴纸粘在了旅行日记本上。邮件地址忘记涂掉了,同学们看看就好,别去骚扰人家了哈。
卡纳瓦雷博物馆就在玛黑区(Le Marais),这座博物馆也可以被称作16-18世纪巴黎历史博物馆。
建于1548年的这座文艺复兴式建筑,原本是当时的议会主席的官邸,也曾经是文艺圈名人塞维涅夫人的寓所。
后来,它被亨利三世的老师柯尼维诺(Kernevenoy)的遗孀购得。柯尼维诺又称作卡纳瓦雷,是对本名的误读,后来就将卡纳瓦雷这个名字沿用下来了。
加载更多
离开卡纳瓦雷博物馆,继续在玛黑区的小街中穿行。
这一巴黎现存最古老的街区,如今房屋的一层大多是艺术家的工作室、精品商店、特色专卖店,艺术气息浓郁。
街道上随处可见的招贴,也别有特色。
经过一间甜甜蜜蜜的甜品店,忍不住拍了拍橱窗。
对面一家小酒馆的露天座位上,酒保与一位年轻男士对着我们“嗨”了一声,挥舞着双手示意,一边指指自己,要求拍下他们,欧洲人民真是热情……
1380年—1422年在位的查理六世,是贤王查理五世的儿子(他爹查理五世的雕像就是圣丹尼大教堂里第一座真正的墓葬人像),人称“可爱的查理”。可惜这位查理六世的统治着实称不上可爱,他治下的法国一片混乱,还让英国趁机发起了百年战争,给法国带来了重创。
不过,查理六世对孚日广场来说,倒是具有特殊意义。
正是由于这位国王将自己的宅邸迁到了孚日广场,加盖了数栋房屋、礼拜堂、公共澡堂、回廊、公园、花园、迷宫、草坪……之后,后世两三百年中,查理七世、路易十一、查理八世、路易十二、弗朗索瓦一世以及亨利二世都曾在此居住,孚日广场成为法兰西国王们的行宫。
亨利二世莫名其妙地以诺查·丹玛斯预言的方式死掉之后,遗孀凯瑟琳·美第奇王后就将移居卢浮宫,孚日广场上的宫殿被拆除了一些。
到了亨利四世,这里又被作为皇家广场,在这儿可以举办大型庆典。可以说,这个广场是巴黎第一个户外广场,如今广场四周共有36栋红砖房屋,每边9栋,方方正正的正方形!
每一栋房屋都有四道拱廊,以及漂亮的斜屋顶,样式跟卢瓦河谷的城堡屋顶很相似哦。
我一直觉得,孚日广场是全巴黎最漂亮的小广场。
1612年,孚日广场被改建成为皇家广场之后,落成典礼上举行了路易十三和王后——奥地利的安妮公主的婚礼。广场上的这座雕像就是路易十三骑马像。
故居纪念馆是免费开放的,必须寄存包包,但是可以带相机进去拍摄。
寄包之后,会给我们每人一张门票,不需要花钱的。
1832年,雨果搬到孚日广场的这套公寓居住。
顺着楼梯走上二楼,就是这位伟大作家曾经的家了。
一进门,是超级宽敞的门厅、接待间。
这个可以被称作玄关的房间,比我家客厅还大两倍……
雨果搬到这里来住的时候,刚满30岁。真是人生赢家!
客厅中间现在放的玻璃展柜中,陈列的是历代出版的雨果的书,以及他的个人传记。
接下来将会进入雨果故居中最有意思的一个房间——中国客厅。
雨果是个真正的“中国迷”,他对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对神秘的东方文化很有兴趣,尤其热爱收集各种中国瓷器、木雕、彩绘装饰品,于是,他将自己的工作间进行了“中国风装修”。
这张很特别的书桌上,镶嵌了四个墨水瓶。
这是当初为了给孤儿院筹款,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搞了一个慈善活动,她向当时法国的四个大作家(包括她爹维克多·雨果)分别要来一个墨水瓶,镶嵌在一张十六世纪的桌子上面。
后来好像是拿来做拍卖了,我就撇了一眼展品介绍,记得不是太清楚了。
总之,这张桌子现在也放在了中国客厅里面。
加载更多
我们在巴黎的第四天,目的地却不再是巴黎城中的景点,而是——圣米歇尔山。
诺曼底对我来说,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这片有着绵长的海岸线,青山翠谷之间点缀着苹果园的美丽土地,也曾经有过铁与血的曲折历史。
上一次去诺曼底是冬天,欧洲的冬天总是阴冷多雨,格外萧瑟。我站在诺曼底登陆地的海边,狂风凛冽,海水青灰。这里,这一刻,绝不是我们通常印象中懒洋洋度假风的海边。诺曼底的海,格外有力、粗粝,可以直接击中人们的灵魂深处。
那一次诺曼底之旅对我的影响极为深刻。也曾经因此为《新旅行》杂志写过一篇关于诺曼底科利维尔美军公墓的文,至今都还是很喜欢,等写完这次的法国旅行之后我也会将这段文字和图片一并发出来。
而我还有一位同样在法国留学的好友,如今已经是知名人文摄影师。他的精神故乡就是诺曼底,我曾经深深地被他镜头下的圣米歇尔山震撼过。所以圣山,当年在法国留学时没有机会去的圣山,就成为了我的一个情结。
这一次,是时候去了。
从巴黎驱车前往圣米歇尔山,大约需要3-3.5个小时。
同车的还有三个中国游客,司机就兼任导游——说是导游,其实也并没有做什么介绍,主要还是担纲驾驶员的职责。
一路上,看着车窗外天色渐渐亮起来。
晨雾在路边的田野中升起。
一路上看的都是“雾中风景”。
我们不由有些忐忑,不知道圣山的天气状况如何。
快到诺曼底的时候,中途休息了10分钟。所有人做的,就是仰头看天。
11:00,我们比计划提前了约半小时到达圣米歇尔山的停车场。
司机就在这里等待,我们有四个小时左右的游览时间,纯粹从参观的角度来说,其实也足够了。
先在旅游咨询中心上个洗手间,再拿一份介绍,有中文版。
如果从停车场(旅游咨询中心)步行去圣米歇尔山,大约需要30-40分钟。
也可以选择乘坐接驳巴士前往,不到10分钟可以到达山脚附近。
巴士班次还是挺频密的,六七分钟就有一班。
当中会停好几站,而这里就是终点站了。
去过圣米歇尔山,或者对圣山有所了解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圣米歇尔修道院是建造在一座海中孤岛上的,每当涨潮的时候,海水就会覆盖从大陆通往圣山的道路,使之成为一座真正的孤岛。而当退潮的时候,水平面下降,那条通道又会显露出来。
不过,从2014年开始有了一种全新的入岛方式——法国人再造了一条入岛通道。这条通道的前半部(靠近岛屿的部分)是一段长约1公里的堤堰,接下来则是一段760米长的人行天桥。
重造后的海岸景观,有着长达120米的浅滩,除了一年当中少数几个潮汐系数大于110的日子之外,随时都可以从这条新通道进出圣米歇尔山了。
从山脚下的入口大门(城门)处,就踏上了上山的道路。
整座圣米歇尔山,其实就是由一条主路环绕着小山向上的,由主路又分出一些支路通往圣山的各个角落。
跟着人群沿着主街Grand Rue就能顺利到达山顶修道院。
进了城门后不远,就有一家著名的餐厅La Mere Poulard 布拉妈妈饭店。
其实,Poulard就是母鸡的意思,而鸡肉、羊肉和煎鸡蛋卷正是圣米歇尔山的特色美食。布拉妈妈饭店的特色菜也就是这些。
离开阿维尼翁之后,我们结束了法国南部的旅程,乘坐TGV重新回到巴黎。
巴黎的第二程旅行,我们换了一个airbnb的住所,不过依然选择位于机场大巴线可以到达的地方。所以这一次住在凯旋门附近。
这一带是17区,我个人是比较喜欢15、16、17区的。15区是我们头一程住的蒙帕纳斯地区所在的地方,16区则是我当年旅居巴黎时住过的地区,17区则是凯旋门和香榭丽舍大街的一部分及其周边。这几个区域都安全、舒适、优雅,而住宿价格比起同样富人区的6区(圣日耳曼·德·佩地区)要便宜许多。
安顿好住宿,吃过午餐,稍事休息之后,我们三人分头行动。
Soyota和小瘦子前往卢浮宫,而我由于第一程的时候去歌剧院参观未果,念念不忘,而卢浮宫已经去过许多次了,所以决定这一回放弃卢浮宫,补去歌剧院。
离开民宿,不远处有一间教堂。是一座现代建造的教堂,所以颇为摩登。教堂的外部相当有特色,里面则比较简单,不像中世纪哥特教堂那么华丽,也就没有拍摄了。
今天的游客们或许不知道,这座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其实是建在一个小湖泊上的。
当初,建筑师加尼叶之所以能够在170多位竞争者当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的设计解决了将歌剧院盖在小湖泊上的难题。如今,这个小湖依然在歌剧院的地下,因此我们等下在进入歌剧院的时候,就能看到喷泉与水池,水源就是剧院地下的湖水哦。
正面的两侧还各有两组歌舞雕像。
比如这一侧的,是卡波(Carpeaux)的《舞蹈》。这座纵乐狂欢的雕像曾经被保守派批评为“无耻的纵情雕像”,是对“公众道德的冒犯”。
不过,与所有曾经引发过争议的艺术品、建筑一样,如今它也永垂不朽了。原作雕像目前收藏于奥赛博物馆,这边歌剧院门口的是复制品咯。
这一侧,是著名的和平咖啡馆。
前面我写到过大咖啡馆的午餐和下午茶,其实我们原本的首选是歌剧院隔壁的和平咖啡馆,但是和平咖啡馆的餐食价格着实贵了点,于是放弃了。如果仅仅是喝杯咖啡,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总归不会贵过双偶和花神咖啡馆的。
加载更多
1802年,时年33岁的拿破仑·波拿巴,由法国首席执政官升为终身执政官。
这一年,他决定改善当时已经拥挤不堪的塞纳河的运输压力,并且解决巴黎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清洁水源,还可以改善霍乱、鼠疫等传染病的蔓延。于是他开始萌发建设运河的想法。
巴黎长官Gaspard de Chabrol提出,从巴黎东北100公里处的乌尔科河(Ourcq)开始,向着巴黎修建运河,一直连通到塞纳河。同时,在共和国广场和巴士底广场之间,修建地下水道。
这一建议获得了采纳。1802-1825年,运河工程进行了20多年。长约4.5公里的圣马丁运河,是这一运河水系工程的中心段,最后完成的整体工程形成了一个长达130公里的水系,它不仅给巴黎人带来了清洁的水源,而且运河也方便船只来往,运输巴黎人需要的煤炭、葡萄酒、食品、建筑材料等等。
圣马丁运河上有9个水闸,其中有4个是双闸。
曾经,这些水闸起到保障船只顺利通过运河的作用,如今则更多是用于控制圣马丁运河的水位,以及让来往路人与游客体味历史风貌的作用。
有些水闸旁边,还成为小公园、小绿地,市民们在这里休憩、遛娃,很闲适。
而且总体来说,圣马丁区域还是非常安静的,没有市中心的喧哗,也少有旅行团。这一带的餐厅、咖啡馆也颇有特色。如果在巴黎旅行的时间充裕,可以用个半天、一天在这里好好坐坐。
加载更多
离开圣马丁运河,天色已黄昏。
我选择了乘坐6号线“回家”。到达民宿可以乘地铁到凯旋门,也可以乘6号线到达Ternes站,两者步行到“家”距离差不多,都是七八分钟的样子。
6号线是我最喜欢乘坐的一条地铁线,它大多数路程是在高架上运行的,是一条看得见风景的地铁线。
阴转晴
当天行程:凯旋门—香榭丽舍—大小皇宫—亚历山大三世桥—协和广场—橘园—Angelina下午茶—奥赛(晚上去奥赛)
这一天,我们的主要脚程,是沿着巴黎的“中轴线”而进行。从凯旋门到卢浮宫的这一线,笔直、庄严而又繁华。如果只在巴黎待一天,那么顺着这条“中轴线”走一遍,是最好的选择。
清晨从“家”出发,步行来到凯旋门。原计划是登顶凯旋门、俯瞰香榭丽舍的,不过天气状况不佳,阴天,而天气预报表明下午会是大晴天,所以我们改变了计划,打算先顺着香街步行,下午再回凯旋门登顶。
著名的丽都夜总会就在香榭丽舍上。
价格颇为昂贵,不过演出的确十分经典。土豪们可以找一天晚上去欣赏一下。
香榭丽舍就像上海的南京路、重庆的解放碑……以及每座大都市最著名的商业街一样,是游客们必去之处。所以这条街上的书报亭都会出售大量的明信片以及旅游纪念品。
下面这张图片中,这些长脖子的女人、男人画像,来自我最爱的近现代画家莫迪里阿尼(我的最爱真的好多,但莫迪里阿尼的确是最最爱)。他的画主要收藏在蓬皮杜,这次没有时间再去看看了,可惜。
如今,游客们都知道,在巴黎购买奢侈品未必要去香榭丽舍大街,事实上更多的大牌专卖店开设在与香街交叉相邻的一些街道上,例如著名的蒙田大道(Avenue Montaigne)。
但香榭丽舍依然是很值得逛的,一来,全巴黎(或者说全法国)的商场、专卖店,只有开在香街的一部分是一直营业到0点的。二来,香榭丽舍上其实奢侈品店并不多,反而有不少腕表专卖店、中档品牌店以及一些百年老牌的总店(例如Laduree、娇兰)很值得一看。
下面这张图就是娇兰的香街总店,有三层楼好像。香街上的店铺里都有会说中文的营业员,购物很方便。
香榭丽舍大街其实并不太长,西段从凯旋门到大圆环(Rond-Point)也不过一两公里,东段则是从大圆环到协和广场,这一段就更短了。
这条街的历史倒是颇为悠久了,1667年由路易十四下令修建,原本是杜乐丽宫花园的延伸。当时它还尚未成为现在的高级地区,大街附近都是田地和草丛,那里是下等人聚集之处。
19世纪30年代,建筑师希道夫(Jaques Hittorff)开始改造这一带,他设立了1200盏路灯,建造了花园、喷泉、餐厅以及音乐咖啡馆。其中,Ledoyen和Laurent这两家高级餐厅,从那时候一直开到今天,传承了好几代人。
1871年,俾斯麦带领普鲁士军队进驻巴黎时,被香榭丽舍大道深深吸引,因此下令在柏林也修建一条类似的大街——库福斯腾坦大街。
如今,西段的香榭丽舍号称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每年法国国庆节的阅兵和游行都是在这里举行,低空飞掠的战斗机也从这条大街上经过;这里也是环法自行车赛的终点和巴黎马拉松的起点。甚至每年中国历春节的时候,香榭丽舍上也会举行舞龙、舞狮和游行哦。
我记得某一年,法国农民为抗议农业税的改革,开着拖拉机进驻香榭丽舍大街,还在这条街上“种满了”金色的小麦,让这条世界上最美的大街变成一片麦浪。这种将政治变得浪漫的事情,大概只有在法国才会发生。
而我们一路逛逛、看看、买买之后,到达大圆环。
这里是香榭丽舍东西两段的分界处,同时,这里的一系列建筑也被称作“世界博览会建筑”。
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真的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建筑——埃菲尔铁塔、夏约宫、大皇宫、小皇宫、亚历山大三世桥……对比上海世博会最后只剩下了中华艺术宫和奔驰演出中心,曾经的世博园区如今一片荒芜,着实有点心塞。
事实上,巴黎人也不是一上来就决定兴建永久性的世博会建筑的。
1889年,法国就举办过一次世界博览会,大获成功。法国立即着手规划1900年的世博会,这一次,巴黎决定兴建永久建筑。
大皇宫(Grand Palais)的前身是工业展览馆,这是一座有着古典主义外表的、融合了现代钢铁与玻璃的巨大建筑。从体量上来说,称之为“皇宫”并不为过。
上图就是从香榭丽舍大街,看大皇宫。
可以看到,大皇宫的顶上是漂亮的玻璃穹顶,几乎每年的巴黎时装周部分秀场(特别是CHANEL)以及巴黎珠宝展等高档次的展览,都会在这个大穹顶下举行。1905年,野兽派画家第一次登场的秋季画展,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屋顶上的青色雕塑是阿波罗驾驶着他的太阳马车。
大皇宫对面的小皇宫,同样是1900年世博会建筑。
这里主要是常设展(大皇宫则主要举行各种专题展览),展示19世纪绘画、艺术品以及中国瓷器。
顺着大、小皇宫相对的这条街向着塞纳河而行。
在靠近塞纳河的这头,小皇宫边还有幽静的花园与喷泉。
不过,我们的注意力都在不远处的塞纳河以及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上了。
亚历山大三世桥是另一座巴黎世博会建筑,它是由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作为法俄亲善的礼物,捐赠给法国的,并以尼古拉二世的父亲亚历山大三世名字命名。
1896年10月7日,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跑到巴黎来为这座桥奠基,1900年世博会开始之前完工。
亚历山大三世桥并认为是塞纳河上最华丽的一座桥,而从规模、体量上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它长107米,宽40米,连接了两岸的香榭丽舍大街和荣军院广场。
让我们步入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吧。
它曾代表了皇家的尊荣,也曾是鲜血遍地的断头处,而如今是巴黎视野最开阔的广场之一。
1757年,皇家建筑师加布里叶(Jaques-Ange Gabriel)奉命为路易十五建造了一座广场,并以国王的名字命名。
路易十五是法国历史上一位非常具有戏剧性的国王。他曾经是“奇迹之子”,在位时间长达59年,最后在历史上的评价却声名狼藉。
路易十五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曾孙,在他还是个幼儿的时候,天花夺走了他的父母和兄弟的生命,他的伯父、堂兄弟也都死了,这个年仅4岁的孤儿登上了法兰西国王的位置。59年之后,他自己却同样死于天花,还给他的继承人路易十六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事实上,早年的路易十五也曾热爱科学与艺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并且带给法国一段颇为平和繁荣的时期。因此,他曾有个外号,“受人喜爱的路易”。
法王路易-菲利普对协和广场的另一项改造,是在广场的四面八方分别矗立了八座代表19世纪法国八大城市的雕像(除了巴黎之外)——西北是鲁昂、布雷斯特,东北是里尔、斯特拉斯堡,西南是波尔多、南特,东南是马赛、里昂。
雕像照片我这次忘记拍啦,回头翻翻以前在巴黎的照片,我记得过去拍过的,如果有合适的,我就添加到这里来。
加载更多
在购物之前,我们先在这条街上的一家餐厅吃饭,店名就是路名——Le Florentin。这家店之前并没有做过功课,只是一路走来,看到他家生意很好,里面的客人也大都不像游客,应该是本地人相当喜欢的一家店,就进去了。
这一餐比较法国乡土风味。
比如点了烤勃艮第蜗牛(8.5欧),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吃烤蜗牛。
这种螺壳类的东西我都爱吃,国内的田螺啊、螺蛳啊,我也都爱。
其实法国人家里也常常自己烤,超市有卖已经填好作料的半成品,回家拆开包装放进烤箱,一会儿就好了,超级简单!
Soyota的主菜是油封鸭。这是一道法国乡土名菜,源自那还没有冰箱的年代,人们将鸭腿完全浸泡在鸭油中,然后放进烤箱烤熟,取出来放凉之后,鸭油就会凝固,“封存”好鸭腿,这样食物不容易腐坏。以后想吃的时候取出一些重新加热烤香,既方便又美味。
顺着餐厅所在的Rue Saint-FLorentin继续向着玛德莱娜大教堂的方向走,这里就是Longchamp的旗舰店了。这里去法国,看到Longchamp真是受国人欢迎,我们在这里买完东西后来提着购物袋去凯旋门的时候,还几次遇到来自内地的游客跑上来问我们店铺的地址。
花园本身不仅优美,而且因为它连接了协和广场和卢浮宫,所以视野风景也很赞。
可以远眺埃菲尔铁塔。
(杜乐丽花园一侧靠近协和广场这边的几尊雕塑,都还是很出名的,包括著名的《马利的骏马》,它的原作现在保存在卢浮宫。)
从杜乐丽花园这个角度看向协和广场,方尖碑不再逆光,能够看到上面刻出的图案,讲述了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和三世的事迹。
小休一番,补充了精力,起身向着杜乐丽花园南侧的橘园美术馆走去。
忽然听到得得的马蹄声,两个宪兵骑马而来。其实长得也并不是多么帅,但是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感觉,真的是让姑娘们陶醉啊。
这一天,我们的行程其实相当“艺术”。
午餐后的目标是橘园美术馆,而晚上还将拜访奥赛博物馆。
橘园是地面一层,地下一层,一幢长条形的建筑。看着规模不算大,但是其收藏的印象派画作之丰富,足以令它跻身世界上最重要的美术馆之一。
地面的那一层拥有两三个巨大的椭圆形展厅,展出橘园最出名的展品——莫奈的《睡莲》。
莫奈同学大约画过几百张睡莲,自从隐居到巴黎附近的小镇吉维尼之后,他的人生就围绕着自家附近的池塘、花园、小桥进行,所绘的题材也基本上就是这些。一年四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线、不同的色彩之下,画了无数张画面几乎一样的作品。
让我们来看看橘园的一部分代表性藏品吧!顺便,先初步了解一下印象派的大师们。晚上到了奥赛,也会与他们中的很多人再次亲密接触哦!
保罗·塞尚的风景画。
这位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风格其实极其明显,非常好认——他最常见的作品是静物,最爱画苹果。其鲜明特色是,全部都有粗重明显的轮廓线。
而塞尚的风景画,则最爱用两种颜色——绿色和黄色,尤其是前者。而他画的树木与房屋,也一定有着轮廓线。在这件事情上,他与其他很多印象派画家是截然不同的,印象派模糊了轮廓线,而塞尚,则重塑了轮廓的存在。
橘园美术馆需要的时间不算太长,基本上预留1.5-2小时就够了。
如果你对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不怎么感冒的话,而仅仅是想看看著名的莫奈《睡莲》,那么大概半个多小时都可以了。
加载更多
逆光看去,塞纳河边的风光变得柔美而清朗。
今天,巴黎人依然将环绕着凯旋门(Arc de Triomphe)的广场,称为“星星广场”(l"Etoile),虽然它在1970年的时候已经改名为戴高乐广场。
之所以叫星星广场(或明星广场、星宿广场),是因为从广场四周辐射出去12条大道,从空中俯瞰的话,就如同星星放射出的璀璨光芒。
所以我一直认为,也一直向大家建议——凯旋门是巴黎最佳登高地点。
拱门的四根立柱上面,分别雕刻四组以战争为题材的浮雕作品,主要是出自雕塑师鲁德(Francois RUde)人之手。
这四组作品分别是: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规模非常庞大,有的人像高达4-5米。
下面这组是“和平”。
顶上的长方形框中,讲述了拿破仑时期法国的重要事件之一,攻占阿莱克桑德里(Alexandrie)。类似这样叙述拿破仑大事件的长方形浮雕,共有6幅,都是位于门楣上的。
当然,凯旋门最出名的一组浮雕,是“出征”,全名为“志愿军出征”(Depart des Volontaires)。展翅的自由女神引导战士们出发,下面的人物局部,就是著名的《马赛曲》。我高中学画的那段时间,可没少画过马赛曲的头像素描。
到了凯旋门顶楼,这里有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示兴建凯旋门的历史,还陈列了一些有关拿破仑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念物。
下面这张凯旋门的老照片,就是我2002年拍摄于凯旋门博物馆的。从这张黑白照片可以看出,凯旋门本来是完全按照小凯旋门(就是卢浮宫门前那座)而设计的,顶上也有太阳神阿波罗驾着太阳马车的青铜雕塑,不过现在的凯旋门顶上就没有了。
从凯旋门顶上,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12条放射状的大道,远处的埃菲尔铁塔、圣心大教堂、蒙帕纳斯塔,都能很清楚看到。
香榭丽舍大道也在脚下,大道西边这一头,通往拉德芳斯新区,那里有一座口形建筑,也被人们称为“新凯旋门”。
(下图来自网络,右边远远的地平线那处,就是拉德芳斯新区的新凯旋门)
加载更多
远远地对着不能进入的凯旋门咽了下口水,失落的三人组决定去Angelina喝下午茶,化悲愤为食量。
Angelina是巴黎最著名的茶点沙龙之一,创立于1903年,已有百年历史。
这家店是由一位奥地利甜点商安托万·伦布勒麦尔创建的,用了他继女Angelina的名字来命名。奥地利人的甜点都死甜死甜的,Angelina更是将这一特点发扬光大了。
不过嘛,德奥人做的甜点到了巴黎也入乡随俗,外表格外漂亮、造型格外多变,集娇俏明媚甜美于一体。
店堂里挤得满满当当。我们坐下来之后,还在桌上发现了一张被用过遗弃的奥赛博物馆门票。
Angelina的位置就在Rue de Rivoli大街上,紧挨着杜乐丽花园。穿过杜乐丽花园,再过塞纳河,就是奥赛博物馆了。所以有不少人都跟我们一样,或是在这里吃完东西去博物馆,或是半死不活从博物馆出来,到这儿满血复活的。
Angelina最出名的餐食就是它们——勃朗峰蛋糕(Mont Blanc,一种盖满了惯奶油和栗子奶油的蛋白酥皮)以及热巧克力(le chocolat chaud)。
栗子蛋糕“勃朗峰”的栗子味儿还是挺浓郁的,也不至于过甜。
还点了千层酥,都配了惯奶油。惯奶油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以拌入热巧克力一起喝。
真正厉害的是热巧克力——我喝过的质地最稠、味道最浓的巧克力,半杯下去就感觉自己已经被热巧克力暖烘烘的味道给包裹了。
这份下午茶真的吃得我们好撑,在奥赛的时候能量满满,晚饭都省了。
吃完喝完,如果有兴趣还可以买完带走。
Angelina店里还有出售马卡龙、巧克力等干的甜点,以及瓶装的、冲饮的巧克力饮料。
甚至还有带着Angelina标志的茶壶、奶杯、咖啡杯等餐具出售。
第十一章 奥赛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1897年,当奥尔良铁路公司准备在巴黎塞纳河畔、城市正中心建造一座火车站时,不知是否已经预料到,这座火车站注定不朽,并成为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圣殿。
奥赛博物馆,前世辗转如梦。
它曾经是“奥赛宫”,这座一度美轮美奂的伯爵宫廷后来被巴黎公社社员一把火烧成灰烬。为迎接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奥尔良铁路公司决定在奥赛宫的原址上修建火车站。这一决定,一度在巴黎市民心中引发恐慌——蒸汽火车所代表的“工业化”,似乎象征着灰霾、污染、喧嚣与嘈杂。美丽的塞纳河畔、杜乐丽花园一河之隔的地方,怎能被如此玷污?
最终,建筑家维克多·拉沃克斯(Victor Laloux)的方案打动了铁路公司,也征服了巴黎人。在他的设计中,奥赛火车站可以用下面这些词眼来形容——宏伟、奢华、精致、优雅……而1900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正式揭开面纱的奥赛火车站,也验证了这一切。
这是巴黎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火车站,新型的金属和玻璃材料,营造出极为宽敞、高阔并且明亮的空间,进出的火车全部由电力牵引,从此告别煤灰与烟尘。车站由此可以完全采用华丽的壁画、精美的雕塑来进行装饰,其豪奢的内部装修由建筑师维克多亲自率领一群画家、雕塑家来完成,整座火车站简直就如同皇宫或是大教堂一般辉煌灿烂。
火车站还附设拥有370个房间的豪华酒店。这里很快成为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的心水之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就是奥赛酒店的常客。电影天才奥逊·威尔斯在这里拍摄了卡夫卡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审判》,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奥赛火车站也是重要的故事背景。有意思的是,如今现存的最出名的一幅普鲁斯特画像(画家雅克-埃米尔·勃朗施所作)就陈列在今天的奥赛博物馆。
从1900年到1939年,奥赛火车站一直承担着所有从巴黎前往法国西部和南部火车的出发与到达,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力火车不断加长,奥赛原有的138米长的站台已经无法适应需求。而过于“黄金的地段”,又使得其不能像蒙帕纳斯等火车站那样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最后不得不渐渐荒废。1969年,最后一列火车自奥赛火车站驶出,它从此告别了自己作为火车站的命运。
一年后,巴黎市政府有意将奥赛火车站拆除,取而代之以一幢摩天大楼式的高级酒店——1970年代初,巴黎一度打算向纽约靠拢,拟建造一批高楼实现其现代化的形象,1973年落成的巴黎第一高楼蒙帕纳斯塔,就是其代表。
不过,这一计划遭致知识分子和巴黎市民的一致反对,舆论群情激昂,人们无法接受“不像巴黎”的巴黎。最终,时任法国总统的蓬皮杜批准了将奥赛改建成博物馆的方案。
奥赛火车站的建造仅仅花了2年时间,而多年后的改造工程,却足足持续了十几年。政府投资了13.6亿法郎的巨款,将原来的火车站候车厅改建成三层展厅,月台和铁轨区域成为开阔的中心展厅,曾经的车站酒店宴会厅,变成博物馆餐厅……而装潢则由意大利女建筑师奥朗蒂操刀,她精心规划并分隔了各个展室,设计出合理的参观路线,并让这座“新”博物馆,完全传承了“旧”火车站华美、璀璨的风格。
据说,1900年奥赛火车站刚通车之时,画家爱德华·迪泰伊曾感叹:“这座车站就像是一座艺术的殿堂!”这句预言般的话,想不到在八十多年后居然成真了。如今的奥赛,还是我最热爱的博物馆之一。
每一个进入卢浮宫的人,都曾被其庞大的建筑体量、浩瀚如海的收藏所震惊。即便花费整整一天时间,将双腿彻底走废,也不可能将这里的每一件人类文明的闪光之作全部看完。
更可怕的是,与身体上的倦乏相比,心理上的疲累就更显著了。当无数件我们曾经只在书本、杂志或者电视上看到过的不朽宝物,一下子全部涌现到眼前时,就仿佛被一个接一个的大浪毫无间断地冲击着,几乎要溺死其中。
奥赛却不同。这里仅收藏1848-1915年间的珍品,尤以印象派的作品为主。匆匆浏览一遍的话,3-4小时足矣,不至于给身心带来太大负担。更何况,与汉莫拉比法典、宗教题材蛋彩画以及古希腊雕塑相比,莫奈、雷诺阿与梵高们,显然更能引起现代人的审美共鸣。
如果说,卢浮宫囊括了全世界古代文明的精华,那么奥赛,则完全是“巴黎的奥赛”。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叶,几乎所有在艺术史上留下辉煌之名的艺术家,都曾在巴黎度过人生的重要阶段。这座城市孕育了他们,而他们的才华,也在奥赛获得永恒。
或许这就是奥赛的命运。前世,是代表科技与工业进步的火车站;今生,是珍藏了人类精神创作的宝库。人类群星闪耀时,都将那些瞬间凝固在此。我们又怎能错过?
加载更多
这座穿越塞纳河的桥梁,叫Pont de Solferino。它夹在亚历山大三世桥和皇家桥(Pont Royal)之间,本来是不大出名的,不过这座桥的形制很有意思。
桥中间有台阶,行人可以从这里直接走到下面的塞纳河堤岸边。
这座桥上也零星被上了一些锁。
说到这些同心锁,真是我最痛心的事情了。我是最最讨厌在桥上绑同心锁的,我最爱的、巴黎最精致的桥梁艺术桥,就完全被这些锁毁了。
曾经的艺术桥,有着墨绿色的细致钢骨架,木头的桥面上还有可供休憩的座椅,路人可以歇歇脚,欣赏一下艺术桥上常有的露天艺术展。而如今,被同心锁和情侣们攻占的艺术桥,已经毫无“艺术气质”可言。甚至,因为这些锁太重,今年还发生了将艺术桥的栏杆整个压塌的新闻,真是一把伤心泪。
这一块区域,也有大钟,这是火车站正面入口的大钟,也是奥赛的几个钟当中最大的一个。
加载更多
评论(6)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