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广州的那座小洲村,一点也不美,但绝对是练习拍照的好地方。
话说姐先后去了两趟那村,12月1日和12月23日,天气都不错,尤其是23日的那个周末,阳光明媚地照耀着羊城大地,不出游实在是对不起老天爷,呼噜地就唤上两位漂亮MM,操起各自的行头,带着她们就往小洲跑……两位MM例牌是姐的同事小Y与小g,她们在俺的影响下对摄影的兴趣日益浓郁,欲罢不能……嘻嘻俺承认我有点自私,叫上她们更主要的是我有了“私家模特”,拍人物时不用“心慌手抖腿发软”了,对着她们俺是爱咋拍就咋拍……真心感谢两位美女~····
【一:启明社区】
为什么叫“旧东山”?因为在2005年之前,这儿一直都有个东山区,之后被越秀区吞并……姐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广州东山人,浑身都烙满了“东山”的烙印,所以——俺至今都心有不服,凭什么就并入了越秀区?为啥它越秀区就不能并入东山区?自古就有“东山少爷”的说法,是不是从今要改称“越秀少爷”啦?别扭!气人……
介两位童鞋也是上月和俺一起过澳门拍照的同事,调皮的很呀~看不出来吧,这是张自拍照
但现在太晚了,俺要先呼呼去了~~~
(本文文字、图注均属本人主观注解,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仅代表本人观点。欢迎各位看官拍砖纠错,避免误导网友……)
12.1和12.23
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
坏坏的姐^....
小资属性的g大师
少少忧郁气质的Ymm……韩剧海报有木有?
MM的相机,白色那台是小Y新买的F3,黑色是小G的C3
老家伙配老相机……
(图片有部分为小G及小Y的作品,谢谢提供)
【时间:2012年的最后一天】
【地点:旧东山,南至新河浦,北至寺贝通津、烟墩路,西至署前路,东至达道路一带】
【人物:姐】
【天气:风和日丽,气温宜人】
【工具:D90+10-20镜头】
先发图,后解释……
“黄埔古港”那块硕大的咖啡色旅游路牌,在广州的道路上见了N多次,但我从来都没想过去看看,总觉得它在黄埔区那边,有点远。后来总听朋友们介绍说它那里什么什么这样又好吃、那样也好吃……广州人就这样,永远是将“吃”摆在第一位,完全忽略了黄埔古港的历史意义。上个周末终于抬腿往古港跑了。其实也是无心插柳,误打误撞地去了趟黄埔古港。原本俺计划是去小洲村,结果跑错了方向;那小洲村也是一座深藏于广州市内的古老村落,所以很容易让人混淆。谁让广州有这么多有历史有故事的古老村落呢,不能怪俺……
【黄埔古港位于海珠区琶洲街黄埔村,话说古代有一对凤凰飞临此地,带来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该村地处一小岛,水边地区叫“浦”,水中的陆地日“洲”,所以取村名为“凰洲”或“凤浦”,后演变成为“黄埔”,它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后面凡带符号【】的文字均转自网络)
【自宋代以后,黄埔村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后,黄埔村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
虽然是古港,但仍然有少少工业的味道
进入古港前,能见到这些一排排的仓库式的平房,应该是原码头堆放货物的地方
小道边上盛开的牵牛花
古老的大榕树,见证了古老的羊城,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几百字,浓缩了千万个故事……
黄埔村里悠闲的老人
加载更多
下面全是围上的食肆,以吃鸡鸭鹅为主……
下面全是村里的食肆,以吃粤式小食为主……
我这次来在“石基姑爷”那里吃的太饱,没法再吃这姜撞奶,下次再来吃……
这个下次来也要吃…… 嗯?是分店?
这个下次来也要吃……
这个下次来也要吃.........
一路招牌一路吃……
猫记这次也没吃成……不急,下次再来吃……
这个下次来也要吃……
这个下次来也要吃……
这个下次来也要吃……
这个下次来也要吃…… 哦,这些个不能吃……
就这一家就把俺撑饱了……
就是这些美味的小食:凉拌鱼皮、话梅猪手、猪红汤、药膳凤爪、和味牛杂、香煎罗卜糕……哇!两人吃饱S……
这家店的摆设古色古香
很有故事,不过俺光顾着吃了,没问没看没听,来不及……
大致望了一下它那满墙的历史……
入街里还有一些工艺品的DIY创意店
比如这间“哈乐书吧”,花钱买个瓷公仔,可自己上颜色
两间工艺品店,其实村里还有许多这类的商店,俺没来得及去晃……
黄埔中学
一间小吃店的招牌,在工艺品店的旁边
加载更多
【仁威祖庙】
拍照时间:11月17日,相机D90,镜头18-105
【仁威祖庙是一座供奉真武帝(又称北帝)的道教庙宇 仁威祖庙。始建于宋代皇祐四年(1052年),经过明清历代维修扩建,广三路深五进,占地面积2200万平方米,是当年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古庙,名声远播海内外】
【庙宇建筑庄严古朴、富有鲜明的岭南传统工艺的特色,极具欣赏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那幅标语,我无语~~~
【石柱、石狮是庙宇的特有装饰物,这对蟠龙石柱顶上各雄踞一只瑞狮,它昂头挺胸,威武雄壮】
俺最近喜欢这么拍……
【石柱上雕刻两条戏珠的蛟龙,上下翻飞于祥云之间,栩栩如生、气势不凡。这对石柱建造于清代道光八年(1828年),是广州现存不可多得的古石雕精品】
【金漆木雕是岭南古建筑主要传统工艺。封檐板的木雕,虽然经过几百年风雨侵蚀,但它精美的花卉人物依然神态活现、清析可见,洋溢着南方木雕特有的神韵】
加载更多
【荔湾湖】
泮塘路~~它的对面全是吃的~~
看到没,马路的对面……前方右手边是荔湾湖,更前一点可到泮溪
公园大门
一池不太清澈的湖水,别被水中倒影所欺骗……
左边是广州著名的“泮溪酒家”
有人在练字
有人在看报
有人在画画
有人在独唱
有人在对唱
加载更多
【泮塘/泮溪】
【泮塘在广州城区西部,原是南汉刘氏华林园,亦为西御苑旧址】
【南汉时为珠江滩地,多池塘、洼地,称半塘。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以典雅之意,改为泮塘】
【泮塘在广州西关,即是如今泮溪酒家、荔湾湖公园以及龙津西路、泮塘五约一带】
【传说古时此地所产之「五秀」(这五秀,本来是五种植物植茎﹕莲藕、菱角、茭笋、马蹄、茨菇,但因为泮塘水土肥沃,这五物特别肥美,故得「五秀」之美誉)】
【与其他地方种植的没有什么分别,但後来有一天,五位农人在龙津桥附近拜过了龙王庙(今已不存在),当晚龙王就报梦,嘱将泮塘与龙津河的水贯通,「龙津连泮水」,五物便更加秀美】……这座塔叫“文塔”
【翌日,五位农人把各自的梦境说出来,竟然相同,於是,龙津与泮塘的村民便合力将两水贯通,水源变活,不但所产的植物肥美,而且还改善了西关的风水,因为以勘舆学而言,泮溪、荔湾为西关的「青龙」位,青龙神气,整个西关自然就有运】
加载更多
内街内巷
博物馆内,俺在外面拍的,没进去
博物馆外景
小孩子在民俗馆门口玩耍
【美食一条街】
好了,回到美食一条街……这家的沙河粉确实不错,俺在此花15元来了一盘“干炒牛河”
广州著名的三大酒家之一的“泮溪酒家”
依街而建的“食街”
这家“莫大毛”我从没试过……
凌记,好像是吃濑粉的
莲香楼,绝对的老字号
艇仔粥啊艇仔粥……
“五秀”(指莲藕、菱角、茨菇、马蹄、茭笋)马蹄粉是有故事讲的……
这家不知吃啥的……
哦,向群!我经常去,真心介绍不错滴说……
开记,吃甜食为主
莲苑,不认识 ……
这个很出名,出品腊味为主
结束,回家……
(本文文字、图注均属本人主观注解,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仅代表本人观点。欢迎各位看官拍砖纠错,避免误导网友……)
时间:2012年12月2日
最近拍照拍抽了~~12月2日一大早就驱车20多公里,跑到鱼珠码头
鱼珠,我的印象中有个“鱼珠木材厂”,因俺家有个亲戚住那儿,打小就认为这是个遥远的地方……
小时候跟着娘走亲戚时,是需要“去旅行,搭车又搭船”……不知道还有木有老广记得这个广告词呢
而今日的鱼珠,已大不一样啰~
各码头上吊机林立,热火朝天
在渡轮上能拍到许多码头风光
一艘大船在我眼前闪过~~
这边好像是百事可乐的专用码头
远处的江面,刚才飘过的大船变小了~~
对岸码头风景
加载更多
变化的不是军校,是军校的外围
越来越变味,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木意思……
我这次不是跟着组织来缅怀的,俺是来拍照,俺是自由滴……
这座石碑绝对是新修的,以前木有……
不过它很有意义,碑上记录了1-7期的先辈军人
这一天虽然广州是阴雨天,但在黄埔军校转悠时,阳光显亮了一会儿,天空犹为美丽
这里显然是重新修复过的校舍
加载更多
不知道拜金花是什么,从它的对联上猜出是拜送子观音的,嘻嘻~~结婚多年未孕的可来拜拜哦
金花古庙的背后有一条这样的小道,顺道走,经过时会惊见许多老鼠与你作伴~~
木怕,一会儿就见到它了——白鹤炮台
炮台的下面,阴暗~~
炮台的上面,郁葱~~
庙的两边各有一座炮台,都属“长洲炮台”系列,这是白鹤岗炮台的城墙
其实人家是用来滑动大炮座台的,很科学滴设计~~
【长洲炮台位于广州市东端珠江主航道南岸的长洲岛上,该岛四面环水,山峦起伏,形势险要,是由狮子洋进入广州的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地】
从炮台远眺,已经望不到狮子洋了
加载更多
终于找着了~~~不仔细看会一下子闪过~~
结果是失望的一塌糊涂~~
真心很破旧、很原始、很杂乱、很零散……
不过大家要的不就是这样的感觉吗?
人们来挖掘、来探索、来怀旧、来好奇、来破坏~~~~
这些紧闭的大门,好像还没做好对外开放的准备~~~
一砖一瓦,一树一木
都显得很古朴、很沧桑~~
我看着这样的地板,好像听到了儿时木屐敲到石板发出的声音,由远至近~~
“阿乌婆来了”~~~~孩子们会哇地一声,鸟兽散开~~~
加载更多
【文塔是深井村村边的一座楼阁式砖木结构的古塔,是深井村的镇村宝。文塔塔顶上有一朵莲花,花心托着葫芦,塔身呈六角形状、六面中仅有一面辟门,据说,塔内共三层,每一层用木板相隔,首层供奉土地神,2层供奉文昌、关公二帝,3层供奉文魁星。逢年过节,村民便会来此拜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逢年过节,深井村的村民都会来文塔拜祭祈福。文塔坐落在深井村边的土坡上,为一座楼阁式的砖木结构的古塔,塔身正门上额枋刻有“山明水秀”,已对上一层刻有“振采高飞”,相传均出自深井村书法好手凌霞成之手。文塔的建筑工艺颇具特色,塔身三层,每层均有腰檐飘出,而飘檐下方精巧的浮雕图案,更是文塔的一大特色】
路过深井公园的边上的河涌,一位老太太在捕鱼~~
游艇汇~~~
小岛也建有新楼盘了~~
等待拆迁的旧楼
关键地盘已被修复的焕然一新~~
搭船回家,不忘花八元买了一梭芭蕉~~~
繁忙的码头~~~
离开码头 ~~
加载更多
广州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端,始建于元末明初(够古老了),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小洲”,被称为广州“南肺”。已被列为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并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走在村落里,河涌蜿蜒交错(姐见到的都是些臭涌,游走时请眼睛尽量不要往臭涌看,会恶心……)、造型各异的小桥枕溪流之上(小桥到有几座,溪流全无),庄重的祠堂规整有序,古老的宫庙朴实淡雅,传统的民居参差错落,在绿树婆娑的掩映下,象一幅画有小溪、绿树、灰垣、素瓦等具有岭南水乡特点的水墨画(全是脏兮兮的“水墨画”)……昔日的瀛洲八景中的“西溪垂钓”、“古渡归帆”和“翰桥夜月”的景色都是与村中的传统建筑有着直接的关系。除了古道古桥,小洲最让人瞩目的是它的古建筑蚝壳屋。小洲的蚝壳屋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曾经多达百余间,如今大部分已被拆毁,仅剩下3间,主要因为屋主举家外迁等原因才得以保留。小洲的祖辈村民们因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房子。据说,用这种方式构建的屋子,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
公园旁边有座已经荒废了的祠堂,祠堂的广场全部用条形青石板铺就,一踏上麻石时,脚步声由地面往下传送,回音沉闷悠长,让人从心里油然生出虔诚来;祠堂里高高的柱梁,给人造成无形的心理暗示,不能不以一种朝圣的心情面对里面的事物;祠堂的石板缝里长满杂草,里面没有任何摆设,正堂牌匾上的雕花素雅自然,墙壁间仿佛写满了光阴的故事;祠堂高翘的屋檐,依稀可见当年雄伟俊俏的风采。这一切都引发着我们对先民们生活的想象,他们在重大的节日里聚集在祠堂中,或祭祀神明祖先,或商议村中事务。
小洲村河道环绕,巷巷相连,古木郁郁葱葱,河中停泊着小木船,河水经年累月拍打着古码头。只是在这代表岭南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青砖青瓦的淡雅画卷里,却跳跃着众多新式艳丽的现代楼房。
……
以上文字转自网络,以下照片为现场图片。
说实话,这里根本就不能当风景来观光,用姐另一位同事LMM的话来说:还不如我乡下的村子漂亮……小洲村,因为离广州大学城的美术学院较近,早些年一些有艺术范儿的“艺术家们”陆续汇居此村租屋居住与教学,从此艺术的氛围慢慢在此衍生开来,比如绘画,比如摄影,比如行为艺术表演等等……
好了,跟姐走吧……
【小村悠悠外观——古老】
岭南建筑的招牌
青石巷
好多古宅都大门紧锁
废弃了的墟~
村里到处可见“个性广告”
一面整齐的老砖屋,至少没有五颜六色的水管和电线
许多老屋被改造成这种范儿
但——还是避免不了本质的显露
老屋与新屋多数都是紧紧挨着,亲热的可以……
加载更多
传说中的蚝屋,走过好像还有一阵海鲜味从鼻前飘过~~
红砖表示解放后农民的屋,青砖表示解放前地主的屋
简氏祠堂
祠堂上的一对门神在聊天~~····
12.1那天来得早,村子里还没什么人,这小广场上有少少的宁静
祠堂角落显出一簇鲜艳的花儿,与冷冰冰的石狮相映成趣
祠堂文化
“蕃椒”是嘛意思?
祠堂里的石雕
那位正在打麻将的白衣老娘对着正在拍照的人们吼,她觉得被骚扰了,她悍了,再不闪她要丢麻将过来了……
加载更多
这不是珠海的拱北,是小洲村的拱北
这也不是南沙的天后宫,是小洲村的天后宫,嘉庆年间的牌匾
陈旧却结实的木质花雕牌匾,在广州几处的古村落中都有看见
煲猪脚姜~~~一碗八元,有点小贵
这是一间村里早期的理发店,大号“从头做起”,但现在堆满了或真或假不知名的东东
村边的一条河涌
有点偏故人少
两位MM在远处比划着
四海公祠估计是座庙宇
加载更多
【村里的十米都】
十米都,一间让我流连忘返、古色古香的村庄咖啡店,静静地埋藏在村落中不起眼的巷弄里,被我们不经意地发现,因为那里弥漫着咖啡的香味,我们闻香而致……
就是从这里左转而入,可惜的是,第二次来(23日)那天,旁边的屋主在拆自家房子,我们无法进入
这组照片全是12月1日那天拍的,好在姐拍了它一堆的照片。这是它对面的卓思咖啡屋
十米都的门面
这是我对它的第一眼
这是我的第二眼
然后~~·····这是它小院子的全景
再进入……呃,我被她H住了~~~~
加载更多
MM们的自拍秀开始……
全场只有三人,猜猜是谁拿的镜头?
这个不用猜,一看就是姐举的相机,嘻嘻,还有一张更诱人的画面,我就不上了……
以上全是自拍照,场景全在小洲村……谢谢老天爷,那天阳光很好
加载更多
12月1日那天,赶上公社礼堂广场正在举办现场行为艺术表演,顺手拍了几张……
12月23日那天,进入公社礼堂参观行为艺术展示,十来分钟下来,姐们一头雾水……
这张也算是行为艺术吗
行为艺术这档子事俺还真搞不懂,观后的感觉就是:要不他疯了,要不俺疯了……国外站在街头表演的所谓艺术行为,和这些个人们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来到小村,当然也要抓拍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之类……
在简氏祠堂门前的一枚小女娃,看样子是正在发烧,衣服穿得连小胳膊都垂不下来了……
礼堂广场上一位卖冰糖葫芦的老伯,长得很小日本,正“严而不怒”地望着俺
父子……
铁定是本村的一位包租婆……
叨唠啥呢两位老人……
我吹我吹我吹不出……
臭涌边玩耍的孩子
放工啰……
和MM们一起拍照,拍的就是要个性,够张扬……
冷月无声
一场雨下了一夜,
因雨而纠结的回忆
临水而歌
雨打的冬日
犹如你的目光
絮柳轻曳
犹如那悠长寂寞的离恨
风,没有方向地吹
吹皱了一季的忧伤
惹了尘埃
溅起萧瑟
守望时间的轴
将岁月织成离人眼中的凌罗
心底的忧伤
断了三千痴缠
在你轻轻的转身时
浓情是否只是一场无谓的清欢
悲伤只因枯了一地的花
立在此岸
执一枚传说中的火种
只为点燃你蓦然回眸的眷恋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
才换得与你今生的擦肩而过
写一阕前世今生的痴曲
是否就能道尽今生的寂静与欢喜
谁在冷眼旁观
谁在望穿秋水
满怀的柔情
织成一片回锦
不是我
不是你
谁的思念能那么长
忘了是谁把微笑刻成一朵花开的样子
干涩的回忆
绵延成一条忧伤沉淀的长河
梦醒
开始微笑
你用沉默一刀刀划伤了我眼底的碧潭
我用无语一点点抚摸着那烟火的印痕
加载更多
游走于都市与村落的边缘,落差、怪异的感觉一层又一层;脚下的青石板,实实在在地行走于广州的村落,眼前的景致却重叠交错着丽江的幻影,耳边充斥着的那些南腔北调,我又在何方……
进入村子,正对的大礼堂有三条小道,这是中间进入的那条
店名“好姑娘走四方”
文艺的氛围从此开始……
加载更多
姐从小就在东山区的环市东路上长大,打记事起的幼儿园时代,就在东风东路(以前叫东风五路)和环市东路这两条广州的主动脉上打滚。那时代父母全下放到基层,整周整月地不回家(也回不了家),姐自小就处在物资丰富但情感缺乏、返风下雨都没人理的自生自灭恶劣环境下成长,跟没爹没娘的野孩子没两样,“三寸小脚”外婆和“浪迹江湖”外公偶尔从韶关过来看一下俺兄妹仨;那位比俺年长七岁的兄长念书早,十来岁就被分配到广州郊区的农村分校劳动,弟弟太小,好心的河南姨妈(住前进路)就把他带过去看养。剩下没人疼没人爱的俺,在党组织的“关爱”下有幸进入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嘿嘿~~那会儿的幼儿园是请都没人愿意去的,那年代的家庭里,孩子都是一群一群地生,妈妈们是既不舍得花钱又不舍得离开孩子,所以幼儿园的入托率是非常低,那跟现在的市一、市二幼,家长们打破头、倾家产都要争着入……
在此背景下的姐6岁就开始了自生自灭的悲惨人生,每逢周六下午基本上是三条路径:一是跟着幼儿园阿姨(忘了她名字,但至今都对她心怀感激)回家,她住今天的水均岗,离福今东的市二幼不远,周一再回到幼儿园;二是跟着父亲的同事李叔张叔王阿姨类回家,基本上也都住在附近,周一他们再送姐回到幼儿园;第三条选择是最恐怖也是最不安全的,就是谁都没空搭理姐时,俺就只能领着阿姨发的两条香蕉或一枚苹果(姐至今都很爱吃香蕉,就是那会吃出的感情),还有两个苏皮面包或合桃稣,这些食物在那时可都是好东西呢,然后自个儿跨过两条马路回家去,独自面对恐怖而漫长的周末。
……
(此处省略五万字,要再写可编故事了)
姐的拍照跑街之行从这里——启明大马路开始的
红圆点是第一次放车的地方,没保管,沿着红线走了一圈;然后将车子开到东山肉菜市场旁(红三角),交保管后决定沿新河浦路段走一大圈看看
打算利用假日的好天气在此转一转
拍拍小时候经常穿过流连的地方
今天看来,已全然没有儿时的光影了
当然是指现在的影像漂亮清晰多了
他家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一进门那万花筒般的花地板、带浴缸的大浴室、三尖八角带蓝色花窗的卧室、转弯的大阳台,还有大厨房和杂物间,这些在俺爸环市东路的宿舍房里是绝对享受不到的,虽然咱家也挺大挺宽敞的……
这让俺小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少少的阴影,恨不能每个周末都让董叔叔来接俺回家,共享他家的“天伦之乐”,他的家有爹有娘有兄妹,他们都对俺很好,可怜的俺……
以上照片摄于启明社区的启明大马路附近
废话多了,为什么要啰嗦这么多?正因为姐小时候没人管,却又是“万人孩”,然后还被长辈们安排到四处乱住,那自然就见识多了,旧东山区的大街小巷里,基本上都留下了俺的小爪爪印;二年级开始学会踩自行车后,环市路的东、东风路的五、梅花村、农村下路、东山口等地,一位扎着对耳小冲天辫的女孩子在到处乱窜,那,就是俺了~~嘻嘻你别说,俺那会儿可是最开心最幸福的一阵时光……
在姐的记忆中,旧东山小洋楼最多的地方有两大处,一是离俺家不到两站路的“华侨新村”,这里的洋楼比较集中,建楼者以华侨居多;二是东山口以南,东湖以北,陵园西路以东,达道路以西这一带,这里的洋楼较
加载更多
这里属均益路段,很短的一条小马路,两旁都是卖外贸衣服的,是广州最早的“外贸”服装专卖街
记得以前这附近有个“均益球场”,现在不见了
加载更多
【二:龟岗社区】
先听姐细说一下东山的历史。
广州人向称丘陵为“岗”、主岗为“山”,所谓的“东山”根本就没有山,之所以叫“东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现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总镇两广的内官太监韦眷于广州城东部(今署前路,即东百对面、原1号车总站的那块小小广场的位置上)建永泰寺,后亦称东山寺。清顺治八年(1651)重修东山寺,“东山”源此得名。因寺名而渐次将寺四邻成片的岗台地区泛称东山,大概始于清初。及至清末民初,这片岗台地开发成街村,侨房成批涌现,民俗习称寺四邻的街区为“东山”一直相沿未改。民国20年(1931),设立东山区公所,是市属行政区以“东山”命名之始。解放后东山区公所为人民政府接管,经历了三次分合和区名更改,1960年8月定称东山区。2005年5月并入越秀区。
至今五羊新城一带的“寺贝通津”、“寺右一马路”等名称,所指的“寺”就是这个东山寺。由于旧东山位于广州城东,地势较高,地广人稀,在20世纪初,国外基督教选此地为传教基地。教会早期开辟的一些幽雅居住环境吸引了大批归侨结庐定居。从此荒凉的东山日渐喧闹,成为一个高档建筑成群的住宅小区。东山洋楼,是民国初年一些华侨和军政官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兴建的仿西洋别墅,引来达官贵人聚居。广州有俗谚为证:“西关小姐,东山少爷”,“有钱住西关,有势住东山,没钱没势住河南”,“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套房”,可见昔日东山洋楼有“几巴痹”。
东山原是广州的老城区,以前仅指中山一路附近,八十年代以后包括了德政路以南水荫路以东的大片区域,现在“东山区”没有了,不见了
寺右村、寺贝底、寺贝通津等村名、地名都与东山寺有关,大概的意思就是寺后边一带的村和路
津”是码头的意思,以前特指珠江旁的码头,不少在江边的小路都被冠以“通津”的名字。“寺”是指东山寺,“贝”就是“背”,根据广州市地名志的解释是:东山庙背后,且曾为寺贝底村居民出入的通道,连起来的意思是“东山寺背后通往海边码头”的那条路。
这儿一直往前走即可走到瓦窑街和新河浦
龟岗的“东山肉菜市场”前面整修过的楼和道路,往前走有曾经著名的“东山酒家”
旧东山的发源地,“东山寺”原址,现在全无踪影……东百,老字店
“庙前直街”说明这里确实有座庙
这个丫型路口的左侧通往东山教堂和寺贝通律,右侧是一堆的名校和恤孤院路等旧洋楼扎堆的地方
加载更多
回到烟墩路,左边是七中,右边是培正小学
百年名校——“广州市第七中学”
烟墩路,因小山头烟墩岗而得名,在20世纪来临之前,广州市区内的东山仍是大东门外1.5公里的荒郊野岭及大型的乱葬岗,君不见那殡仪馆、嘛陵园嘛墓嘛全在这头吗?
几座小山丘延绵起伏,烟墩岗就是其中之一,岗的周围是一些禾田、菜地和小鱼塘,人烟稀少,分属寺右乡、山河乡
1909年,几位美国侨眷向寺右乡农民购买了现烟墩新街整块地,平整后于1911年划分为6块出售,这是华侨在东山最早的房地产开发。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侨回国建房,烟墩新街逐渐成型
华侨建房兴起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很多华侨回国探亲,手头有些资金,在这里掀起了东山侨房开发的第二波高潮
那时广州建立市政公所,拆城墙、修马路,房地产业特别兴盛。东山又以环境优美,地价便宜再次吸引了华侨们的目光
于是,多条道路被开辟并形成,烟墩路就是其中之一,一栋栋中西合璧的楼房也在附近拔地而起
其中美国华侨梅氏在烟墩路建的彩园,占地2897平方米,内有三座楼房,前后有花园,据说是当时东山最大的花园式洋房
加载更多
分布在新河浦一带的旧东山洋楼范围大致为,东起达道路、西至均益路,北接庙前西街、庙前直街、寺贝通津,南临东华东路、新河浦涌和东山湖公园,面积大概有62.9公顷,合共有493栋历史建筑(加上周围扩大区域约共有600多幢)。大部分建筑为独立式低层住宅,多是仿西洋古典式建筑,以清水红砖墙、民国水刷石、西洋式风格为主要建筑特色。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四座,分别是春园、简园、逵园和培正路的明园(在俺上文第二部分有介绍)。这一带是旧东山欧陆风情的最直接体现,作为华侨开发东山的历史见证,这里汇聚了海外特色的小洋楼、教会和园林,它既是本地人眼中旧东山风味的最好地段,更是外地游客寻找旧广州特色的休闲地标之一。
新河浦社区是广州市政府首批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位置,是广州市现存规模最大的中西结合的低层院落式近代住宅建筑群。
新河浦一带,因以前叫新河浦村而得名,都是民国时期归国华侨起的,当时那一带地皮都给华侨们买下
古树绿荫下光影斑驳,西洋式别墅群古旧而深沉。
近代民居群保持了以前的独院式格局,建筑既有上世纪民国时期风格的别墅,也有70年代的现代建筑
具有清水红砖墙、民国水刷石、西洋风格的建筑特色,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街区,文化价值非常高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新河浦路、恤孤院路、培正路和烟墩路一带的别墅群为代表的东山民居建筑区开始诞生
这种住宅楼房以独有的厚重红砖为基调,配合罗马柱、铁窗花等欧美各类别墅建筑元素
烟墩路至新合浦一带是老东山风情的最直接体现,集中了广州最具东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建筑
加载更多
从上世纪初起,一些华侨在东山一带开始建置房产,民国时军政官僚也来这里营建别墅、官邸。以新河浦为代表,出现了许多摩登的花园式洋房,被人们昵称为“红楼”。建筑形式多西洋古典式,也有部分采用中国传统形式;这些花园式洋楼,红砖砌筑,柱式门廊,一改传统建筑“青砖石脚”西关大屋的格调,又有别于“开间窄、进深大”的竹筒屋的布局,形成了城市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东山洋楼建筑风格分为两类,一种是别墅建筑,前后有庭院,主楼多为二三层,外墙用红砖砌筑,水泥钢筋结构,多采用仿罗马、希腊等形式,门廊入口处采用券拱形式和山花顶,形式新颖,副楼多为平顶,清水红砖勾缝外墙,装饰稍逊色;而另一种是洋楼,线条简练,装饰简洁,外墙用红砖砌筑,楼上筑阳台或前廊,室内明亮宽敞,地板铺水泥花阶砖,柚木门窗,主楼前设小庭院。这两类建筑融合在一起,并没有排斥,却显得和谐。
姐今天来的不是时候,没开放……
顺着河涌由西向东行,这是道路的左侧
这里显然多了许多军牌车在行走
有些房子是部队的,因为这里离达道路的广州军区不远
新河浦三横路上的豪宅
加载更多
评论(11)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