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儿攻略APP
体验更流畅,还能赢积分换大奖
马上下载

概述

保定市地处河北省中部,西倚太行山,东抱白洋淀,与北京接壤,是首都南大门,素有“京师门户、京畿重地”之称。保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战国时建都,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清朝时为直隶总督署,是河北省最早的省会,从1669年至1968年,长期为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就为保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奠定了基础。保定市内拥有众多名胜:大慈阁、直隶总督署、清西陵、狼牙山、冀中冉庄地道战遗址、古莲花池、钟楼等。除此之外,世外桃源野三坡、华北明珠白洋淀、国家地质公园百里峡、“天外天”百草畔、峡谷龙潭西胜沟等自然风光也闻名遐迩。在新的时期,保定用她的努力为这座古城写上了新的注脚:经济发展,教育领先。

也许她的历史不值得骄傲,也许她的现在也不值得骄傲,但是她一直敢于拼搏,甘于坚持的精神值得她骄傲。在这里,你可以领略三千年历史的厚重,也可以感受山川河流带来的清新。这座承载了太多,包容了太多的城市,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等待你的到来。

历史

保定在殷商时期为北燕之地,西周至战国为燕赵之地。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就在境内建都,有三千多年历史。宋朝,保州(即今保定)由于处于宋辽边界,宋辽多次在此地战争。金末年,保州城在战乱中成为废墟。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张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以保州为顺天路治所,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 “保定”之名自此始,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决定将国都迁北平(迁都后改称北京),并将北平行都司更名为大宁都司,迁驻保定,负责京畿附近的护卫与安全。隆庆年间(1567-1572),加固并增筑城楼,从战略防御出发,根据当时条件和地利,确定城池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个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称。

清沿旧制,仍设保定府。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保定为直隶省省会。自此,保定一直为河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中心。

解放后前期,保定一直作为河北省会,后由于诸多原因,1958年4月省会迁天津,1966年省会返迁保定,1968年迁往石家庄,保定不再作为省会城市。

文化

保定是京师门户,曾“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历史上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地,清代八督之首,为冀北干城,都南屏翰。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保定仁人志士辈出,文化显赫。古壮士荆轲,燕大夫郭隗,汉昭烈帝刘备,宋太祖赵匡胤,地理学家郦道元,数学家祖冲之,都曾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清西陵,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西汉靖王满城汉墓,“千雕艺术馆”的顺平王氏庄园等,凝古聚珍,神光灵藏。特别是莲池书院的建立,让保定成为全国文人学士聚集的主要场所,为保定的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近代的保定教育人文灿烂,红色文化丰厚。清末的学生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曾以此培养了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李富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蔡畅、向警予等一大批中国早期革命家;而保定军校曾培养出吴佩孚、孙传芳、蒋介石、李济深、叶挺、张治中、傅作义、陈诚、白崇禧等1700多名将军,令人叹为观止。

现代的保定在深厚文化的支撑下,稳步向前。河北梆子、保定老调、涿州皮影、高洛古乐、满城寸跷、雄县黑陶、曲阳石雕、曲阳定瓷、白沟泥人等,在新的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为保定的新文化开疆辟土。

环境

保定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和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相连,西部与山西省接壤。2013年人口总计1182.0413万人口,主城区人口近240万,市区建成区面积300平方公里,是河北省人口最多的设区市。

保定是兼有平原、湖泊、湿地、丘陵、山地、亚高山草甸的地区,地形地貌齐全。境内群山西峙,沃野东坦,植被繁茂,山明水秀。既有避暑的凉城,又有泛舟的湖泊。野三坡世外桃源,神奇俊美;白洋淀苇绿荷红,胜似江南;白石山、大茂山巍峨耸立,云蒸霞蔚;天桥瀑布、龙门天关飞流直下,气象万千;西胜沟峡谷龙潭、峰回路转;万倾桃园“乱花渐欲迷人眼”,空中草原“浅草才能没马蹄”;紫荆关畿南第一天下险,古栈道地下长城世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