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古称“龙门”、“夏阳”、“少梁”。 陕西省所辖 副地级市。位于陕西东部 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 韩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精神标识“大禹治水凿龙门”与“鲤鱼跃龙门”就诞生在这片神奇土地上,境内文化自然遗存丰富多样,是第二批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史圣太史公司马迁的故乡。西周初,周武王封子于此,称韩国,春秋战国之交,周平王封秦仲之子康于此,称梁国,战国时,秦设 夏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置 韩城县。2016年入选首批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7年入选 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首批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以及 国家重大市政工程领域PPP创新工作重点城市,韩城还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有“大红袍花椒之乡”的美誉。韩城连续多年跻身西部百强县(市)前列并连续五年入选“ 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
夏商属雍州,《书·禹贡》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城”,“雍州东抵少梁西河”的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传)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侯)国。 周宣王时,秦仲少子康又受封于梁山,是谓梁(伯)国。春秋间晋灭韩。后秦灭梁为少梁邑。 战国属魏,魏文侯六年(公元前440年)筑城少梁(今少梁村),后属秦。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改少梁名为夏阳,后置县。秦属内史; 西汉属左冯翊;王莽始建国改冀亭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名夏阳县; 三国时期夏阳属魏雍州冯翊郡,晋仍因之。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阳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隶同州武乡郡。 隋初废夏阳县入郃阳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韩城县,因原为韩侯封国故名,属冯翊郡。 唐武德三年(620),韩城改属西韩州。八年(625), 将西韩州迁驻于韩城县城,领韩城、 合阳、河西三县。太宗贞观八年(634)废州。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韩城为夏阳,隶河中府。昭宗帝天祜二年(905),更名韩原县。五代后梁时,属河中府。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隶同州。北宋时,隶永兴路定国军冯翊郡。金宣宗贞辛右三年(1215)韩城升为桢州,领韩城、合阳二县。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废州为县。至元二年,又复设祯州。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撤祯州,改属同州。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韩城属陕西西安府同州潼关道。清初沿于明制,属西安府同州潼商道。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韩城仍属之。辛亥革命后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直辖于省。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八行政督察区。1948年3月24日韩城第二次解放,初属黄龙分区,1949年6月改属 大荔分区。1950年5月改属渭南分区。1956年10月直属省辖。1959年1月 合阳及黄龙县白马滩公社并入韩城。1961年8月15日恢复原建制,属渭南专区。1972年3月专区改名地区,韩城仍为辖区。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1984年1月改为韩城市(县级市),仍属渭南地区。1995年5月渭南地改市以后,属渭南市管辖。2012年5月,韩城市被列为 陕西省内计划单列市试点,实行副市厅级行政建制,同时拥有与设区市等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韩城民俗之最党委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韩城传布极广。历史上,几乎大一点的村庄都有自己的锣鼓队,不论逢年过节,还是求神祈雨,总能听到激昂的锣鼓声。韩城行鼓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元灭金后,蒙古骑兵为欢庆胜利,敲锣打鼓,而成为一种军鼓乐。后来韩城群众沿袭模仿,成为民间鼓乐。韩城行鼓在整个陕西打击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陕西锣鼓中的精华,是关中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韩城行鼓在市内北塬一带多有分布,其中龙门镇的西塬村最为典型。
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蒸食往来,名为送礼,实际含有互助之意,表现了韩城民间交往的一大特色,长期以来,韩城民间在节日和婚丧大师期间,亲朋间以蒸食作为礼品已成习俗,称蒸食往来。蒸食品类很多规格各异,一级以上等小麦面做成各种形状的花馍,蒸熟即成。
韩城位于祁吕贺山字形构造的前弧东翼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沉降带的复合部位。以东北~西南向的山前大断裂(即韩城大断层)为界,东南面属渭汾地堑,西北面属 鄂尔多斯台向斜的陕北盆缘褶皱区。构造复杂,矿产丰富,存在着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条件。韩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深山多为梁状山岭,一般海拔900米以上,韩(城)黄(龙)分界处的大岭海拔1783米,为本市全境最高点。中部浅山区多为黄土丘陵,海拔600~900米。东部黄土台原,一般海拔400~600米,澽水下游川道和黄河滩地,多在海拔400米以下。市南的芝川口海拔357米为全市陆面最低处。境内山原川滩等地貌类型兼有,其中深山和浅山丘陵占总面积的69%。韩城处于暖温带半干旱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较多。年平均气温13.5℃,≥10℃积温为4626℃。平均年降水量559.7毫米,无霜期208天,日照2436小时,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雨量不均,多集中于7、8、9月份。春夏季易发生干旱,夏季阵雨多、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