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蒙古语意思是长满野韮菜的地方。雄踞呼伦贝尔草原,背依千里大兴安岭,连通黑龙江、吉林、辽宁东三省,辐射蒙古国与俄罗斯联邦。伊敏河将小城一分为二,海拉尔河从城北蜿蜒相拥,西山,北山,东山三山环抱,四面分别被巴尔虎草原,鄂温克草原和大兴安岭山前草原包围,是名符其实的草原之都,也是呼伦贝尔市行政和文化的中心。
和内陆大城市相比,这是一座袖珍的小城,没有高大林立的建筑,建筑风格却是多样化的,是俄罗斯、蒙古族和现代城市风格的融合。
西山樟子松千年屹立,哈克湿地万载不竭,伊敏河景观带万紫千红,海拉尔河两岸山水如画,生态海拉尔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长卷,蒙古高原宜居城扑面而来。哈克文化遗址公园、成吉思汗广场,哈萨尔大桥,呼伦贝尔古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苏炳文广场,和平广场、两河圣山景区,将海拉尔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多彩的民族文化挥洒得淋漓尽致。
海拉尔,草原之都,游牧文明之城,更是蒙古高原上独一无二的明珠。
海拉尔的名称是因河而来的。海拉尔城建于1734年,当时称为“呼伦贝尔城”,也称“呼伦城”,历史上曾为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伪满时期是兴安省省会城市。早在清朝雍正年间,这里是一座清政府戍边的军事重镇。因坐落在呼伦贝尔草原而被称为呼伦贝尔城,是《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签定后大清帝国北部的重要门户。为捍卫1000公里长的中俄边界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呼伦贝尔城所处的地埋位置,使其发挥出巨大的辐射作用。建城初即建有通往齐齐哈尔、黑山头、古北口、张家口、库伦(今乌兰巴托)、阿尔山、吉拉林等数条可通车马的道路。当年草原上盛况空前的甘珠尔庙会就是依靠这些古道畅通而促成的。
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通车,俄、日、德、美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这里进入新的商贸发展时期,在呼伦贝尔城外开辟了贸易市场。1907年被正式辟为对外国人开放的商埠。因修筑东清铁路建立车站时,定名为“海浪”站,是海拉尔的译音,后来新街开发,海拉尔站的知名度渐渐提高,“呼伦贝尔城”的名称被取而代之。
海拉尔属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纬度偏高,远离海洋,加之大兴安岭的屏障作用,使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团的影响减弱,大部分时间在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形成了如下区域气候特点:春季多大风而少雨,蒸发量大;夏季温凉而短促,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霜冻早;冬季严寒漫长,地面积雪时间长。
海拉尔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生活着包括汉、蒙、回、满、朝鲜、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在内的26个民族,是各民族文化磨合交融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