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属于桂林市,县城距桂林市区65公里。原本桂林山水已有“甲天下”之称,而阳朔秀美卓绝的山水风光更是使阳朔得到了“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
阳朔自然景观独特,汇聚了桂林山水的精华。从桂林沿漓江顺流而下是阳朔最富盛名的景区,途径兴坪古镇。兴坪北部有著名的“九马画山”景点。人民币20元的风景即取自兴坪附近的佛子岩。
县城阳朔镇上有被誉为“洋人街”的西街、徐悲鸿故居,孙中山纪念堂与演讲处,还有碧莲峰摩崖石刻等。著名导演张艺谋指导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也在城东举办,是近年众多游客必看的节目,作为中国第一个以山水实景为舞台的演出,历经多次改进,常年演出,在旅游旺季还需加演,也已经成为阳朔旅游的一张名片。阳朔镇南部至高田镇为“十里画廊”景区,有著名的月亮山、聚龙潭、大榕树景区、蝴蝶泉景区等。由十里画廊的工农桥沿遇龙河朔流而上,是阳朔漂流的精华。遇龙河中游的旧县村既有清代古建筑,也有唐归义县旧址和宋代石拱桥仙桂桥。遇龙河上游有遇龙桥、富里桥和“世外桃源”景区。
阳朔古镇以前是一个村落,名羊角村,秦时已有人定居。隋开皇十年(590),县城由熙平迁来,取“羊角”的谐音定名“阳朔”。从此,阳朔镇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历代相沿,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阳朔古镇特色可用“四多”概括:一是山多,二是水多,三是桥多,四是井多。县城周围皆山,因此山多自不待言。水多,则是除了漓江之外,双月溪、桂花溪或环城而流,或穿城而过,加上城内湖塘星罗棋布,倒映着青山古屋,其景妙不可言。因为水多,所以桥也多。古朴的石桥、木桥给野趣的山水更添了几分人文的雅致。古镇老井也很多,或方或圆,或大或小,或藏于幽深之处,或现于闹市之间,方便着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丰富着老城的景观。阳朔古镇曾有“九井十八桥”之说。
阳朔镇在整个漓江流域区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历史悠久的古镇,又是漓江边最美的城镇之一。另外,阳朔古镇地处水 陆交通要道,漓江水道上溯桂林,下达梧州和广州,曾经是粤桂水陆交往的重要通道;现在,二级公路直通桂林,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公路 网延伸至各乡镇,中外商家游客每日来往数以千计。
阳朔的古镇宁静而古朴,有江南水乡之清秀,还有江南水乡不曾有的雄浑,具有多种文化的人文审美情趣。“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沈彬便对住在碧莲峰下的居民羡慕不已。阳朔不仅田园风光如诗如画,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古建筑、古桥梁、名人遗迹、摩崖石刻等点缀于山水间。除此之外,阳朔还是最早确定的“国家级风景旅游区”之一,足以媲美桂林,而且声名远播,游人如织。
西街文化
阳朔西街是最古老的街道,至今有近600年历史,是一条被载入历史的小街,具有典型的桂北传统色彩。
许多西方游客一到阳朔就如醉如痴,住下来舍不得走。有的每年来几次,有的干脆在这里成家立业。于是阳朔成为“地球英语角”、“国际地球村”,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此融合、交流、珠联璧合。这里有最原始的、最纯洁的东方文化,也有许多外来文化———本地人叫洋文化,外国文字招牌、广告满街都是,不同皮肤、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融合的契机,因为大家不仅朝这块没有修饰、纯粹是自然美的山水来,而且朝着它很厚的古又纯的文化风俗来。
民间对歌
阳朔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居住在一起,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 唱民歌的有三、五人,也有几十人参加,而尤其以高田壮族中秋会山歌、福利龙尾瑶民“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阳朔县地貌以石山、丘陵为主,山地为辅。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侧地势较高,属海洋山脉(东瑶山)和架桥岭山脉(西瑶山)的边缘,山脉走向大致呈西北-东南,是县内主要河溪发源地。中部为一块约150平方公里的山丘,海拔200-500米之间。自西北贯穿东南的宽阔地带属岩溶地貌,地势较低,且自北向南倾斜,东南太平洋暖湿气流入时,受到地形抬升,容易降雨,同时寒潮易于浸入。境内河流大多自西北而流向东南。岩溶区内石山林立,海拔200-500米,相对高差50-300米。石山间容蚀洼地、峰林谷地、河流冲积平地交错分布,地势较平坦。
阳朔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县内岩溶地区和低海拔地区夏长冬短,东北、西南部高海拔山区冬长夏短,春秋适中。气候受季风影响,一年的旱、涝、冷、热变化大
阳朔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居住在一起,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