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辖下的一个旗,地处祖国北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东与阿拉善右旗毗邻,西南与甘肃省酒泉市交界,北与蒙古国接壤,多为无人居住的沙漠区域。地质上属于天山、阴山地槽。位于华北陆台海西褶皱带内蒙古地槽西部边缘。地处中亚荒漠东南部,西、西南、北三面环山,属内陆干燥气候。具有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日照充足,温差较大,风沙多等气候特点。额济纳,与马可波罗元朝时记录的“亦集乃”同义,现标准的土尔扈特蒙古语中还是称其为“亦集乃”。当地额济纳土尔扈特蒙古语称为“先祖之地”,也被国外一些历史研究专家称为最早匈奴的首都。额济纳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厚重的各民族聚居区,还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居延,这个璀璨夺目的名字,自古就以交通要道著称。戈壁绿洲、瀚海沙漠、古郡重镇、关市口岸、居延汉简、黑城文书,这一切构成了额济纳地区丰富多彩、威武雄壮的历史画卷,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风貌引人注目,成为旅游探秘者的朝圣之地。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入居延收河西,史籍始见“居延”(匈奴语,同今日蒙古语“乞颜”,意为“隐幽”)。汉太初三年(前102年),置居延都尉府,后又置“张掖居延属国”。汉献帝建安末,改立西海郡。唐代设安北都护府和宁寇军。西夏设黑水镇燕军司,但所在地不详。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年)春,归属蒙古帝国。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亦集乃路总管府。
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在《马可波罗行纪》中对额济纳有如下记载:"...从甘州城出发,如果骑行十六天,就到了亦集乃(Edzina)城。该城在荒漠戈壁的边界,隶属于唐古忒州,居民都是偶像教徒,大多有骆驼和各种家畜,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但他们并不从事商业活动。当地聚居着大量的鹰。旅行之人最好在该城预备好四十天的干粮,因为离开此城之后,向北走就进入了沙漠。前行四十天,冬季酷寒无比,沿途荒无人烟,也不见任何草木;只有夏季的时候才偶尔看见有人,也能看见野兽的足迹,因为有几处小松林。
新石器时代,居延大地已有人类生息繁衍。上古时期,黄帝孕育、大禹治水、穆王西征、老子成仙等神人仙踪屡屡踏上弱水流沙。进入两汉,骠骑扬威、伏波筑城、李陵北征、耿夔凯旋;隋唐时期,国家鼎盛,居延再度成为关市口岸;时至夏元,营建了黑水军城和亦集乃城,进一步拓展延伸了北方草原的丝绸之路;明初,冯胜北伐、宋晟大捷,演衍了黑将军孤城坚守、尽忠自刎的悲壮故事……千百年来,额济纳人在征服自然、创建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年的英雄史实,散见于典籍史册;现存的文物古迹,遍布于旗境大地。特别是居延汉简、黑城文书,“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居延,这一光彩夺目的名字,早已走出国门,成为联系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与桥梁;由此而产生的居延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居延文化融汇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精华,包涵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与古今西方各国文明的精粹,是西北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交流融合的光荣历史和精神财富的集大成者。
额济纳旗地质上属于天山、阴山地槽。位于华北陆台海西褶皱带内蒙古地槽西部边缘。北接蒙古国阿尔泰地槽,西界与北山北部断块相连,东与东南为阿拉善活化台块,南与祁连山地槽北部连接。是一个介于阿拉善活化台块与北山断块带之间的呈北—北东走向的断裂凹陷盆地。地形呈扇状,总势西南高,北边低,呈中间低平状。地处中亚荒漠东南部,西、西南、北三面环山,属内陆干燥气候。具有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日照充足,温差较大,风沙多等气候特点。年均气温8.3℃,1月平均气温-11.6℃,极端低温-36.4℃,7月平均气温26.6℃。常见天气现象多风。春、冬季各月发生较多,尤以春季为甚。年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44天。大风常伴随沙尘暴,年均沙尘暴次数14次。
辽阔的草原和游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民族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性格。他们依恋草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未来,以特有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情趣。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额济纳土尔扈特人形成了浓郁风格的民族文化风情。最常见的是民歌、舞蹈、赞颂词、马头琴、陶布秀日以及摔跤、赛马、赛驼、射箭等文娱活动。